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也是楚汉争霸时期的一代猛将,为何他最终在刘邦面前迅速兵败覆灭

寻根拜祖 2024-05-28 15:20:44

刘邦征讨英布之前,夏侯婴的门客薛公就给做了一个预测,他说,英布有上中下三策,取上策天下分治,取中策胜负未料,取下策大汉无忧。

结果正如薛公所料,英布取下策走向速亡之路。

这位料事如神的薛公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充其量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人物,他凭什么能一眼看透结局呢?这不是薛公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而是精确把握了英布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所思所想。

按司马迁的推断,英布应该是古英国的后裔,皋陶的后人,战国没落的士族阶级。

英布早年曾经因为犯罪,被黥面做了骊山刑徒,去修筑秦始皇陵。这个记载告诉我们,英布就是个社会不安定分子,经历大致跟刘邦、张耳、陈馀之流差不多。

“黥面”在脸上留下耻辱性的标志,英布却很高兴:“算命的说,我被黥面之后就可以当上王,看来此言不虚啊。”

把刑徒生涯当作镀金的“社会大学”,英布那颗不安分的野心暴露无遗。果然,不久之后英布就率领一群刑徒跑了,他们逃到长江沿岸当起了打家劫舍的盗贼。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英布得到番县县令吴芮的赏识,将女儿嫁给了他,还共同谋划了“番县举事”,成为响应陈胜吴广的一支义军。

后来,英布奉吴芮之命,率军北上,并加入了项梁的武装。项梁死后,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下将军,率部增援赵国,英布也随军出征。

大军还没到达赵国,项羽就杀了宋义夺了军权,从这一刻起,英布就成了项羽的部下,并追随项羽参加了邯郸之战,以及西入关中的一系列战斗。

秦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其中英布就被封为“九江王”。有人很奇怪,连范增、龙且这样的人都没能获封,英布凭什么获封一方诸侯呢?

原因很简单,那些获封的诸侯有三类人,一类是章邯这样的降将,对灭秦起到关键性作用;二是六国贵族后裔,他们是灭秦的主要政治力量;三是刘邦、英布这类“带资入股”的原始股东,他们不是项羽的员工,而是合伙人。

范增、龙且、张良,他们的贡献再大也是打工仔。

这就不难理解,后来英布为啥不再听项羽的指挥,甚至与项羽为敌了,大家都是老板,合作者,阿里爸爸也不能对阿里妈妈指手画脚吧?

所以,当项羽被田荣搞得焦头烂额,向英布发出征调令时,英布托口健康不佳,只派了四千人前去应付差事。当刘邦攻陷彭城,项羽再次要求英布出兵时,英布依旧是捂紧口袋不肯丢一个仔儿。

项羽不这么想,你是我分封的,就应该对我效忠,咋的,翅膀硬啦?可是项羽一时也拿他没办法,因为他分封的诸侯王都是墙头草,也没啥战斗力,唯有英布堪称猛将,所以只好隐忍不发。

刘邦被项羽打得找不到北时,“流氓症”复发,他怒骂身边的人:你们都是饭桶,根本不足与谋天下。

有个叫随何的书生不干了:凭啥这么损人呐?

刘邦虎着脸说,别逼逼,有本事替我说服英布,让他背叛项羽,能做得到老子就服你。

随何一撇嘴,蚊子来例假,大多的事,我去。

随何用实际行动告诉刘邦,书生的能量远不是臭流氓能想象的,他三言两语就降服了英布。随何表达四层意思:

第一,你对项羽的忠诚是假的,本质上就是想假托项羽做大;

第二,你又不敢跟项羽翻脸,因为你认为项羽强大,刘邦弱小,但项羽一旦胜了一定饶不了你;

第三,项羽的强大是假象,他输了道义,又在军事上陷入泥淖,必败无疑,刘邦早晚会胜;

第四,你顾虑不是项羽的对手,可是刘邦也没让你跟项羽死磕啊,你只需要牵制他几个月,就立下了大功,如此一来刘邦肯定亏不了。

于是英布被说动了,正式宣布跟项羽分道扬镳,加入了刘邦的阵营。

项羽怒了,于是派项声、龙且率军攻打九江,很快就把英布打成了流浪汉,连老婆孩儿都被项羽杀了个精光。

到这时候英布才发现随何有一点没讲明:“牵制”也可以用“引火烧身”来替换。

更让英布羞愧的是,当他孤身一人来投刘邦时,这个刘老三居然一边洗脚一边跟他说话,这待遇跟对待一个仆人差不多。

后悔死了!英布差点抹了脖子。不过,当英布来到馆舍时,所有的愤懑都一扫而空,刘邦给他准备的帐幔、用器、饮食、侍从,豪华得让他发飘。

人家刘老三还是很讲究的嘛,不久,刘邦又派刘贾协助英布反攻九江,又夺回了封地。这让英布铁了心追随刘邦,所以在垓下之战时,英布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对项羽的围剿。

战后,刘邦册封英布为淮南王,封地包括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成为大汉八大异姓诸侯王之一。

既然如此,英布又为何在天下已定的情况下反了呢?

