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我去过中国80次,美国媒体却不允许我说出中国真相!

猫爷进渔场 2024-06-05 05:40: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编辑|糖葫芦

随着中美之间地缘政治博弈烈度的不断加剧,有不少学者发现中美之间的确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认知鸿沟,其中也有不少人尝试着打破这道鸿沟。美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彼得.沃克就是其中之一。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彼得·沃克每六周就会前往中国展开一次实地考察,认真了解中国的社会现状以及中国人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他发现中国的形象并非像欧美媒体所宣传的那样。

十几年下来,彼得·沃克去中国的次数超过了80次。他曾经在美国国内著书立说,企图缓和中美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但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惊讶地发现:即便他对中国已经十分了解了,但美国媒体却依然不允许他在镜头前说出关于中国的种种真相。仿佛大家都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那么,彼得·沃克与中国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缘分呢?他在为中国发声的过程当中又遭遇了哪些困难呢?他又是如何看待中美之间的认知差距的呢?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彼得.沃克)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访华80次的友人

彼得·沃克长期以来一直在从事关于中美关系的研究工作。起初他并没有实地了解中国的社会现状以及普通中国人对于中美关系的看法。

有趣的是,就连彼得·沃克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不免受到西方媒体对华宣传的影响。起初他的脑海当中的确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偏见。

但直到2006年,彼得·沃克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领土,他对中国的看法才有了最直观的改变。当时中国的经济并不像今天这么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算太高。

当时的整个中国社会都呈现出了一种质朴且富有活力的气息。这种气息很快就吸引着彼得·沃克对中国社会展开更进一步的调查与了解。

(彼得.沃克在华参加活动)

彼得·沃克在中国不仅去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它甚至还深入中国的县城去对普通的中国人进行调查和走访,试图了解他们对于当下国际关系的看法。

据彼得·沃克自己介绍,从2006年到2021年间,他几乎每隔六周就会去一趟中国。他对中国城市的熟悉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一些城市。

在中国旅行期间,彼得·沃克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吴子。很显然,通过这几十次的旅行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华夏大地,并对中国社会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

他自认为经过这几十次的旅行,他也的确有资格来就中美关系问题展开一番独有的论述了。于是,他很快开始在美国国内著书立说,试图向人们解释中国人对于中美关系的看法以及中美之间存在的认知鸿沟。

(彼得.沃克接受采访时的画面)

但彼得·沃克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即将当着媒体的镜头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他的观点却遭到了西方世界媒体机构的一致抨击。甚至有的媒体直接将彼得·沃克拉入了黑名单。

因为彼得·沃克所描写的中国与他们过去几十年的对华宣传话术存在严重的出入。彼得沃克的话会使很多人主动去了解中国、探访中国社会。

如果主动了解中国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多,那么西方媒体过去所营造的舆论氛围就会被瞬间打破。他们对普通民众撒下的弥天大谎也会瞬间被揭穿。

因此,这些媒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彼得·沃克把真实的真音带到镜头前。无奈之下,彼得沃克只能接受了几家中国媒体的专访,并借此机会阐述了他关于中美两国社会的看法与观点。

(美国媒体CNN的标志)

彼得·沃克谈“中美差异”

彼得·沃克认为中美之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氛围。这也促使两国民众对于彼此的看法有着极大的不同。这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

彼得·沃克认为美国政府突然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是一项非常错误的决定。因为中美两国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脱钩,两国已经在经济上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呈现出了指数级增长的势头。很多美国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了。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美国的政客们却偏要大打“反华牌”,将原本友好的中美关系氛围搞得乌烟瘴气。

(对华发起“贸易战”的特朗普)

而且,很多美国人还非常自信地认为,美国一定会取得对华贸易战的胜利。这显然是他们还不够了解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他们也对美国自身的经济实力有着一种盲目的自信。

彼得·沃克指出,在过去的150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可是美国未来或许不得不将这样的地位直接让给中国。这使很多美国政客产生了一种极度恐慌的心理。

于是,他们在各种场合和各种书面文件当中不遗余力地抹黑和污蔑中国。试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说成是对美国的重大威胁。但实际上,感受到威胁的只有这些政客。

