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和珅为什么不提前讨好或巴结一下嘉庆皇帝

星洲看历史 2023-07-30 07:56:00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登基已满六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天,乾隆帝公布了他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秘立的皇储人选,那就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

因为乾隆帝曾称自己的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其祖父康熙帝在位时间61年,所以乾隆帝同时宣布自己将在次年的正月初一日禅位于皇太子永琰。

为博取永琰的好感,表明自己对永琰的拥戴之功,在乾隆帝未公布皇储人选时,得知乾隆帝将要禅位的和珅,即提前给永琰通风报信,泄露了皇储人选的机密。为讨好永琰,和珅还送给了永琰一柄玉如意。

由此可知,在永琰即位之前,时任首席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要职的和珅并不是没有巴结永琰。试想,以和珅的精明,肯定是想在乾隆帝和皇太子永琰之间左右逢源。

不过,永琰对于和珅的专权和贪腐深恶痛绝。表面上,永琰接受了和珅的示好,并对和珅赞誉有加。内心里,永琰并不领情和珅的情意,只是碍于和珅背后的强大靠山乾隆帝,永琰只好选择隐忍,以麻痹和珅。

退位后的乾隆帝自称太上皇,依然手握大权,嗣皇帝嘉庆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而乾隆帝倚重的和珅成为太上皇的代言人,连嘉庆帝都得让他三分。

自作聪明的和珅,对嘉庆也小心翼翼地进行提防和孤立。

嘉庆登基后,和珅就把自己的老师、后来依附于自己的吴省兰作为侍读,安插到嘉庆身边。说是帮助嘉庆帝整理诗文,实际上就是监视嘉庆帝。嘉庆也不傻,但他顺水推舟,对和珅的真实意图佯装不知。

嘉庆即位后,乾隆帝欲召嘉庆帝的老师、两广总督朱珪回京,担任大学士。

和珅认为,若朱珪回京则嘉庆帝的势力更加壮大,对自己构成很大威胁。因此,和珅多次在乾隆面前诬告朱珪,阻挠朱珪回京。最后,朱珪不但没能升任大学士,反而被降为安徽巡抚。

和珅为了压制嘉庆,多次挑拨乾隆与嘉庆的父子关系。

军机大臣福长安是和珅的心腹,嘉庆帝有次去军机处看奏折,被福长安立即报告和珅。和珅又向太上皇乾隆报告了此事。

老皇帝乾隆恋权不放,一心唯恐被嘉庆架空。得知此事后,乾隆把嘉庆一顿猛批,被告知“不得擅专”。

嘉庆帝想要搞一次冬季大阅兵,乾隆在和珅的煽风点火下,又紧急叫停了这项计划。

和珅对嘉庆帝的处处挟制,嘉庆心知肚明。但嘉庆投鼠忌器,隐而不发,对二皇帝和珅也是极其尊重,表面功夫也是做得非常到家。

和珅在嘉庆即位之前不是送其玉如意吗,嘉庆不但装作高兴地笑纳了,还故意写了一些诗作,说明玉如意玉质精良温润,称赞和珅对自己有拥戴之功,是自己的股肱之臣。

安插在嘉庆身边的吴省兰,很快将这些诗作密报给和珅。

和珅知悉嘉庆对自己的高度评价,自以为已得嘉庆欢心,不由自鸣得意。

同时,嘉庆帝书写的一些闲情逸致的诗作,也被和珅视为嘉庆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平庸皇帝,认为可以被自己操控,从而对嘉庆放松警惕,在专权和贪腐方面更加肆无忌惮。

由于乾隆帝晚年精力不济,和珅实际成为其代言人,从朝廷大臣到地方大员几乎都是和珅安插的官员。和珅一手遮天,所有军国大事都要事先上报给和珅,然后转奏乾隆和嘉庆。

和珅本来位居伯爵,在嘉庆事先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乾隆在和珅的请求下,直接晋封和珅为公爵。

此事自然令嘉庆不爽,和珅的飞扬跋扈也惹怒了不少朝臣。但嘉庆面对朝臣的告状却不动声色,反而表示自己以后要倚重和珅,处置和珅那是太上皇的事,自己哪敢呢?