薛公说,韩信、彭越、英布三位一体,前二者被杀,他能不唇亡齿寒吗?夏侯婴觉得薛公此人目光锐利,定有大谋,于是将他推荐给了刘邦。

《史记》详细记载了薛公的上中下三策论断:

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於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所谓上策就是,立足淮南,打通齐地,联合燕赵,与刘邦形成东西对峙。薛公认为,如此一来,刘邦只能退回关中,天下会形成燕赵、淮南、大汉三分的格局。

所谓中策就是,立足淮南,攻取河南之地,以关东为主战场跟刘邦玩命。薛公认为,这种情况有点像楚汉争霸,胜负难料。

所谓下策就是,立足淮南,向西、向南发展,建立南方政权。薛公认为,英布大概率会取下策,他如果这么做的话,阿三呀,你赢了。

果然不出所料,英布一直在周边折腾,在打败荆、楚之后,等来了刘邦的御驾亲征,并一战败北,一路向南逃窜。等逃过了长江时,身边仅剩一百多人。

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妻侄吴回(吴芮的孙子)派人来迎接他:您来鄱阳,我和你一起逃往越地。

英布信以为真,结果被吴回砍了脑袋送给刘邦。吴回也因为大义灭亲的举动,成了八大异姓诸侯王中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诸侯。

英布手下大约有一万军队,正式举兵时应该还会临时招募一些勇士,从战斗力上将,怎么也不应该一战败给远道而来的刘邦,那么他为何这么不经打呢?薛公又为何能做出如此精准的推断呢?

其实薛公的论断和当年随何的策反之辞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无非是抓住了英布的弱点,那就是“圈地称王”的自私和“小富即安”的狭隘。

薛公的上策需要英布联合燕、赵势力共谋天下,是一个政治大智慧,中策需要英布有足够的雄心壮志和强大的团队。英布具备吗?都不具备。

从英布的经历明显看出他就是一个“小地主阶级”的思想,弄一块地独立称王,谁也别管我,我也不想做大事。

因为物质待遇的优厚,就让他忘记了礼节上的羞辱,这个小细节表明刘邦早就看穿了他,根本不在乎英布,有办法轻松拿捏英布。

随何说得也很清晰,你不就是想保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嘛,但如果项羽不同意你能保得住吗?刘邦可以给呀,而且不需要你付出多大代价就能做到。

随何没告诉他的是,其实刘邦也不可能允许在大汉帝国有“一亩三分地”独立在外。随何用虚幻的说辞,帮英布建立了一个心目中的“理想庄园”,轻松说服他背叛了项羽。

所以,英布的格局决定了他必败的下场,只是败的速度有点快。

首先,英布根本没想到刘邦会御驾亲征。

作为大汉帝国的开创者,刘邦对英布集团的威慑力毋庸置疑,所以战前英布就宣称刘邦不回来,试图给部下吃定心丸。当刘邦出现在战场上时,这个定心丸立刻成了摧毁士气的毒药。

其次,英布的策略就是守,而不是攻,出发点注定了他的被动。

战争如烈火,打的就是气势,气势越旺烧得越剧烈,很多不利因素都会变成有利条件。英布的退缩不前等于告诉部下,“你们要帮我守住家业”,而不是“我带着你们创造财富”。

这就是胸无大志者必然萎缩、衰亡,一遇到困难立刻崩溃的原因,跟着他没希望啊。

最后,经历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后,人心思定。

这其实是一只隐形的手所操纵的规律,大乱之后的大定是人心所向,谁要是在这个时候挑起战争,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吴回的行动就可见一斑,按照当时的环境,他大概率也会面临其他几位异姓诸侯王一样的下场。即便在这种压力下吴回也没有跟随英布一起作乱,这其实冒了相当大的政治风险。

很显然,吴回看懂了历史的趋势,不想做无用功了,宁可被废黜也不愿意对抗。

英布想保一亩三分地,败了,吴回主动纳诚,却保住了一亩三分地,而且用的是英布的人头,你说讽刺不?

1 阅读:118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