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慈禧太后为何能掌权47年?1900年6月18日慈禧下令杀光洋人

萨沙讲史堂 2024-06-17 23:55:54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慈禧太后为何能稳固掌权47年?为何中间没有人敢夺权呢?1900年6月18日: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下令杀死包括各国公使在内的所有外国人。

甚至在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向全世界主要列强同时宣战,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什么没有让她被推翻?

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满清制度问题。

慈禧之所以没有被推翻,得益于满清建国初期多个皇帝呕心沥血建立的独裁制度,核心就是避免任何人存在夺权的可能性。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满清建立初期,无论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都无法一个人说了算。

在那个时代,存在一个议政王大臣会议,里面都是满清上层贵族及八旗重臣。这些人都是实权派,手上掌有兵权。

满清重大的军政决定,几乎都是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集体讨论的结果。

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努尔哈赤、皇太极这种九五之尊,却不能一个人说了算。

这不稀奇。

满清这种以部落联盟起家的游牧渔猎国家,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早期的满清可以说是部落联盟,直到八旗制度建立也有明确的联盟性质。

各贵族都有自己的势力,只是向皇上效忠罢了。

对于常年生活在部落的满清老百姓来说,这种制度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从盘古开天以来就是如此。

满清依靠集体决策和笼络权贵阶层,才能捡漏征服中原。

然而,在皇太极时期就对议政王大臣会议不满,认为它限制了自己的权力。

皇太极采用掺沙子的方法,将一些不够资格的人加入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族中除亲王、郡王、贝勒参加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也有参加议政的。

皇太极目的是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毕竟会议的人数越多,他就越好操纵其中部分的人,借此操纵实权。

可惜,直到闭眼,皇太极仍然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种种限制,他的弟弟多尔衮也是一样。

从顺治开始到康熙,满清皇帝都在全力弱化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皇权。

到了康熙时代,随着中央政权的稳固,诛杀和废黜了很多权臣,康熙的地位如日中天。由此,康熙推出了南书房制度,逐步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中的大臣们,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这就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本质区别,权力彻底到了皇帝手中。

以往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则是可以压迫皇帝放弃决定,赞同他们的主张。

到了雍正时代,干脆就成立军机处。

军机处是由皇帝亲信大臣提出处理建议,由皇帝最终决策。

相比南书房,军机处最大特点是跳过包括内阁在内所有国家机构,由军机大臣直接督促相关大臣做事。

很多时候,军机大臣根本不敢提出什么建议,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做事。

这样一来,军机大臣就成为办事人,等于将皇权扩大到极致。

全国军政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全国重要军务政务都由皇帝的大脑决定。

同时,传承明代的特点,军队的调动权、训练权和作战权是分开的。

除了清末特殊时期,任何将军能够训练军队,就不能指挥这支军队作战。指挥军队作战的将领,往往是临时任命的将领。他的麾下不是嫡系士兵,不能领导他们造反。即便是清末战乱时期,未经国家允许的情况下,将军擅自调动军队就是满门抄斩的大罪。

这种权力高度集中也是有代价的:皇帝要处理大量政务,每日都非常疲劳,身体硬朗的雍正就是这样活活累死的。

同时,这种制度对于皇帝能力要求极高。

类似于康熙、雍正这种能力超群的皇帝,可以将国家治理的不错。乾隆这种能力还不错,却好大喜功、沉溺于享乐的皇帝,就可能让国家慢慢衰败。

在嘉庆、道光、咸丰这些不着调的皇帝的控制下,国家就会迅速衰败。

这里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两广总督叶名琛面对英国人的威逼吓得瑟瑟发抖,根本不敢正面对抗。他试图用中国官场那套糊弄、拖延手段对付,却完全无用;同时,叶名琛却很会做官,大言不惭的瞒上不瞒下,对咸丰皇帝打死吹嘘连战连胜,英国佬已经魂飞魄散,全军崩溃就在眼前:叶名琛连续五次上奏告捷,声称杀毙夷兵400余,击毙英国舰队司令。“防剿英夷水陆得胜,现在夷情穷蹙”,“官兵连旬击剿,叠次焚船毙匪”。

