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古为我独开异径|篆刻家袁松风艺术作品

笔墨青丹国画 2024-03-16 01:51:13

袁松风 书法家

袁松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河南印社理事,洛阳市篆刻委员会主任。

1974年7月生于中国书法之乡河南洛宁,师从韩天衡和许雄志先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篆刻艺术院第二届研究生班。

篆刻作品入展第七届西泠印社国际篆刻选拔赛,入展西泠印社《百年西泠 翰墨春秋》和《百年西泠 金石华章》大展。

先后荣获全军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全军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等,全军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书法展三等奖,入选河南省第三届、第四届篆刻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军书法作品展优秀奖、作品被“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收藏。

化古为我 独开异径

——记篆刻家袁松风

许宜兰

中国篆刻史上有过战国秦汉、明清两个奇峰突起的鼎盛时期。战国秦汉时期,篆刻实用功能大于艺术功能,明清时期,书画家不断参与印学理论与实践,篆刻的艺术性增强,形成了流派印范式。明清以降,以吴昌硕、齐白石、赵之谦为代表的“放”与以王福庵、陈巨来、黄牧甫等为代表的“工”,都极具典型意义。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书法热潮的勃兴,篆刻艺术再次走向辉煌。松风正是在这个印学繁荣的新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优秀篆刻家。

松风2002年师从寒石老师学习书法篆刻,夜以继日,苦修三载。2009年篆刻家许雄志先生将他介绍到中国篆刻院学习两年,受教于韩天衡、石开、李刚田、刘一闻、王丹等篆刻界一流大家,他的书法篆刻理论和实践更是得到了长足提高。

在书法上,早期他对赵之谦和王福庵两家的小篆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为他篆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书法特别是篆书是篆刻的根基和源泉,以书法滋养篆刻,刻印与学书不可偏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篆刻上,他在对《十钟山房印举选》进行大量临摹的基础上,广采博取,对明清以来名家名作进行广泛的吸纳和借鉴,逐步形成了简静空灵的艺术风貌。

在广州和洛阳的“百家姓”篆刻专题展览,展出六公分见方的大印一百个,体量之大,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在当今创作的套印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这批印是他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他艺术思维和辛勤汗水的结晶。

他在发表于2023年3月15日《书法导报》的个人访谈中,大胆地提出篆刻要大力开发金文这个宝藏,开辟了篆刻创作的广阔天地。从他2010年渔文化篆刻展获奖的“人家住在潮烟里”到后来“独善其身”、“清虚高朗之怀”、“不忘初心”等一系列古玺风格作品,表明松风已成功打通了“印从书出”的通道,开辟了自己独特的古玺印风格。这些年,他稳扎稳打在金文、石鼓文、小篆、行书和小楷上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书法篆刻创作渐入佳境。

松风非常重视篆刻相关理论的学习,对书法、绘画、文字学、哲学、文学等学科也深入掌握和了解。他认为只有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才能把握篆刻艺术的规律,把艺术创作实践做扎实,而一些印人忽视了治印所需的人文素养和篆刻史论知识的积累,篆刻技法滞于僵化,难以更上层楼。

著名篆刻家李刚田认为,当代篆刻家既应具有工匠的精神,又要有文人的厚度,还应具备艺术家的浪漫情怀。松风将金文和古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面貌,期待松风能够持续激发和传承篆刻的魅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许宜兰 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艺术博士)

袁松风书法篆刻作品

编辑|兰洪海

0 阅读:0

笔墨青丹国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