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之战:沈攸之手握10万大军,输给平庸的萧道成

聊聊历史 2024-06-12 08:40:37

沈攸之想当队长,大将刘遵考笑了笑:“你长得丑,不能胜任。”沈攸之失落,便奋发图强,成为一代名将。但是,沈攸之脾气太差,终究输给了军事能力一般的萧道成。

沈攸之,字仲达,吴兴沈氏,但父亲早逝,故而家境贫寒。450年,北魏大举南下,拓跋焘纵横驰骋,击败王玄谟军团,饮马长江,京师震动。

宋文帝刘义隆下诏天下兵马勤王,让江南青壮年从军。沈攸之为出人头地,便前来刘遵考大营应募,希望能当平民分队的队长,带着他们杀敌。

看到沈攸之其貌不扬,刘遵考也不给面子,直言:“相貌丑陋之人,怎能胜任队长呢?”当众羞辱他。

刘遵考嘲讽,沈攸之无奈,只好投奔叔叔沈庆之,希望能得到重用。沈庆之是名将,为何沈攸之不先投奔他呢?或者,沈庆之为何不拉这位侄子一把?

从后来的事情看,沈庆之不喜欢沈攸之,虽说都是吴兴沈氏,但血缘关系比较疏远,且沈攸之家境贫困,自然没啥往来。

沈攸之来投军,沈庆之不好拒绝,便带在身边。此后,沈攸之上阵冲杀,在平定武陵蛮之战中奋勇当先,屡败强敌,这才成为队长。

元凶之乱、刘义宣之乱、刘诞之乱,沈庆之都充当大将。沈攸之跟着叔叔,每次战斗都冲在前面,杀敌无数,在攻打扬州时头骨被射箭射穿,却不忘拼杀。

沈攸之勇猛顽强,得到孝武帝刘骏赏识,并打算给他厚赏。谁知,沈庆之却极力阻挠,让孝武帝收回成命,沈攸之恨得牙痒痒。

家境贫寒,才需要上战场拼杀,为自己争夺功名。沈庆之非但不照顾,还设置障碍,阻止自己进步,沈攸之能不生气吗?

464年,孝武帝病逝,刘子业继位,刘义恭、王玄谟、颜师伯、沈庆之、柳元景等大臣辅政。刘子业玩世不恭,滥杀无辜,大家打算拥戴刘义恭,但沈庆之告发。

为此,刘子业杀光了除王玄谟、沈庆之外的辅政大臣。旋即,因为刘英媚事件,刘子业对沈庆之动了杀心,而执行人便是沈攸之。

沈攸之拿着毒酒进来,让80岁的沈庆之喝下去。沈庆之太老了,不想喝,希望侄子给一个体面。沈攸之二话不说,拿起被子,将其闷死。

投靠刘子业,沈攸之得到重用,一路升迁,并掌管部分宫廷禁卫军。但是,刘子业太残暴,大臣不满意,策划起兵,拥戴刘子勋。谁知,一向低调的“猪王”刘彧抢先下手,联合侍卫杀了刘子业。

刘休仁拥戴下,刘彧继位,是为宋明帝。此时,各地兵马纷纷拥戴刘子勋,与刘彧交战。沈攸之及时改换门庭,投靠刘彧,并率兵攻杀邓琬、袁顗,攻克浔阳城池,杀了刘子勋。

平定“义嘉之乱”,刘休仁居功第一,沈攸之可以排第二,并册封公爵,总算是出人头地。为此,沈攸之在朝廷论功行赏时,当着刘彧之面对刘遵考说:“谁说丑陋之人不能当队长,如今他已是公爵。”让刘遵考下不了台。

从被瞧不起的相貌丑陋之人,一步步借助军功崛起,沈攸之成了一代名将,还能镇守重镇荆州,控制上游,也是人生赢家。

沈攸之镇守荆州、郢州前后10年。期间,刘彧诛杀宗室,后废帝刘昱滥杀,以及刘休范之乱、刘景素之乱爆发,南朝宋乱成一锅粥,皇室元气大伤。

刘宋伤到了元气,沈攸之便有自己的想法,成为司马懿第二。沈攸之,字仲达,司马懿也是“仲达”,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沈攸之脾气太差,没能跟司马懿一样学会“隐忍”,输给了萧道成。