嘉庆的隐忍使和珅完全失去了戒备,和珅更加恣意妄为,甚至府邸的装饰都参照宁寿宫的样子,这就是明显的越礼行为了。

在乾隆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驾崩后,隐忍已久的嘉庆终于对和珅出手了。

乾隆逝后,嘉庆立即任命和珅与睿亲王淳颖总理国丧,同时又召回了自己的老师、安徽巡抚朱珪回京任职。这实际上就架空了和珅。

紧接着,嘉庆又解除了军机大臣福长安的职务。福长安是和珅的亲信,嘉庆的这一做法,无异于砍掉和珅的臂膀。

和珅与福长安被勒令为乾隆守灵,并不得擅自离开。这实际上等于软禁了和珅与福长安。

和珅被控制后,在嘉庆帝的授意下,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上疏弹劾和珅专权贪腐。初八日,和珅即将投入大狱。

墙倒众人推。随后各地大员纷纷弹劾和珅,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在奏折中请求将和珅凌迟处死。

正月十三日,嘉庆帝公布和珅二十大罪状,其中专权、擅权十二条、府邸和坟茔逾制两条、贪腐六条。正月十八日,在和珅的儿媳固伦和孝公主的请求下,本来廷议凌迟处死的和珅,被嘉庆帝赐白绫自尽。和珅之死,他的贪腐并不是主因。嘉庆帝曾称,若不除和珅,则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虽然和珅曾讨好于嘉庆,但他的专权还是威胁到了嘉庆的皇权,嘉庆帝并不领他的情。亲政后的嘉庆帝迫切需要树立自己的皇威,专权贪腐的和珅就是最好的靶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是乾隆帝宠信的大臣,一般来说,前朝皇帝倚重的大臣,在新帝即位后,都会遭到冷落,新帝都会培植自己的心腹。

比如雍正朝受到重用的张廷玉、鄂尔泰,都在乾隆朝遇冷。

从这层意义上说,嘉庆帝也不会喜欢和珅的。更何况和珅专权贪腐、劣迹斑斑,还让嘉庆吃过不少苦头呢!所以说,嘉庆亲政后,清算和珅是情理之中的,和珅必死无疑。

巴结嘉庆?敢巴结嘉庆和珅死的更快,更何况嘉庆也轮不到和珅来巴结!

声明一点:在嘉庆继位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和珅根本不可能想到去巴结嘉庆。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知道嘉庆会继位啊!

在康熙朝,由于皇子之间争皇位的斗争实在太过惨烈,导致最后的胜利者雍正帝心有余悸。他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陷入这样骨肉相残的惨剧中,设立了一个规定——秘密立储。不立太子,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自己死了,大臣们把这纸条一拿,纸条上的人继位。

但雍正的政策只执行了一代,到了乾隆帝这里,出现了变故。

什么变故呢?乾隆活的太长了。

乾隆统治的前几十年,他一直遵守着父亲的规定没有立太子。

可是到了乾隆三十年之后,民间和朝野开始有了呼吁立储的声音,乾隆四十年以后尤其激烈。为什么呢?您老人家年龄眼看着大了,死把着皇位不撒手,万一您老人家哪天嘎巴一下死过去,大家心里没谱。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民间呼吁立储的声音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终于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于是他做了一个承诺: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康熙爷干了六十一年皇帝,我不敢相比。如果老天保佑,我能干到乾隆六十年的话,那年我八十五岁,我一定在那年传位给太子,退休归闲了。

这话说的很没劲,为什么?因为大家为的就是防止你突然挂掉后继无人,你说你八十五岁那年退休,那你八十五岁之前死了怎么办?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但是,这种说法却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为什么?因为天子万岁啊,我都已经做出了承诺,说我八十五岁就退休。你还要让我立储,什么意思?莫非你认为我活不到八十五?你要是这么说了,我活的到活不到不好说,你肯定是活不到八十五了。

所以,乾隆这么一说,大家也只好接着忍。

乾隆的如意算盘是,康熙爷八岁继位,干了六十年,六十八岁驾崩。我二十五岁继位,中国还从来没有哪个皇帝活到过八十五,真要是有那天也够本了,退就退吧!

乾隆万万没想到,他真的活到了八十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活到八十五岁,傻眼了。

必须得退休了,因为十七年前立的那么大的一个flag在那呢,几亿百姓都看着呢。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为太子,第二年继位为嘉庆皇帝。

傻眼的不止乾隆,也包括和珅。

为啥?你老人家倒是早说啊!

