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作为诸葛亮传人,为何感觉没有太大功绩?从费祎之死可见端倪

看了又看他 2022-01-27 13:06:11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姜维作为诸葛亮唯一的传人,继承了诸葛亮关于军事方面的战略战术,然而很多人却总觉得姜维一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事实上,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总共北伐11次(有争议)且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一生都在践行诸葛亮“还于旧都”的遗志。按理说,姜维如此显赫的功绩,怎么史料中却给人一种声名不显的感觉呢?说起来,这事与费祎被刺以及陈寿写姜维时大量采用春秋笔法有关。

▲《三国志》线装本

费祎,字文伟,江夏(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人,与诸葛亮、董允、蒋琬合称“蜀汉四相”。在处理内政事务方面,费祎的能力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而他本人也是诸葛亮生前最器重的人之一,与姜维正好优势互补,组成一内一外的搭档,算是诸葛亮留给蜀汉的核心班底之一。然而费祎的死因却不大光彩,他是被刺身亡的。

▲诸葛亮及费祎剧照

刺杀费祎的刺客具体是谁,关于这个问题,相关史料中的记载相互矛盾。按照《后主传》和《费祎传》的说法,刺客名叫郭循,乃是魏国派遣过来的间谍。然而《魏书》的记载则与之相反,魏国后期与蜀汉势力有过接触且姓郭的人只有一个叫郭脩的人,他被姜维降俘虏后脱离曹魏,加入蜀汉势力。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郭脩与郭循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

▲陈寿雕像

在后世学者看来,很可能是同一个人,脩与循二字形似,其中一种写法很有可能为误记。再考虑到“蜀不置史”的背景,史家遂倾向于认定出现次数最多的郭脩为其本名。在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间谍想要混入蜀汉,必须要有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被俘而降很显然就是其中之一。其次,陈寿关于费祎被刺一事写得相当模糊,大量运用春秋笔法,要知道修史最忌讳的就是模棱两可,陈寿却为何要故意这么做呢?其实是为了报恩,所以“为尊者讳”。陈寿本为姜维的主簿,二人私交甚好,假如真是姜维主导了这次刺杀,那么陈寿将其模糊处理倒也情有可原。

▲蜀汉大将军姜维剧照

结合以上种种,不难推测刺杀费祎的幕后黑手就是姜维。费祎若是被刺,最大的得利者是谁?表面看是曹魏,实际上的最大得利者却当属姜维。当时费祎主张休养生息,连续数次都将姜维的兵力人数控制在万人以下,阻碍了姜维的北伐大业,二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矛盾。若是姜维无法北伐,那么最大得利者才是曹魏(从军事角度看),这样就可以让曹魏省出兵力,专心应对孙吴。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曹魏实际上是支持费祎的休养生息政策的。

▲少帝曹芳剧照

其次就是郭脩的来历,这其中也相当值得后世玩味。曹魏方面得知郭脩刺杀费祎后,少帝曹芳曾经下诏予以褒奖封赏,然而这一行动却是在费祎被刺身亡的七个月之后。如果郭脩真是曹魏方面派出的卧底,曹魏方面自然早有预料,不可能过了这么久才知道此事。那么退一步来说,在郭脩加入蜀汉后,谁最有可能指使他行刺?很显然,就是他接触的第一个人——姜维。

▲姜维剧照

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姜维为实现自己复兴汉室的夙愿,不惜以这样的暴力手段除掉阻拦者,可见他并非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当然这也暴露出他在蜀汉朝廷的根基之浅,压根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得君臣对于北伐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姜维“独木难支”,北伐最终只能以失败结束,再加上陈寿在记载姜维时特意采用的暧昧描述,导致后人若不细看《三国志》,只当姜维碌碌无为。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

0 阅读:117
评论列表
  • 2022-02-02 04:21

    猜也没用,真相谁都不知道了。姜维无智,但是忠勇,志向远大。小国虽然屡战屡胜,但是都后继无力,而且吃不起一次大败,主力死光,就有亡国之祸,费祎当世智者看的就很透彻,但人无完人,居然让降将近身无防备,实在是百密一疏。姜维若真有韩信之能,就算兵少也不会失败,而且兵会越打越多。而姜维只以为自己兵少才打不赢。

  • 2022-02-02 06:55

    战绩比诸葛亮强

  • 2022-02-04 18:55

    姜维穷兵黩武。加速蜀汉灭亡。

看了又看他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