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为何那么残忍,不断迫害刘邦的儿子们,连燕王刘建襁褓中的孩子也不放过?

寻根拜祖 2024-05-22 11:17:19

吕雉是一个高明的女政治家,为了皇权的稳定,她确实也做过一些令人发指的行为。但我们不能盲从史书,本该秉持“客观”的史书有时候也会撒谎,比如吕雉杀害燕王刘建襁褓中的孩子。

刘建是刘邦的第八子、幼子,于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受封燕王。吕后七年(前181年)九月,刘建病逝,留下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

不久,吕雉派人将这个孩子杀害,并以刘建绝嗣为由废除了封国。

吕雉被后人批评为凶残歹毒的女人,从她的行事作风来看,杀害刘建的儿子一点都不意外。她甚至导演了一系列的悲剧,以至于刘邦的八个儿子,甚至孙子,几乎都或轻或重地遭遇过她的迫害。

长子刘肥:

汉惠帝即位的第二年,刘肥进京朝拜。汉惠帝仁厚,对哥哥行家人礼,这个举动触怒了吕雉,她竟然在刘肥的酒中下毒。

汉惠帝见状,故意端起另一杯毒酒要跟大哥一起敬酒,吓得吕雉赶紧打翻了儿子的酒杯。这个场景让刘肥瞬间明白发生了什么,于是他放下酒杯,装醉离席。

在谋士的建议下,刘肥一边割让城阳郡给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为汤沐邑,一边认妹妹鲁元公主为自己的嫡母王太后,这才躲过了一劫。

次子汉惠帝:

汉惠帝虽然是吕雉的亲儿子,也是吕雉细心呵护的对象,但吕雉却用变态的手段摧残儿子。比如比他娶亲外甥女为皇后、让他欣赏被制成“人彘”的戚夫人,以至于儿子惊吓过度变成了废人,23岁就英年早逝。

三子刘如意:

刘邦刚刚驾崩,吕雉就残忍地迫害戚夫人,将这个女人砍掉胳膊和腿,扔进猪圈,将她活活折磨而死。

后来她又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骗入京城,又在汉惠帝的严密保护下得手,毒杀了刘如意。

四子刘恒:

刘如意死后,吕雉将目标对准了代王刘恒,她下旨刘恒改封赵王,以方便下手。岂料刘恒很聪明,拒绝接受,声称愿意为国守边,这才躲过了吕雉的毒手。

五子刘恢:

刘恢按照“刘吕配”的规则迎娶了吕家姑娘,但他却不喜欢跋扈的吕姑娘。吕姑娘继承了姑奶奶的毒辣,她竟然毒杀了刘恢的宠妾。

刘恢悲愤不已,却又无处申诉,一时想不开,自杀了。

六子刘友:

刘友死得最惨,小伙儿跟刘恢一个命,也被吕家姑娘骑在头上欺负。不过刘友硬气,指着吕姑娘大骂:等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把你们吕家人挨个收拾。

吕雉得到报信勃然大怒,还等我百年之后?我让你先“百年”。于是刘友被抓进长安囚禁起来,最后没吃没喝的刘友竟然被活活饿死了。

七子刘长:

刘长最幸运,他虽然不是吕雉所生,但却因为母亲早死,被刘邦交给了吕雉抚养,因此刘长与吕雉的感情很深,也深得吕雉的宠爱,成了刘邦的儿子中唯一一个没有遭到迫害的皇子。

八子刘建:

刘建的儿子还是奶娃子,吕雉为何跟一个孩子过不去?从史书记载看,刘建本人也没有与吕雉发生任何冲突,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吕雉心理扭曲了呢?

史书虽未明说,但字里行间透露的两条信息就已经给出了答案。第一条信息,这个孩子是刘建和某个不知名的宠妾所生,与主流的“刘吕配”不相符。第二条信息,一年后,吕后匆匆忙忙任命侄孙吕通为燕王。

吕雉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她对刘氏宗室子弟的定位很清晰:要么拴在吕家姑娘裤腰带上,要么就去死!