嘉庆帝只是乾隆的庶出儿子,在众多儿子中也不突出。在乾隆的前几十年,乾隆前后偷偷立过三个太子,都夭折了。嘉庆也没有什么过于突出的事迹,和珅在早年间也不很确定他会是皇帝。

那时候的和珅权势熏天,没顾得上烧烧嘉庆这个冷灶,在最容易巴结人的时候,他没顾得上。

列位在与人交往中千万记住,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有用,人在发达之后想要再巴结人,是很难的。

嘉庆继位了。

嘉庆元年时,帝国权力最大的三个人,乾隆、嘉庆、和珅,心情都很复杂。

乾隆的原则是——死不放权。有鉴于他之前的太上皇过的都不咋样,所以乾隆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夕阳无限好,决定死都不放出手中的权力。

嘉庆的心理是,他虽然想要权力,但封建社会的礼法限制,加上乾隆六十年来的树大根深(尤其是有和珅的掣肘),嘉庆根本没办法与乾隆争权。

而和珅,心情是最复杂的。

和珅对乾隆是很忠心的,他知道,现在是乾隆最需要他的时候。

乾隆退位之后,和珅集吏部、工部、刑部、理藩院四个尚书于一身,加上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整个清朝朝廷,一半的衙门在和珅手里握着。

之所以给和珅如此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乾隆需要通过和珅来控制朝政,只有和珅在,乾隆的权力才能在。

而和珅,则被迫的被乾隆逼到了嘉庆的对立面。

和珅是嘉庆争权的最大障碍,无论他有意无意,他都是嘉庆的眼中钉。

那么他能不能抛弃乾隆,转投嘉庆的怀抱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的话,和珅是两头不讨好。

和珅如果靠近嘉庆,乾隆察觉之后,势必要干掉这个叛徒,而以乾隆当时对朝廷的掌控程度,失去了和珅控制嘉庆可能不容易,干掉和珅个人还是不难的。

更重要的是,嘉庆不会接纳和珅。因为我已经是皇帝了,权力早晚是老子的,不用你来送。如果乾隆要杀和珅,正好给太上皇送一个顺水人情,彻底清除掉乾隆朝的最大遗产。

所以和珅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死死围绕在乾隆身边。嘉庆朝的前三年,乾隆甚至连上朝都要亲自上。年进九十的乾隆坐在朝堂中间,嘉庆坐在一边,和珅站在乾隆旁边。之所以和珅要站在乾隆旁边,因为当时的乾隆已经口齿不清,他说的话只有和珅能听懂。

虽然乾隆已经退位,可是一切的国家大事,都由乾隆和和珅来决定。坐在一旁的嘉庆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好在嘉庆善于伪装,嘉庆刚刚登基时,和珅送给嘉庆一个玉如意。嘉庆收下后做出很高兴的样子,并故意在和珅的耳目面前写了几首《咏玉如意》,和珅听说后,轻蔑的说“嘉庆不足与我斗智谋!”。

不知道当他面对着嘉庆送来的白绫时,还会不会想起当时的这句狂话。

提起和珅,想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王刚饰演的那位只会溜须拍马的“和胖子”。

真实历史上的和珅可不是只会溜须拍马!和珅这个人的能力和才干都是非常卓越的。他不仅是敛财的能手,同样也是个理财的高手!

在所有“乾隆盛世”的虚假繁荣之下,清王朝的经济早已千疮百孔,正是因为和珅的东挪西凑,才给了乾隆帝成就所谓“十全武功”的重要经济支撑!

因此,和珅不只是靠溜须拍马、巴结乾隆帝才得以步步高升,乾隆帝同样离不开和珅!

和珅的父亲常保曾担任过副都统,属于清王朝的高级武官。说和珅是“高官二代”也不为过。

只可惜,在和珅九岁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和珅并没有沾到父亲什么光。当然,毕竟是旗下的高级官员子弟,和珅的机会还是比一般人多很多的。年龄稍长之后,和珅考入了咸安宫官学。

可见,和珅少年时还是比较认真刻苦的,并不是不学无术的八旗纨绔子弟。后来在科场失意、名落孙山之后,和珅果断放弃了这条常规道路,踏上了一条满洲八旗子弟常走的“终南捷径”——当侍卫。

而这,也成为了和珅发迹的开端。说实话,和珅当三等侍卫其实多少有些屈就了。因为在此前三年,和珅刚刚承袭了祖上留下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按清制,轻车都尉为正三品,远高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换言之,和珅即便什么也不干,他也能享受正三品待遇!