这些美国政客的心里怀揣着“冷战时期”的旧思维,并试图以这样的旧思维来指导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极其错误的。

(美国的国会大厦)

美国的各大媒体之所以会禁止彼得·沃克在镜头前发声,也是为了配合美国政客们的这种宣传攻势。仿佛所有人都非常害怕美国民众知道关于中国的种种真相,这看似是一个无法破解的困局。

彼得·沃克认为,中国民众与美国民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差异。绝大多数的中国民众对于美国民众的态度还是较为友好的。但美国民众对于中国民众的看法却大多偏向负面。

这正是美国以及所有西方媒体几十年如一日开展对华负面宣传的结果。而且经过西方媒体的多年宣传,普通美国民众的思维也与中国人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这种思维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彼此对国际关系和政策的看法上,同样也体现在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上。甚至美国媒体所宣传的这种思维还有向其他国家蔓延和扩散的趋势。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正在抗议的美国民众)

中美两国的认知差异

彼得·沃克认为,经过西方媒体的宣传,美国民众对于事物的看法普遍较为极端。特别是在中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区,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简直可以用“非黑即白”来形容。

这些人大多都是共和党的选民,在美国国内被人们称作所谓的“红脖子”。在他们看来,美国的白人群体代表天然的正义与正确,中国则代表着所谓的邪恶势力。

所以,这些人“逢中必反”他们的反华情绪有时候甚至发展到了一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一些“一眼假”的谣言在他们的圈子里依然能够被广泛接受。

比如,一名特朗普执政时期的政府政策顾问最近就在全美的市场上上线了一本名为《血钱》的书籍。在这本书里,作者为了鼓动反华氛围提出了很多令人诧异的观点。

(支持特朗普的“红脖子”群体)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中国向美国督促社交软件Tik Tok是在有意消磨美国年轻人的斗志。使他们丧失对于国家和群体的热爱和关心,最终从思想和文化上彻底瓦解美国。

另外,这本书籍的作者声称,中国通过故意向美国出口芬太尼的行为害死了几十万美国人,并使得整个美国社会都染上了毒瘾。

这样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因为芬太尼在我国境内是一种正常的管制类药物。普通人想要获得芬太尼并不容易

明明是我们将含有芬太尼的药物出售给美国之后,不少美国人将药物中的芬酞尼当作毒品吸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没想到不少美国人却将这口“黑锅”扣在了中国的头上。

(美国街头正在“吸毒”的流浪者)

彼得·沃克认为,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已经使得很多美国人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仿佛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一种中间地带和两全其美的办法。双方不斗得你死我活就绝不能罢休。

而中国人受到儒家思想和其他历史文化的影响普遍能够用一种较为综合的态度来看待中美之间的问题。这就是中国人与美国人最大的不同。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并没有最直接的关系。很多中国人也愿意相信,普通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依然是友好的。

因为很多中国人并没有受到美式思维的影响,所以他们还算是思维正常的人。但当下美国的宣传机构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将那套非常极端的美式思维传到美国之外的国家,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

(聚集在华盛顿抗议的美国民众)

彼得·沃克向中国媒体表示,自己今后一定还会继续从事关于中国的研究和探索。他也非常期待能够为中美两国之间的交往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但在当下美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之中,像彼得·沃克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注定是没有表现的舞台的。也许彼得·沃克还要被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媒体封杀很长一段时间。

但正如列宁所言“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彼得沃克的观点并不会因为整个西方媒体世界对他的封杀而发生一丝一毫的改变。美国衰败的势头也并不会因为西方媒体故作正经的操作而得到挽回。

(描绘“中美博弈”的漫画)

今天的美国亦如100多年前的大清朝,当它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选择对民众隐瞒真相、关闭国门。它的衰落与失败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而中国则必将会在不断的对外交往与开放进程当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人民也将会因此走上新的发展高峰,拥抱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和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专访美中国问题专家彼得·沃克:那些把中国当敌人的人,根本不懂中国 光明网

去过中国80次,美国媒体却不让我说出中国真实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

0 阅读:36

猫爷进渔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