而咸丰这个傻子竟然相信了,还嘱咐叶名琛乘胜追击,除恶务尽。结果是非常搞笑,没多久英国人攻入广州城,直接将叶名琛俘虏押送到印度去了。

此时咸丰直接懵逼,只得发公文向广东其他官员询问是怎么回事?叶名琛明明说英国人已经要投降了,怎么一转眼自己都被抓了,广州也被攻破了。

试问,能够任用叶名琛这种大忽悠成为非常重要的两广总督,可见咸丰此人是什么能力。

这种人掌握国家,满清自然好不了。

相比老公,慈禧强不到哪里去。

慈禧擅长的是对内镇压,因为她很会搞政治斗争,可以玩弄各种权术对待中国内部的敌人。

可惜,这些小手段对于洋人完全无效。

不过,慈禧得益于祖宗的制度,地位不可动摇。手下大臣篡位几乎没有可能,制度上根本不允许。

慈禧执政这么多年,最大的危险可不是康有为这群文人维新派乱搞,而是同顾命大臣肃顺一伙的斗争。

咸丰死后,鉴于慈禧等人没有执政经验,被迫任命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让他们协助处理风雨飘渺的帝国朝政。

那么,为什么慈禧可以轻易搞定肃顺?

肃顺一伙只是协助处理朝政,制度上来说没有决策权,只有慈禧和慈安太后才有最后的拍板。

慈禧如果不是刚刚上台立足未稳,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他们。

第二,慈禧太后自身的问题。

除了满清的制度让其他人难以篡权,慈禧太后对于权力控制的很死。

慈禧一生没什么幸福时光,没出嫁之前在家里被父母厌恶。

慈禧多次抱怨父母重男轻女,还偏爱妹妹,对自己的态度很差。

慈禧入宫8年内,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同治,但同丈夫的欢愉时期也很短。

咸丰的女人众多,死前几年虽然身体很差,也宠爱大量美女。

此时20多岁的慈禧,在咸丰看来已经老了,平时很少接近她。

咸丰死后,26岁慈禧就守寡一生。本来还有个儿子同治,却宁可亲近不是亲生的慈安太后,反而厌恶亲娘慈禧。而且同治才20岁就暴毙了,也没有后代传人。

至此,慈禧身边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亲人,妹妹和兄弟同她很疏远。慈禧对他们也有一些仇恨心理,甚至毒死了妹妹的儿子,光绪皇帝。

其他方面都失败了,慈禧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权力。她的欲望很强,而地位也很特殊。

她是同治皇帝的母亲,比慈安太后更有权垂帘听政的资格。

在同治皇帝没死前,慈禧地位是不可能动摇的。

即便同治死后,慈禧和慈安太后的权力已经很巩固,立了同慈禧有密切血缘的光绪为皇帝,没有人敢于反对。

此时,大臣们无足轻重,但慈安太后还有危险。

慈禧就将其设法除掉,彻底消除政治上的隐患。

而慈安太后死的时候,慈禧把持朝政20年,扶持了嫡系政治势力,已经难以撼动了。

从此直到慈禧病死,没有一个大臣或者皇族有能力和慈禧对抗。

今天看来,满清这套制度是不合理的。就像上面说的那样,它最主要的问题是对于统治者要求太高。

明代的内阁制度是国内精英大臣执政,皇帝有决策权但经常选择直接批准大臣的处理建议,不予干涉。

这种就是标准的精英政治,人家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别说是精英大臣。

满清这套制度让军机处最终沦为执行机构,大小事情都是皇帝自己想点子又拍板决策。

这个工作非常艰巨,工作量极大。

据统计,雍正执政13年,天天都忙于政务,主要是批奏折。他每年只休生日和年假,平均下来他每天要手写朱批近3000字,他还要看60多件的题本。古代不像现代,皇帝的朱批强调惜字如金,往往只有短短几个字,多不过一两句话。3000字的朱批,至少要写几百份的奏折。题本类似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皇帝虽然不用批示只要盖章,却要细细的阅读,借此了解各种大事。就算偶尔一天看60多件,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史记记载,雍正每天凌晨3点半左右起床,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0点,每天都睡不到4个小时!