皇室相互杀戮,刘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就看是萧道成,还是沈攸之来完成这一任务而已。沈攸之雄心勃勃,但没有萧道成这么明显,但也不是省油的灯。

477年,刘昱被随从刺死,萧道成拥戴刘准,实际控制朝政。萧道成上台,篡位的野心比司马昭还明显,沈攸之不服,萧道成也忌惮他,两人必有一场大战。

从军事能力角度看,沈攸之甩开萧道成几条街。要知道,南朝4位开国皇帝,除了萧道成谥号“高帝”,刘裕、萧衍、陈霸先都是“武帝”,军事含金量不是一个档次。

萧道成能崛起,运气成分比较大。薛安都叛变,北魏南下,张永、沈攸之率兵北上迎战,萧道成只是防守淮南,并未参与大规模战斗,却得以经营自己的资源。

472年,刘彧病逝,袁粲、褚渊、杨运长、王道隆、阮佃夫是辅政大臣,也轮不到萧道成。此时,沈攸之坐镇荆州,地位比萧道成显赫,武力值也更强。

刘休范之乱,这位被刘彧认为能力最差的弟弟,居然凭借2万兵马,从江州一路冲杀,攻进了建康的外城。要知道,叛军攻入外城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刘休范已经被叛徒刺杀,否则也不会溃散。

萧道成借助刘休范之乱,得以接管禁军,还“幸运”地平定叛乱。但是,萧道成表现出来的军事素养,着实不敢恭维,刘休范要是有刘休仁一半的能力,或者注意个人安保,抑或有得力的儿子,萧道成也是输家。

477年,沈攸之终于起兵,在荆州着急10万大军,以太后名义讨伐萧道成,以“清君侧”。不出意外,萧衍取代南齐的奇迹,估计提前在沈攸之这里上演。

10万大军东征,声势浩大,沈攸之信心满满。但是,沈攸之犯了一个错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忍受不住郢州刺史柳世隆(柳元景侄子)痛骂,已经东征的部队,重新回来攻城。

攻打郢州,这是沈攸之最大的错误,因为错过了最佳时间,也让部下认为自己没有雄心壮志。萧道成想篡位,但毕竟还没行动,刘准还是皇帝,这是萧道成最大的牌。

沈攸之说自己有太后“密旨”,但缺乏说服力,尤其是时间拖久之后,更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当然,攻打郢州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是主力,而是偏师牵制,然后亲率主力东征,直奔建康(南京)。几十年后,萧衍就是这么做,建立南朝梁。

攻打坚固城池,又没有内应,短时间内难以拿下。再则,孝武帝当年为了分割上游荆州的力量,对郢州重点经营,城池固若金汤,攻坚战更加困难。

沈攸之攻城,持续数月,士兵疲惫不堪。沈攸之心急如焚,对将士非打即骂,让他们赶紧破城而入,擒拿柳世隆。将领刘攘兵受不了,干脆投降柳世隆,还焚烧大营,导致军心动摇。

刘攘兵投降,沈攸之更加生气,当家把他家属处死,其他有关将士的家属也被牵连进去。沈攸之此举,本想稳住军心,但没能如愿。士兵担心被杀,纷纷溃散。

眼看局势无法收拾,沈攸之打算返回荆州,重新休整兵马。谁知,张敬儿早就在背后偷袭得手,沈攸之没能入城,便带着几个儿子逃到华容,在林中自缢而死。

沈攸之也是一代名将,但脾气太差,关键时刻失去理智,输给了萧道成。既然是打着“清君侧”旗帜,就应该直奔京师,让天下云集响应,然后灭了萧道成,而不是中途攻坚作战。

如果沈攸之足够理智,可以派人去联络北魏的刘昶(刘义隆儿子),找到一位暂时的代理人,然后直接杀到南京。如此,沈攸之将如同萧赜(齐武帝)对柳世隆所说的:“沈攸之焚烧夏口船只,直奔建康,谁也挡不住他。”

作战没有攻击主要目标,而是中途攻坚战,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沈攸之犯了这个错误,后人还会继续犯错,代价都是身家性命。例如,杨玄感中途打黎阳,没能直奔洛阳;徐敬业不没奔袭长安,而是先打基地;陈友谅不直奔南京,中途打洪都;朱宸濠不打南京,王守仁则奔袭南昌,一举平定叛乱。

4 阅读:590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