按照常规操作,刘建也应该娶了吕家姑娘,但生出孩子的女人却不姓吕。也就是说,未来燕国的接班人身上没有吕家的血脉,这是大忌。

现在刘建既然死了,那么这个孩子就没必要存在了,给吕家人腾位置吧。

以上都是史书记载的内容,但说实话,其中所含的水分太多,很多内容根本不可信。

后人有一个疑问:刘邦明明知道吕雉的毒辣,临终前为何不杀了她?其实答案很清晰,只是大多数人想不到,那就是:吕雉其实是刘邦精心选中的大汉守护人,他们是政治盟友。

刘邦临终前最大的担忧就是汉帝国的未来,这个威胁来自于两大势力,一个是以韩信、彭越、英布为代表的八大异姓诸侯王,而是以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代表功臣派。

刘邦靠武力推翻秦朝、打败项羽,他深知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有多牛。他担心自己去世后,这些人会趁机作乱,颠覆了大汉。

刘邦在生前用尽洪荒之力解决了异性诸侯王的问题,可是功臣集团太过庞大,他无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后世之君。

可问题是,嫡子刘盈太软,于是他想过用聪慧的刘如意取代刘盈。但这个计划失败了,后人都说是“商山四皓”的功劳,扯淡,是个老头有那么大威力?

其实这是刘邦在“吕雉+刘盈”与“戚夫人+刘如意”两队母子组合之间权衡后,认定还是前者更有利于大汉帝国的未来。

所以,吕雉其实是刘邦选定的护航人,也是刘邦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那么,刘邦和吕雉的政策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刘吕联手,共同对付功臣集团。

这个计划大体上有两大要点:第一,大封刘姓诸侯王,以宗室为外藩,作为中央的拱卫者。第二,以吕氏外戚为内应,掌握朝中的军事大权,以遏制功臣势力的野心膨胀。

在执行层面,吕雉想到的最简单易行,也最朴素的办法就是“刘吕联姻”,让两家的血脉相互交融,从此吕家永远是大汉的外戚,共享天下。

基于这个思想,吕雉会迫害刘氏子弟吗?

迫害刘如意是完全有可能的,人嘛,总有爱恨情仇,不意外。但迫害刘妃就显得很无厘头了,汉惠帝私下行家人礼,这是笼络感情的好手段呀,吕雉干嘛发怒?又不是刘肥逼汉惠帝给自己行礼?

就算吕雉变态要毒杀刘肥,干嘛要倒两杯毒酒,故意给儿子留一杯吗?不合逻辑嘛。

在刘邦的儿子中,刘肥的势力最强大,按照既定的方针,吕雉毒杀刘肥就不怕激起宗室子弟的集体反抗吗?

迫害刘恒更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赵国是当时最富裕的封国,刘恒是四皇子,刘如意死后,赵国这块蛋糕理应照顾刘恒。

假如吕雉诚心迫害刘恒,会因为刘恒的拒绝就罢手吗?开玩笑,刘恒一百个胆也不敢抗旨。

刘恢因为家庭琐事而自杀,吕家姑娘有责任,但这个责任怎么能推给吕雉?大家大业,出个把不争气的儿女不是正常的吗?

刘友的死绝不是因为夫妻口角那么简单,请注意,吕雉是政治家,不是隔壁吕奶奶,她所做的一切一定会为政治服务。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很可能刘友对吕家的怨恨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应该有不轨的举动。杀一个亲王不是吕雉一个人能说了算的,朝廷有法度,假如纯粹是冤案,一定会有人反对。

看清了这些真相,吕雉杀刘建嗣子的真相也就不难分辨了,我个人认为这件事就是谎言,真相应该是这孩子自然早夭。

估计某些奉行“历史不容篡改”,甚至动不动就给别人扣“历史虚无主义”大帽子的人要跳出来反对:史书凭什么要冤枉吕雉?你这是……

咱不吵架,我能告诉你的就是,历史是人写的,是人就有立场,有立场就不可能绝对客观。事实上,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对吕雉采取了贬抑的立场。尤其是创作于东汉时期的《汉书》,那时候光武帝刘秀甚至公然宣布废黜了吕雉“高皇后”的地位。

这其实是古人的通病,或者叫“历史的局限性”,女人干政、外戚乱政,想来都被认为是超纲不振、祸国殃民的乱源。

这种程式化的评价标准,一直贯穿于整个帝制社会。如今时代不同了,如果我们还固守这种思维去看待历史,那我只能说,这种人最好别去读历史了,太糟蹋中华文化。

0 阅读:28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