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明知杀了晁错,无法令七国罢兵,为什么还要腰斩晁错呢

星洲看历史 2023-07-17 02:49:01

汉景帝这人薄情寡恩。晁错、太子、周亚夫、弟弟,更别提小时候就拿棋盘砸死吴太子了。既然你叛军理由是清君侧,那我先砍了,看你们咋办。“不爱一人以谢天下”,这态度多牛。

晁错对汉景帝没多重要,晁错削蕃太狠得罪人太多,安抚观望中的诸侯。否则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袁盎在晁错死后敢孤身去劝说吴王罢兵,因此差点儿命都没了。史记 卷106: 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恨甚。上卒问盎,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过诸侯,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晁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盎曰:“臣愚计无出此,愿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佯装治行。后十馀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使告吴如盎策。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军,遂归报。史记 卷101: 鼂错在前,及盎请辟人赐闲,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其语具在吴事中。使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及鼂错已诛,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

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汉书 卷49: 盎入见,竟言吴所以反,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可罢。上拜盎为泰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善。。。及晁错已诛,盎以泰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汉书 卷35: 召入见,上问以吴楚之计,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贼臣朝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错,发使赦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从其议,遂斩错。语句在盎传。以盎为泰常,奉宗庙,使吴王,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辅亲戚。使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拜受诏。吴王闻盎来,亦知其欲说,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不肯见盎而留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

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汉景帝之后会问邓公吴楚有没有罢兵,得到否定的结果时还“默然良久”,“喟然长息”。

史记 卷101: 鼂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鼂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鼂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汉书 卷49: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这些都足以说明他们最初都至少部分相信了吴楚等国起兵真的只想清君侧,主要针对的是晁错。

而这想法在汉朝,也的确有一定先例支持,因为当年齐王刘襄起兵反吕清君侧时,在听说陈平周勃等人诛灭吕氏后就老老实实罢兵了。史记 卷52: 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史记 卷52: 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汉书 卷38: 乃留兵屯荥阳,使人谕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屯兵西界待约。汉书 卷38: 于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种种正史记载相结合,足以完全驳斥所谓“汉景帝明知杀了晁错,无法令七国罢兵”这一可笑的说法了。

事实就是汉景帝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杀晁错的结果。

七国之乱,造反的吴楚要诛晁错,清君侧;汉军一方大将军窦婴不赞成晁错的迫切削翻;丞相陶青、中尉陈嘉联名上表要杀晁错。就连老百姓都认为,是晁错造成了这一切。

天下都要他死。虽然有点不公平,不过后来有一个境遇非常贴合的例子很像晁错——安史之乱的杨国忠。

杨国忠这废柴当然不配和晁错比。晁错一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罪魁祸首”,早晚是必死结局。因此他老爹之前劝他的时候,他直接挑明自己原本就打算牺牲。甚至吴楚作乱之后,晁错跟鬼上身一样的举动多半也是主动配合刘启。他先上表请求赦免吴楚,再上表请求割让关东安抚叛军。

李隆基只配给刘启提鞋。不但继续宠信杨国忠,还要去杨国忠老巢避难。这不但让李亨恐惧,也让带兵戡乱的政敌哥舒翰心里没底,闹得让陈玄礼带头在马嵬坡兵谏,还让李亨登基。而刘启在大军东出之后杀了晁错——他杀的不是力主削藩的权臣,而是汉军政敌;他杀人不是吴楚要求清君侧的佞臣,而是上表要求赦免叛军割让关东的绥靖派。杀了晁错,吴楚不可能退兵,因此让天下兵连祸结的元凶不是皇帝。杀了晁错,朝堂上陶青、陈嘉,甚至包括窦婴这些政敌也不必担心有人在事后卸磨杀驴搞清算。毕竟上一个丞相申屠嘉就是状告晁错大不敬,反而被活活气死的样板。

仆射邓公说刘启做得不对,这是站在另一个角度。邓公也看出来了,晁错玩命给你尽忠,你刘启拿他当个物尽其用的工具会让忠臣寒心。

因此刘启才会认错。

晁错一早就打算让刘启杀了自己。刘启杀得太冷血了。他根本没必要骗。即便他开诚布公找晁错要人头,晁错多半也会欣然接受。

凡事都没有绝对,实践才能出真知。

‘清君侧’的借口如此完美,将来打这个旗号的一定还会有很多。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皇帝,汉景帝觉得,自己有必要用实践来给后世帝王证明真伪。

第一个吃螃蟹的,就应该真的把螃蟹给吃了。

景帝这人,比起他爸爸,算得上刻薄寡恩了。做朋友,做上级遇上这种人确实比较痛苦。但是他做皇帝是称职的。一个人的死能够暂时堵上叛军嘴巴,赢得一定的道义制高点,哪有什么关系。杀了就是,没人在乎他冤枉还是死了有不有价值。

什么叫汉景帝明知?

连汉武大帝电视剧都告诉,汉景帝是真的认为杀了晁错,七国就会罢兵的!因为晁错,就是景帝推出来,用于堵天下人之口的。削藩搞得天怒人怨,而七国也正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

既然如此,不用你们,我自己把晁错给杀了,你们还有什么理由起兵呢?继续打,那七国就没有理由了,就是赤裸裸地造反,是全天下的公敌。

要是收兵回去,等着吧,一个个都跑不了,景帝最终会治死他们几个。所以晁错的作用已经完成了,现在用他一人的头颅,可以将七国起兵缘由击的粉身碎骨,四两拨千斤,为什么不呢?

汉景帝诛晁错应该是为了坐实七国谋反的实质,削弱其谋反的势力。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就是削弱诸侯王势力,避免再现春秋战国时代的乱象,加强中央集权。被侵犯了权利的藩王们当然不乐意,所以以吴王为首的七个藩王联合起来谋反。但他们出兵的名头自然不能是“我要造反”——否则天下人都会成为其行动的阻力——而是“诛晁错,清君侧”,意思是杀掉皇帝身边的奸臣。

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史记•晁错传》

汉景帝杀晁错、赦天下,扯下了他们师出有名的遮羞布,让天下人看清了即使晁错身死却仍然不愿意退兵的藩王们谋反的真面目,为平定叛乱作下了铺垫。战争就是这样在战场之外不断削弱敌方的势力、增强我方的势力,最后在战场之内一锤定音。

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大赦天下。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二月壬子晦,日有蚀之。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追斩吴王濞于丹徒。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汉书•景帝纪》

师出有名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诸侯皇帝争来争去,都只是你们上层阶级的利益纠纷,凭什么让我们底层民众流血牺牲?但有了正义的名头,不仅仅底层民众——那些前线将士更具备士气、参与到战争中的黎民百姓也更加配合,甚至能打压我方内部的反对势力,统战敌方内部的反对势力。而师出无名的一方反之,恐怕这也是汉景帝不出三个月就能平定叛乱的原因之一。

好比当今世上的俄乌战争,双方都说自己是为了人民,身为看不到上层格局的底层,你能分辨谁好谁赖吗?这就是师出有名的意义。只有当它成为历史的时候,人们才能看清其全貌。在晁错的时代,诸侯分封制是上千年的主流,中央集权制不过是新秀的萌芽。

至于晁错本人是否无辜不重要,在政治的斗争和权力的游戏里牺牲品是常见的,没有觉悟最好不要参与进来。很显然,面对父亲的劝说,身为仁人志士的晁错已经具备了这个觉悟。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史记•晁错传》

0 阅读:57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