参加六次海战击沉敌舰三艘,正师级直升正军级,是谁有这么大本领

一堂过去 2024-06-13 05:49:07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时,张逸民驾驶一艘快艇,在危机四伏的海面上,单枪匹马,击沉了国民党的军舰“洞庭号”。这是我军第一次击沉国民党的军舰,而且在此战当中,我方没有人员伤亡,东海舰队快艇支队立下集体二等功。

击沉敌舰可是大功一件,由于张逸民的正确选择,他完美地完成了任务,被授予个人二等功,这在和平年代可是一项难得的殊荣,此后,张逸民的战斗表现也都十分出色,他被海军立为标兵,甚至还有一部电影以他为原型而拍摄。

他的战功与升迁速度在军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他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又为什么,他让彭德清司令员红了眼眶?点个关注,一起揭秘张逸民的传奇人生。

获得军功,步步高升

张逸民出生于1929年,出生得晚,因此参加革命也晚。他参加过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解放后,张逸民转入海军部队中,系统学习海军知识。

他聪明好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以全优的成绩从海军指挥学院和青岛海军鱼雷快艇学校毕业。毕业之后,他被安排进入东海舰队,担任鱼雷舰长一职,一担任就是五年。

在他担任鱼雷舰长的第五个年头,也就是1956年,张逸民被授命去追击国民党舰队,当时我军海军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无论是在实战经验,还是在武器装备方面,都比不过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国民党舰队。

正因为如此,张逸民才接到命令,要与其他舰队共同配合,一起来完成打击国民党军舰的目标。

但是在战斗中途,我军多艘战舰都被国民党牵制,无法有效聚集兵力来完成联合打击敌舰的任务。张逸民心细胆大,看着不远处的敌舰,最终决定一搏,在距离敌舰120米的地方,张逸民瞄准舰身,发射鱼雷,一击即中,敌舰在张逸民的追击下,坠入深海,张逸民立了大功!

这一消息振奋了全体海军,这场战斗可是自从海战以来,我军获得过的最大胜利,我方无一人无一舰伤亡,也是我军第一次击沉敌军的舰队,张逸民因此被授予二等功,还从舰长被提拔成为大队参谋长。

被提拔后,张逸民也持续学习,一直进步,在此后的战斗任务中,又接连创下佳绩,在他后来参加过的五次战斗中,他击退军舰一次,击沉两艘,在军中战功赫赫。

当时可是和平年代,和平年代的战功并不好拿,但是张逸民每次参加战斗,都拿到了漂亮的战绩,作为击沉敌军舰队最多的海军英雄,他的事迹还被排成了电影《海鹰》,这部电影中讲述了解放军在边境英勇作战的故事,电影的主人公张敏,原型就是张逸民。

1968年时,鉴于张逸民的优秀表现,他又一次升官了,出任舟山基地的政委,这一下直接从正师级升成了正军级干部,居于高位连升两级,一般情况下,听到自己升职的消息,应该都会很开心,但是,张逸民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瞬间,竟是给上级打电话,问他是不是下错命令了?

张逸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其一,在此前他就一直被提拔,这次又升迁,看着身边同样日夜训练的战友们,他深觉德不配位;其二,舟山基地可是当时海军的重要基地,以他的资历,怕是镇不住场面。

张逸民考虑到这些情况,坚决不想去舟山基地报到,他说:“舟山基地一定要老资格的党员干部去才能行,我一个新人,去舟山基地给老红军老八路们做上级,像什么样子?”

东海舰队的政委刘浩天在知道张逸民闹别扭之后,找到他做思想工作:“军人的天性就是服从指挥,如今上级都看好你,只有你在打退堂鼓,还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军人了?

刘浩天先是一番严厉的话,然后又缓和下语气说:“既然领导点名要你过去,那肯定是相信你的工作能力,如今再推脱像什么样子?”最终在刘浩天的劝说下,张逸民只得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到舟山基地任职。

有压力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上任之后,张逸民深刻知道自己在工作中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对于工作,他时刻反思随时改进,很快就上手了工作。

再优秀的战士,在战斗中也会有疏忽,张逸民也不例外,在第二次金门海战中,张逸民就因为对于海面状况判断失误,导致自己身陷险境,所在舰队也伤亡惨重,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让张逸民如此懊悔?

金门海战,军舰沉没

第二次金门海战中,我军鱼雷艇战队由于实战经验不足,战术不当,在海上队伍被打散,战队损失惨重,张逸民时任鱼雷艇一大队参谋长,在这次战斗中,不但他所驾驶的指挥舰沉入海底,他本人也差点罹难。

当时,指挥部给张逸民下达了命令,要求一大队全体成员以35节的航速前进,攻击敌方。两次进攻,指挥部下的指令都没有变。

第一次,张逸民遇到海洋生物,没有成功加速,而是以24节的速度上了战场,在这次攻击中,张逸民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将敌舰打得无法继续前进。

但是在很快迎来的第二场战斗中,受到第一次胜利的鼓舞,在指挥部的命令中,张逸民强行将战斗速度加了起来,完全没有估计实际情况,当时的海面上已经掀起大浪了,张逸民这一声加速,像催化剂一样,战舰开始颠簸,连鱼雷都被甩下去好几颗,还没与敌军交上手,就已经损失惨重。