但是,和珅并没有,他宁可自降身价当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也不想提笼架鹰、混吃等死。从这一点而言,年轻的和珅还是颇有些理想和追求的。

所以说,和珅虽然善于逢迎清高宗乾隆帝,却不是一个只会一味溜须拍马的不学无术之徒。

乾隆三十八年担任三等侍卫,仅仅两年之后和珅便成为了副都统。

又一年之后,和珅荣升户部右侍郎并进入了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开始了中枢生涯。从这种火箭般的晋升速度也能看得出,和珅恐怕不单单只会溜须拍马,不是吗?

之后,和珅平步青云,一步步做到了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珅一直在“加官进爵”,却一直到嘉庆三年才正式被晋封为一等忠襄公。

而这,与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有着莫大的关联。和珅那么聪明,明知道清仁宗嘉庆帝是继任皇帝的不二人选,为什么不提前巴结潜邸时期的嘉庆帝?其实,不是和珅不想,而是他所处的位置根本做不到!

嘉庆元年之前

在嘉庆元年之前,和珅虽然已经位列中枢,但储位、皇位这种涉及皇家内斗的东西,他一个异姓奴才,还没有资格染指。

乾隆帝之所以重用和珅,无非两个原因:一、听话。二、好用。

那么,问题就来了,和珅如果卷入了储位、皇位之争而不是和乾隆帝保持高度一致,那这个“听话”就要大打折扣了。没有了这个“听话”,和珅在乾隆帝心中还剩下多少分量,这就非常难说了。

因此,和珅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公开表露政治倾向,更加不可能去主动巴结讨好嘉庆帝。

其实,和珅最终还是主动示好了,在乾隆帝正式下定决心退位之前,和珅私下里还是把这个消息透给了潜邸时期的嘉庆帝,但已经太晚了,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原因了。

嘉庆元年及之后

乾隆帝在很早以前便摆出了一个高姿态,说什么自己不能超越祖父清圣祖康熙帝,能当皇帝六十年便会退位,以示对祖父的景仰。

乾隆帝的小算盘巴拉得还是相当精的,康熙帝八岁登基,而乾隆帝二十五岁才即位,就算当六十年皇帝,到时也已经八十五岁了。

在那个时代,八十五岁几乎是人瑞一般地存在了,尤其是历代帝王,能活到这个岁数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乾隆帝此举既可以给自己脸上贴金,又不必担心无法兑现。

可老天爷偏偏跟乾隆帝开了个善意的玩笑,他还真就活到了八十五岁!这下麻烦大了,皇帝金口玉言,总不能出尔反尔吧?可实权一旦交出去,万一嘉庆帝不孝,那自己可就真就成了唐玄宗李隆基那样的“太上皇”了!

毕竟年龄不饶人,乾隆帝已经八十五岁了,他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和儿子勾心斗角。

于是,和珅成了牵制嘉庆帝的不二人选。在乾隆帝架空嘉庆帝的三年多时间里,和珅功不可没,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二皇帝”。

这就是和珅为什么能在嘉庆三年晋爵一等公的原因之一,乾隆帝就是想用他来作为牵制嘉庆帝的一把利器。

试想,如果和珅这个时候表现出些许倒向嘉庆帝的意思,恐怕他的小命就得先玩完,根本等不到嘉庆四年!换言之,和珅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倒向嘉庆帝是个死、倒向嘉庆帝也是个死!

乾隆帝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

除了利用和珅牵制嘉庆帝之外,和珅实际上也是乾隆帝留给嘉庆帝立威用的!

乾隆帝出于维护自身权力的考量近乎架空了嘉庆帝,嘉庆帝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挂着皇帝名分的皇太子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些实权皇太子!

一旦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如何在群臣中立威?在没有了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这是乾隆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和珅,恰恰可以起到给嘉庆帝立威的作用。杀了和珅,嘉庆帝足以震慑群臣,摆脱长期的“傀儡”形象!

与此同时,和珅长期贪污积累的巨额财富,在和珅倒台之后自然而然便成了嘉庆帝充盈国库的重要财源,一举数得!

