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备错过的顶级谋士,跟随曹操后,官至曹魏宰相

看了又看他 2022-01-27 13:33:42

刘备,不管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君王。可是,在三国时期,刘备相比其他两个君王,却是实力相对较弱的一个。人们总结了原因,就是刘备身边没有过早的遇到一位顶尖的谋士来为他出谋划策。其实在刘备的一生中,就曾错过这样一位人才,后者最终官至曹魏宰相。

此人就是陈群。陈群,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人。陈群出身名门,自幼便才华卓绝。公元194年,刘备被徐州牧陶谦举荐为豫州刺史,驻军在小沛,因久闻陈群的才学名望,便征辟他为别驾,委以重任。对于才华卓越的陈群,刘备可以说是非常信任他。

不过,在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的时候,陈群劝刘备不要接受陶谦,不能要徐州,因为就算有了徐州,刘备的兵力也不足与和袁绍等人抗衡,而且后方还有吕布的虎视眈眈,会腹背受敌。这样一来,刘备就是死路一条。但是刘备不听,还是接受了陶谦的徐州,最后刘备陷入了和袁绍正面交锋的境况,自知不敌的刘备只得落败而逃。这时,刘备才为自己没有听取陈群的意见感到后悔。陈群见刘备有如此下场,也是叹息自己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于是便黯然离开了,一直隐居于徐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击败吕布入主徐州,陈纪与儿子陈群遂投靠曹操,其中陈群出任司空西曹掾属,后转任参丞相军事。因颇有知人之明又眼光独到,所以陈群逐渐受到曹操信任倚重,仕途上也是平步青云。曹操进封魏公之后,陈群的身份再次水涨船高,出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间,陈群还参与了立法工作,为当时的律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陈群等人制定了大名鼎鼎的《魏律》,这是三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律法。

由于这个贡献,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王位后,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正是吏部尚书的工作,促使陈群一手策划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换而言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能够和“科举制”相提并论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推行了数百年,直到隋唐时期,才逐渐被科举制所取代。也因此功绩,陈群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等职。虽然,曹魏已经在实际上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担任尚书令、录尚书事的陈群,显然就是在扮演着曹魏宰相的角色。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临终之际,以陈群、司马懿、曹真、曹休为托孤大臣。其中,陈群主要负责处理朝政。魏明帝曹叡即位,陈群任司空、录尚书事,累封颍阴侯。也就是说,陈群一生共侍奉了曹操、曹丕、曹叡三朝,是魏国政权的开国功臣和得力辅佐大臣。

0 阅读:106

看了又看他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