而且,那场战斗中,敌军团队间配合默契,所有战舰被编成小组,互相配合,反观一大队这边,从加速开始,所有战舰都各自为营,单打独斗,丧失掉了团队配合。

在敌军的强大与自身的混乱,这样的双重劣势下,敌军很快就将我军的阵仗瓦解,我军舰队迎来灭顶之灾。

敌军的炮火即将击中张逸民的战舰时,他当机立断跳下海,与他一同跳下海的还有一包被塑料袋密封起来的东西。

张逸民在海中艰难求生时,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也在岸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信息。彭德清在指挥部看到舰队加速后的颠簸时,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决策出现失误,看着战舰接二连三遇难,他第一时间派出了高速炮艇,在战斗海域中搜寻鱼雷艇一大队幸存的成员,就在张逸民奄奄一息时,他终于被救起。

张逸民生还,彭德清副司令表现得比他还要激动,张逸民在海中求生几个小时,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彭德清握着张逸民的手,宽慰他一阵,然后立即命人将他抬上轿车拉去医院。这时,一位干部跑过来:“张参谋长,这是我们从海上打捞出来的你的外衣,还有一封信。”

彭德清知道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都有写遗书的习惯,问道:“这是留给爱人的信吗,我想看一看都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吗?”

面对副司令的请求,张逸民不好拒绝他,于是就将自己在参加战役前写给妻儿的信递给了彭德清。彭德清看完之后,盯着张逸民,眼眶都红了,拍拍他的肩膀说:“张逸民,我果然没有看错你啊!”

张逸民在写给妻子的信中,除了交代自己死后的诸项事宜,让妻子重新找个好人家以外,还叮嘱儿女,希望他们能继承自己的遗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永远跟着党走。

一腔爱国热血,在这一封家书中尽数体现出来。倒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跟着党的脚步走,彭德清看到此处,感慨说:“这封信,一定要叫你的妻子儿女看到,一定要保存下来,这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太伟大了。”

之后,彭德清亲自将张逸民送进陆军在鼓浪屿的疗养所中,陆军疗养所坐落于海边,白天是蓝天与海,夜晚还能看到灯火通明的厦门市,是疗养散心的好地方,但是彭德清却无论如何都没法静下心来享受美景。

他反复思考自己在这场战斗中的失误与不足。在张逸民的回忆录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上了战场执行上级任务,必须要有个积极的态度,不能有任何私心。”这番话是他针对自己的失败写下的,为此,他深刻检讨自我,调整自己的战斗状态。

他在报告中所说的私心,是指什么?战斗的失败真的是他的私心导致的吗?

反思问题,深刻检讨

彭德清将张逸民送到疗养院后,发现他的心思完全不在调养身体,一心想着归队战斗。

为了让他好好养身体,彭德清下了死命令,没有自己来接不许张逸民出院。

这下好了,不让张逸民出院,那他就在医院里复盘这场战役,思考如果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该怎么办?

张逸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此次队伍中最大的问题,团队之间没有配合,鱼雷艇进攻,必须是有组织地去行进,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如果当时没有开着高速的鱼雷艇在战场上横冲直撞,那或许战斗的结果会大不一样。

这两场战斗中,我军损失三艘快艇,上面的人员全部落水,想到此张逸民面对着大海的方向深深鞠躬,对于牺牲的同志表达由衷的歉意。

张逸民继续回忆,当时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攻击,他就按照上级的指令,将鱼雷舰开出了35节高速,指挥部并不了解战场的真实状况,当时海浪滔天,开出35节高速不但船身不好控制,就连鱼雷也被震下去了几颗,张逸民反思自己,如果他不怕挨批,按照真实情况将速度减下来,或许之后的战况都会不一样。

虽然命令是由上级下的,但是自己才是战场上的主角,作为现场指挥人员,张逸民才是战场的第一责任人,上级的命令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判断当下的执行条件,战场上的真实情况才是决定战斗命令是否要执行的第一标准。

张逸民所说的不要有私心,也正是这个意思。他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他当时在战场上,没有多方面评估,就直接下达了加速命令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后续 船体失控,这多惨啊!张逸民回忆:“如果我没有私心,敢于按照自己对战场的真实评判,将速度降下来,或许损失也会大大降低。”

在疗养院中,张逸民一天也没闲着,反思自我,吸取教训,在脑子里 规划了无数张蓝图,想自己如何才能把仗打好。

就在张逸民住进疗养院 不久之后,海军联合福建军区要召开关于一大队两次海战的经验交流会,张逸民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迫切地想要参加,他作为第一责任人,想要把自己总结出的关于此次海战中的经验与教训都说出来,通过总结与反思,提升海军的战力。

对于张逸民的反思,彭德清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思,彭德清对 张逸民说:“这次战斗失利,主要责任在我 ,我没有搞清楚海面情况,就下达了全军加速的命令,这件事件我已经向军区和海军承担了责任。”顿了顿,彭德清又说:“打仗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你总结失败的经验是对的,但是不能太钻牛角尖。有时候,一个正确的军令可能也挽救不了一个内部有间隙的部队,战斗已经结束,如何与战友们总结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彭德清一席话,提醒了张逸民,总结经验很重要,但是如果一直陷在对过去的懊恼中,对于日后的战斗并无益处,向前看是比挑刺过去更重要的事情。

彭德清对于张逸民的思想影响极大,他教给张逸民一个道理,战斗永远不是个人的事情,事已至此,就要借此机会,鼓舞士兵,安抚人心,不要因此而生出内部矛盾。

张逸民在此后的工作中,也一直记着彭德清的话,在后来调任去舟山基地时,他也牢记着内部团结之重要性,加上自身的优秀与自律,在舟山基地中,也干出了一番成绩,最终没有辜负党对他的厚望。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40

一堂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