说白了,乾隆帝实际上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把和珅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活着有大用、死也同样有大用……

因为和珅的生死对于乾隆帝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和珅必须准确无误地照着乾隆帝的计划走下去,即便明知是个坑,也只能往下跳!他别无选择。

乾隆帝不可能容忍和珅主动巴结嘉庆帝,如果真这样,那么和珅离死也就不远了……所以说,不是和珅不聪明、想不到,也不是和珅不想提前巴结嘉庆帝,而是他根本做不到!

和珅以为自己成功了。

和珅无数次向嘉庆帝示好、邀功,嘉庆都表扬了他。嘉庆韬光养晦,和珅屡屡因政事请示嘉庆的批复,嘉庆都说:“惟皇爷(乾隆)处分,朕何敢与焉?”

每天早朝,群臣还是向太上皇乾隆请安,嘉庆就坐在一边陪同,像个从来不哭也不闹的乖宝宝。有朝鲜使者亲眼目睹了大清朝的新皇帝的状况:“上喜则亦喜,上笑则亦笑。”

乾隆同大臣说事情,乾隆笑,嘉庆就笑,乾隆喜,嘉庆就喜。

你看,嘉庆快四十岁的人了,人家谈事他光知道点头,人家笑他就跟着笑,像不像一个没主见的s b?光觉得像,还不行。和珅也觉得像,但他不放心。和珅在嘉庆身边安插了眼线,有些事,他从乾隆那边透露给嘉庆,有些事,他又从嘉庆那边透露给乾隆。像不像双料间谍?和珅有能力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豪横者是掩盖不住自身的豪横的。嘉庆韬光养晦,扮演一名大龄sb,和珅却无法保持低调。我给你八百亿,让你随便花,你低调得起来吗?

乾隆已经是个死死攥住大权,不忘提防嘉庆帝的老糊涂,处理政事的权力落在了和珅手里。和珅不是不知道谨慎,可他屡屡向皇帝汇报,皇帝就一句话:“俺听皇爷的。”嘉庆帝本人似乎也对和珅很恭敬,例如有事要奏报给乾隆帝时,基本都托和珅传话。有人向嘉庆反映和珅及其朋党胡作非为时,嘉庆居然训斥说:“朕才刚刚打算依靠和相公管理四海,你们怎么可以轻侮他呢!?”

连站在嘉庆帝这边的大臣,都觉得新皇帝仿佛有些傻 屌。

嘉庆四年如一日,持续扮演傻 屌,演得自己都信了。

他和和珅相互之间的示好是持续的。

和珅送嘉庆一块好玉,嘉庆就写文赞扬这块玉,其主旨是:好玉!好玉!真是好玉!和相公送的!全天下最好的玉!祝福全天下的农民伯伯能够大丰收!

这诗到底是传到了和珅耳朵里。

和珅怎么想?

挺好的,为以后继续受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嘉庆还自秽,专写一些无心政事,躲在小屋里泡茶喝的诗歌。但这样未免显得太乖了,又写诗讽刺和珅抽烟、喝酒、烫头(前俩有,这个并没有),抽烟抽得手指黄,牙齿黑,妻子怎么看?小妾怎么看?看似嫌弃,实则既显示了同和珅的亲近狎昵,就跟台下的看于谦似的,又显示了自己的粗鄙浅陋胸无大志。

如此,直至乾隆去世,和珅都不觉得嘉庆要弄死自己。

乾隆死后,和珅就被派去给乾隆帝守灵,说是守灵,实则软禁。嘉庆就是用这种两全的办法断绝了和珅与外界的交流,随后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操作,满朝文武,集体控诉和珅罪行,要求将他凌迟处死,最终嘉庆赐和珅自尽。

在和珅刚开始发迹的乾隆中后期,乾隆帝对于皇子皇孙结交大臣十分忌惮,即使是互相普通人情往来,都会遭受重罚。比如定亲王之子绵德,即因此革爵。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甲戌谕:前据迈拉逊奏拾获匿名揭帖一纸,内有开写绵德阿哥赏给礼部郎中秦雄褒字画食物并经相见送礼一节,随密谕福隆安查访。今据奏称,拏获曾在绵德阿哥处雇工之马成、苏二,讯供秦雄褒曾进见绵德阿哥致送画册炉瓶等物,绵德阿哥亦赏给绸纱字扇属实。此事甚有关系。阿哥在内廷读书,理应谨慎自持,不当与外人交接。况秦雄褒不过一礼部汉司员,与阿哥等毫无干涉,非若书房行走之翰林等可比。秦雄褒何所为而必欲谒见绵德,绵德亦何所为而必欲认识秦雄褒乎。秦雄褒系秦道然一家,从前秦道然在康熙年间即有交通塞思黑之事,其家风本不醇谨。今秦雄褒复敢如此,幸而早为发觉,尚不致久滋事端,此即阿哥等之福。若不示以惩儆,恐诸皇子皇孙无所畏惮,渐失我朝家法。绵德,著革退王爵,即令绵恩承袭。