话说回来,康熙、雍正还算英明的人物,辛苦是有一定价值的,国家情况相对较好。

慈禧虽擅长权术,也有些政治能力,却不学无术,文化程度极低,对世界情况完全不了解。

从庚子事变爆发后,慈禧写信请五台山高僧来用法术对付洋人,就知道她是什么档次了。

这种人统治满清,虽然可以对付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乱等弱小的力量,一面对洋人就完蛋,对外百战百败。

另外,慈禧之所以没有被推翻,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她对于满清权贵统治集团是照顾有佳的。

无论国家如何衰败,经济如何艰难,慈禧绝对不会动权贵统治集团的利益,让他们吃饱喝足,甚至允许他们公开乱来。

以庆亲王奕劻为例,被慈禧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还成为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很快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权贵阶层都知道,奕劻只是个平庸的老官僚,没有什么能力,却非常能够贪污,存在外国银行的存款就有近千万英镑。在当时英国,普通白领月薪也就是三四十英磅,已经可以过得很好。

那么,慈禧不知道奕劻无能又贪腐吗?

当然不是。奕劻虽贪婪无用,比起权贵集团其他那群酒囊饭袋还算是好的。他至少可以按部就班做点事,由此成为满清权贵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是慈禧拉拢的对象。

慈禧允许他身居高位、拼命贪污,就是换取奕劻这批势力的支持。

奕劻虽然垃圾,对于慈禧还是相当支持的: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候,奕劻坚决支持慈禧,要求杀光维新派;奕劻支持慈禧废掉光绪皇帝,另立新君;庚子事变慈禧逃出北京后,奕劻愿意留下同洋人谈判善后。

对于慈禧来说,这就足够了。

另外,在慈禧看来,国家是她的,法律不过是她的玩物,必要时候都可以用于笼络权贵集团。

清末有个王爷叫做那彦图,是成吉思汗第二十七代子孙,出生在蒙古世袭亲王家庭。因为那彦图比较愚忠,加上有些办事能力,慈禧太后一直都在笼络他。那彦图在北京拥有自己的豪华府邸,还先后让他担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满洲镶黄旗都统、上驷院大臣等官职。那彦图好色,妻妾众多,共有七人。而这家伙是个粗鲁的蒙古人,有时候做事非常极端,不留余地。

那彦图最为宠爱的就是第三个小妾。这个小妾恃宠生娇,在府中横行霸道。有一天,这个小妾不知怎的,竟然与王爷起了争执,气昏了头,还要打那彦图。那彦图也在气头上,他把王府长史常双德找来,大吼道“你给我把她埋了,你不听就不是姓常的后代!”常双德不敢不从,于是将她捆绑后在王府后院活埋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清光绪三十年的时候,《京话日报》报道了这件丑闻,住在北京北城宝钞胡同的蒙古王爷那彦图下令家中的奴仆将一名小妾无故活埋在王府枯井中。此新闻一出,京城众人哗然,连东交民巷的洋人们都知道了。

杀了老婆这么大的事情,又闹得满城风云,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慈禧太后将那彦图喊去,询问了前因后果。那彦图倒也老实,将情况如实说了一遍,但又说这个小妾精神不正常。结果,慈禧什么都没说,甚至没有责怪那彦图一句。那彦图回家后,命人把尸体挖出,埋葬在东直门外大程庄,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特别搞笑的是,慈禧随后下令将《京话日报》报馆查封。几年后,该报总编辑彭翼仲被判流放新疆10年,彻底被封了嘴。说来说去,独裁者的套路都差不多。

对于慈禧来说,只要满清权贵集团能够支持她,她的位子就会稳如泰山。

对于老百姓的不满态度和随处可见的怨言,用韩国一部电影中政客的话来说:民众不过是猪狗罢了,猪狗的叫声就算再大,又有什么关系呢?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4-06-24 15:06

    雍正是累死在女人肚皮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