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不出油性的和田玉!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尔天工乐物 2024-06-14 10:12:38

经常有藏友问自己的玉为什么戴不油?毕竟油性是和田玉的最大卖点,如果不出油难免会让人心里嘀咕。

其实和田玉油性不好,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产地问题!

首先从产地来看,传统和田玉也就是新疆料的油性,要普遍高于俄料、青海料这类广义和田玉。

更别提罗甸白、广西黑、唐河黄这类“新和田玉”,油润度更是根本达不到新疆料的基本水平。

如果对油性表现非常重视,同时也希望藏品上手之后能快速出油,新疆料永远是第一选择。至少不会出现越盘越干,或者越盘越水的尴尬局面。

二、产状问题!

和田玉有六大产状:山料、籽料、戈壁料、山流水、水返沙、旱籽,其中油性最好的还是要看和田籽料。

籽料和山料间的油性差距可谓天差地别,一个是肉眼可见的油润度,一个是上手盘玩才能出油的质感,即使没有接触和田玉的玩家也能分辨。

油性好的除了籽料之外还有戈壁料,南疆出产的戈壁料是仅次于籽料的油性标本。不过经常有人把戈壁料和戈壁金丝玉搞混,那就离油性更远了。

三、玉种问题!

都是和田玉,不同‬玉种之间的油性差距也非常大,比如黄白玉种与普通白玉,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油脂感。

黄白玉种就像做熟的脂肪一样,半透明的光感,如同凝脂的温润感觉,远比普通白玉更像是羊脂玉。

类似情况还有荔枝肉、油膏料这样的油性“特种兵”,虽然证书、产地、产状没有区别,油性表现却是天上地下,盘好了就是一块极品的油疙瘩。

四、玉质问题!

和田玉是一种矿物宝石,所有的玉质基础都建立在成分与结构之上,其中的油性表现更是有迹可循。

比如细度和密度,决定了油性产生的可能性;糯性与老熟度,决定了油性效果的呈现感。

这一点在挑选原石的时候尤其重要,即使没有打磨抛光,也可以通过玉质评估成品的油性水平,从而对藏品的油性表现有个基本概念。

五、皮色和沁色问题!

还是那句话,好皮无好玉,好玉沁不进。皮色和沁色总是出现在玉质疏松的地方,而这样的料子油性肯定不会太好。

虽然也不能说白玉油性就好,但对于重皮重沁的籽料,油性方面就不要太期待了。

六、雕工问题!

和田玉藏品中,无事牌、素面镯这种“光秃秃”的物件最容易盘玩出油,精工细作的镂雕透雕油性反而会差一点。

但这种差距可以通过把玩弥补,同样品质的料子,只要玩得足够到位,就可以展现出同样优秀的油性。

七、“整容”和“美颜”问题!

和田玉的“整容”是指做皮加色、药水去黑这类化学手段,这种料子已经破坏了玉质基础,油性肯定不会太好。

至于镜面抛光、泡蜡浸油这类物理“美颜”,只能说油性好根本就不需要,恐怕也是先天不足才会不得已而为之吧。

八、盘玩手法问题!

最后还是强调一下,文玩文玩,一定要用“文火”来玩,急于求成反而会得不偿失。

比如那些喜欢大汗大油的玩家,几个月就把玉玩成了脏疙瘩,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1 阅读:56

尔天工乐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