此时绵德不过是一个皇孙,虽然继承高宗长门定王系,但是并未被考虑为皇储。其与一个中级官僚互相馈赠一些礼品,虽有不检点处,但是却被处以革爵的重责。

而此事发于乾隆四十一年,正是和珅开始逐步平步青云的时候,看到绵德的下场,和珅此时断然是不敢结交皇子的,如果他是皇子师傅,倒是可以有一段师生情谊,但他并未承担这类职能。

到了乾隆末期,和珅此时已经逐步由宠臣变为重臣甚至权臣(当然,此权臣是弄权之臣,而非擅权之臣),此时正逢皇权交接前夕,他也的确想过巴结和靠拢嘉庆。他干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秘密建储的制度,私下将立储消息透露给嘉庆,并据此认为自己有“拥戴之功”。

对于和珅认为自己有“拥戴之功”,我认为有必要展开讲一下,如果和珅完全觉得自己靠泄露秘密建储信息给嘉亲王就有了拥戴之功未免把和珅想的有些幼稚了,很可能是和珅自己也知道无法兼顾即将退位乾隆和即将成为皇帝的嘉庆,因此自己造势宣扬拥戴之功,一是自我心理安慰;二是以此来震慑群臣,让新君对其投鼠忌器;三是反反复复提醒嘉庆自己的忠诚,希望嘉庆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立场的难处。

然而嘉庆心里对其这种行为极为痛恨和防范,根据嘉庆在乾隆去世后的执政表现来看,嘉庆虽然仁厚,但是对祖制和规矩相当尊重,以至于有时候过于迂腐,和珅的泄密举动不会让嘉庆感激,因为他很清楚他的皇位来自乾隆,和珅此举完全是挟乾隆之恩威擅作威福。

但是嘉庆帝此时对和珅却处处忍让,因为他很清楚和珅是其父亲行使太上皇权威的代言人,这也让和珅有了一种已经成功傍上嘉庆的错觉,从而失去了最后的脱身机会。

《清实录》“朕于乾隆60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清代通史》:嘉庆初元,珅自负拥戴功事详后节,鸱张益甚,外而封疆大吏,领兵大员,内而掌铨选,理财赋,决狱讼,主谏议,持文柄,大小臣工,顺其意则立荣显,稍露风采,折挫随之。

《啸亭杂录》:丙辰元日上既受禅,和珅以拥戴自居,出入意颇狂傲。上待之甚厚,遇有奏纯庙者,托其代言,左右有非之者,上曰:“朕方倚相公理四海事,汝等何可轻也?”

珅又荐其师吴稷堂省兰与上录诗草,觇其动静。上知其意,吟咏中毫不露圭角,故珅心安之。及纯庙崩后,王黄门念孙、广侍御兴等先后劾之。上立命仪、成二王传旨逮珅,并命勇士阿兰保监以行。

3.在嘉庆登基,乾隆训政时期,此时乾隆与嘉庆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太上皇不愿意放权,和珅也成为了太上皇制衡皇帝的一枚棋子。另一方面,皇帝必须曲事太上皇,但是面对如此强势的太上皇,难免心理不会有些隔阂。但是毕竟是父子,所以此时的和珅就成了皇帝记恨的对象。嘉庆甚至将和珅视为“李辅国”这种奸佞(这里其实也可以稍微看得出嘉庆对乾隆帝的一些怨气,试想和珅如果是李辅国,那么置乾隆于何等君主?),这个时候和珅已经无法讨好嘉庆。

而嘉庆清算和珅,或许有泄愤的情绪在里面,但是更多的则是其着手改革乾隆后期政治的需要。

《清稗类钞》:上皇(乾隆)召和珅,嘉庆在侧。上皇闭目,口中喃喃低语。久之,忽启目曰:“其人是谁?”珅答:“高天德、苟文明。”嘉庆大愕。翌日密询珅,珅曰:“上皇所诵为西域密咒,诵之,所恶之人虽在千里外必有奇祸。奴才知上皇所咒必为教匪悍酋,故以二人名对也.”嘉庆益骇.

《清代名人轶事 》 珅取以白上皇曰:“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耶?”上皇色动,顾董文恭公曰:“汝在军机刑部之日久,是于律意云何?”公叩头曰:“圣主无过言。”上皇默然良久曰:“卿,大臣也,善为朕以礼辅导嗣皇帝。”乃降旨,朱圭仍留两广总督之任,旋又改巡抚安徽。

  《啸亭杂录》:及帝即位,若苟正辅国之罪,肆诛市朝,一武夫力耳!乃舍此不为,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乃知睿谋久定于中矣。

《清史稿》:和珅继用事,值高宗倦勤,怙宠贪恣,卒以是败。仁宗尝论唐代宗杀李辅国,谓:“代宗为太子,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诛之,一狱吏已办。”盖即为和珅发也。

关于和珅是否是权臣的问题,任何封建王朝,无论皇权如何集中,但是因为“人治”的特点,难免会出现皇权懈怠,权臣秉政的时候。只是清代因为其特殊的政治结构设计,使得其将权臣之祸控制在比较小的限度内。

清代权臣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以其所持权柄降序排序依次为:专权之臣:摄政时期的多尔衮为代表,擅权之臣:辅政时期的鳌拜、顾命时期的肃顺为代表,弄权之臣:乾嘉交替时期的和珅、道光晚期的穆彰阿为代表。

以和珅而言,虽然其权柄并非传统上认为的那么强大,但是在时人甚至嘉庆眼中,其依然是权臣甚至是权奸,以嘉庆眼光来说,在很长的时间内是认为其有成为曹操王莽这类专权之臣的野心,后经大臣开导和讲解,依然认为其属于李辅国类的擅权之臣。当然我们从现代角度研究来看,认为和珅不过是依附于乾隆的弄权之臣。

《清史稿》: 诸劾和珅者比于操、莽。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旧直军机,上因其入觐,问曰:“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熊光曰:“凡怀不轨者,必收人心,和珅则满、汉几无归附者,即使中怀不轨,谁肯从之?”

嘉庆所著《味馀书室稿》中: “代宗虽为太子,亦如燕巢于幕,其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帝即位,若苟正辅国之罪,肆诛市朝,一武夫力耳!乃舍此不为,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这一段在之前《啸亭杂录》中也有记录)

而清人对于和珅的评价

朱珪:珅早年好学,唯其为官后日渐贪婪,后手握权柄,挟百官于朝廷。不顾师生之谊,陷吾于不义。今珅已殁,吾惜其才致其入歧途。吾本欲与其一同为皇上效力,惜珅先吾而去,令吾感叹。

《所闻录》载“清乾隆时,和珅当国,权倾一世”“结党营私,道路侧目,朝士莫敢撄其锋者。”

《啸亭杂录·续录·理学盛衰》说:“自乾隆中,傅、和二相擅权,正人与人梗者,多置九卿闲曹,终身不迁,所超擢者,皆急功近名之士。故习理学者日少,至书贾不售理学诸书。

“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贿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王公,下至舆珅,莫不侧目唾骂。”

和珅是否是乾隆有意留给嘉庆的“财富”,其实我认为,和珅可以说是乾隆后期乃至末期的白手套,但是所谓乾隆养肥和珅留给嘉庆,是值得商榷的。乾隆本身是一个极度自恋的完美主义者,包括所谓“十全武功”“古稀老人”“五世同堂”“千古第一全人”在内,他一直在将自己塑造成古往今来最完美的君主。而和珅几乎是其后期政治的代言人,如果乾隆养肥和珅留给嘉庆,则嘉庆杀和珅时候必然要给和珅安放罪名,这必然会损害到乾隆的执政的“完美度”,以乾隆的性格似乎不大可能。

关于和珅的巨额财富。和珅肯定是乾隆朝的巨贪。但是和珅所谓的“八亿财富”其实是清末民初才流行的,而“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则是清亡后《清稗类钞》提出的。而在《清实录》里面,当时和珅抄家的资产不足2000万两,大约1000余万两左右,当然也是极其庞大的数字,但是却并不值得乾隆为此损害自己的政治权威,也不值得嘉庆为此干冒诛杀父亲执政大臣的政治风险。

“臣等奉旨查抄和珅及伊家人刘全等家产,所有查出和珅家二两平金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一两,银三百一万四千九十五两三钱三分,俱已交广储司收讫,业经奏闻在案。续查出和氏借出本银钱所开当铺十二座,及家人刘全、刘印、刘陔、胡六自开、伙开当铺共八座,亦经奏闻在案。臣等自正月初八日起,迄今查得和氏契置取租房计一千零一间半;取租地计一千二百六十六顷零。通计价银二十万三千三百两零;价钱六千一百吊零。此外查出和氏借出应追本利银二万六千三百十五两,并自拴大车八十辆,每辆银一百二十两,共发出车价银九千六百两,分给各户领办,今已在各户名下追出二两平银三千九百六十两……其未经呈交之车价造具清册,移咨内务府就近着追。”(故宫博物院《史料旬刊》第七期)

如果和珅真是主要因为贪污被杀,那么以其贪污数额的巨大、贪污集团组织的恶劣,即可定罪诛杀(嘉庆只需要效仿乾隆诛杀鄂善的例子即可,而嘉庆执政风格最喜欢的就是效仿祖辈)。但是官方拟订的和珅二十大罪里面,最主要的的罪名都是政治罪名,比如僭越、擅权、不忠。而贪污和荒淫无耻反而并不是定罪主流,而且荒淫还排在贪污前面(以至于很多史料据此认为和珅是偷偷霸占了乾隆妃嫔,但从乾隆后期已经较为完善的內廷制度以及乾隆年龄上看,这个可能性只能说很小)。

《清仁宗实录》朕于乾隆60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递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瞒,以至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

皇考圣躬不豫时,和珅毫无忧戚,每进见后,出向外廷人员叙说,谈笑如常,其大罪六。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谕字画,闲有未真之处,和珅胆敢称不如撕去,另行拟旨,其大罪七。前奉皇考谕旨,令伊管吏部、刑部事务,嗣因军需销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谕令兼理户部题奏报销事件,伊竟将户部事务一手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一字,其大罪八。

上年十二月,奎舒奏报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聚众千余,抢夺达赖喇嘛商人牛只,杀伤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将原奏驳回,隐匿不办,全不以边务为事,其大罪九。皇考升遐后,朕谕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不遵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京,全不顾国家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其大罪十。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其大罪十一。

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其大罪十二。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蓟州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摵土堙之称,其大罪十四。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

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以首辅大臣,下与小民争利,其大罪十九。伊家人刘全,不过下 贱家奴,而查抄赀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

综上,和珅被迅速诛杀主要还是因为嘉庆急需纠正乾隆朝后期的政治风气,因为当时白莲教起义已经使清廷南方大部分糜烂,再不纠正文武风气,会酿成倾天大祸。

在嘉庆在上台后,其对和珅,和琳,福康安等皆进行批判和清算。对办理援剿事务的督抚将军提督也多次进行申饬。

再加上当时弹劾和珅,很多人将其比于操、莽,也影响了嘉庆的心态,让其认为必须速战速决。(此在前面讲述和珅为“擅权之臣”时引用史料作为说明)

关文发《嘉庆帝》:为平息叛乱,清政府征调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五易统帅,

郑天挺《清史》: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二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

魏源《圣武记》“川楚之役,则诸将会饮,虽深箐荒麓间,蟹鱼珍错辄三四十品,而赏伶犒仆之费不与焉。凡粮台地,玉器裘锦成市,馈献、赂遗、赌博,挥霍如泥沙”。

由此观之和珅真正的问题还是充当了乾隆后期政治代言人。虽然贪腐从而导致恶化了政治风气也是杀他的主要原因,但说是故意留给嘉庆立威或者取财,则代价过大,似乎不太合情理。

故宫《文献丛编》。别单又云:“新皇帝自丙辰即位以来,不欲事事,和珅或以政令奏请皇旨,则辄不省,曰:‘惟[唯]皇爷处分,朕何敢与焉。’是以珅亦恣行胸臆。至是处置明决,众心悦服。又下一谕,以为重治珅罪,实为贻误军国重务,而种种贪黩营私,犹其罪之小者,是以刻不容贷。初不肯别有株连,惟[唯]儆将来,不咎既往。凡大小臣工,无庸心存疑惧。自有此诏,平日之趋附和珅者,始无疑惧之心云。”

0 阅读:365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