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康有为斥150万巨资买下瑞典的一座岛,如今岛屿归谁?

强强谈历史 2024-06-14 20:02:45



提起康有为,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公车上书”。

纵然他改革失败后流浪海外多年,但并不妨碍他是我国变法图强第一人。

可是,你知道吗?

在海外,康有为可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个形象。

反而是个大富豪,可以伸手买下一座岛的那种超级富豪。

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也太让人匪夷所思了——他都落魄到逃亡了,按理来说应该很穷,那还怎么会那么有钱买海岛呢?

而到了如今,那座岛屿又归谁所有呢?

让我们一起回到清朝末年。

变法图强第一人

1858年,中国广东,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僚地主家庭,自然拥有比普通人更好的教育资源。

如是教育下的他,不仅博学多识,对西方文化和日本明治维新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正是因此,他与当时许多守旧的士大夫截然不同,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做官做学问,他都有着自己的倡导。

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已是病入膏肓,并不是康有为这一剂药就能医治的。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来时,康有为感到深深的刺痛。

可是,他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沉沦下去,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救中国。

于是,他联合1300名应试举人,发起了一场“公车上书”运动。

他们向光绪帝上书,呼吁变革。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次上书并未直接促成变法。

不过也并非毫无好处,至少,光绪帝深深记住了康有为这个名字。

两年后,光绪帝召见了康有为,详细询问他的变法思想。

康有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包括“接受新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他提倡一夫一妻制,禁止妇女缠足,力图推动中国社会向着现代化迈进。

看着眼前有远见又口若悬河的康有为,光绪帝仿佛看到了希望。

于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

这时的康有为,不仅是变法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

他还曾向光绪帝提出重用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支持。

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并不愿意让祖宗大权落入外人之手,一场针对“戊戌变法”的政治风暴悄然酝酿。

1898年9月21日,光绪帝被软禁,变法的六君子遭到处死,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当时,康有为正在因公出差,侥幸逃过一劫。

可是,慈禧太后的怒火并未因六君子被处死而熄灭。

因为,她清清楚楚地听到谭嗣同在就义前喊道: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简直就是在挑战慈禧太后敏感的神经。

慈禧太后一气之下下令,必须要抓到这次变法的始作俑者康有为!

康有为听说自己被全国通缉,立即决定逃出国去。

这时候,昔日好友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对他伸出了援手,帮助他坐上了逃亡日本的轮船。

至此,戊戌变法草草收场。

但是康有为并没有放弃变法图强,拯救新中国。

在海上漂泊的日子里,康有为凝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默默许下愿望:

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强盛,继续奋斗下去。

抵达日本后,康有为继续为中国寻找新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孙中山,二人都有着想要救中国的想法,可惜一个主张保皇,一个主张革命,注定无法走到一起。

斥巨资买岛

不久,康有为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开始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流亡生涯。

期间,他的身影穿梭于世界各地,从加拿大到美国,从欧洲到南美洲,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能看到他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振聋发聩,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海外华人的心弦。

很快,康有为发起成立了保皇会,并且拿出了光绪帝给他的“衣带诏”,称自己受光绪帝的托付,到海外求助,以“救我皇上”为口号,号召华侨们集资出力,共同反抗慈禧太后的统治。

在保皇会的集会上,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改革理念,包括君主立宪、教育改革、法律改革等。

这些理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极具前瞻性,也引起了华侨们的共鸣。

保皇费的初始会员只需1美元,到后来水涨船高,已经高达5美元。

即使如此,会员数量也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很快突破百万大关,遍布全球160余个城市。

短短时间内,康有为筹集到了不少资金,他拿着这些资金,广泛投资于房地产、铁路、饭店等领域,又换回了更多资金。

1904年,康有为到达瑞典,瞬间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以150万巨资买下了一座名为沙丘巴登的小岛,并在上面建立了一处中式园林,称之为“北海草堂”。

这座小岛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康有为岛”。

买下这座岛后,康有为与妻子儿女们安享了几年安逸的生活。

他亲自设计园林的布局,引入了中国园林的元素,如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使得这座北欧的小岛充满了东方的韵味。

他时常在园林中散步,欣赏着自己亲手打造的美景,感受着异国他乡中的一抹东方情韵。

他在这里写作、思考,继续关注着中国的局势,希望能够找到机会重返故土,继续推动改革。

然而,随着他的奢侈生活,不少人也开始质疑康有为是否真的将筹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保皇事业。

此外,康有为与同样以革命为目标的兴中会发生了争执,改革之路并不顺利。

1907年,他决定短暂离开瑞典前往美国,继续保皇活动。

可此时的康有为并不知,他这一走,有生之年就再也没回来。

在美国期间,康有为结识了一位名叫何旃理的18岁美籍华侨女子,二人一见倾心。

很快,何旃理成为了康有为的三太太。

康有为的晚年生活开始变得有滋有味。

可是,沉入温柔乡里的他并没有放弃救中国。

康有为在美国成立了帝国宪政会,试图与清朝皇室建立联系,推动国家宪法的制定。

1908年,在他的努力下,清朝颁布了《宪法大纲》,正式承诺会给予人民更多自由,但仍然坚持皇位世袭。

然而,革命派对这一举措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这只是清王朝的权宜之计,用来遏制民主革命的浪潮。

但康有为仍然坚持相信清政府。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没有任何变化,许多原本支持立宪的人士失去了信心,转而加入了革命党行列,康有为的保皇会也失去了不少支持者。

尽管如此,康有为依旧对《宪法大纲》极力称赞,并号召保皇会成员拥护这一大纲。

不幸的是,这之后,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

康有为认为光绪帝的死归咎于袁世凯,呼吁保皇会为光绪帝报仇。

溥仪继位后,康有为继续支持他。

然而,康有为的政治愿望最终还是未能实现。

至死也要保皇

1911年10月,武昌城的夜空被火光映照得通红,起义的枪炮声如同雷鸣般震撼着大地。

遥远的海外,康有为的心也随之震颤。

他期待着革命党人如同黄花岗起义那般遭遇挫败。

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又渴望借助这股强大的力量,推动清廷政府召开国会,实现他心中的宏伟蓝图。

他梦想着借助这次革命,将保皇会推向国内政坛的巅峰。

然而,革命的洪流却比他想象中的更为澎湃,没有给他留下丝毫喘息之机。起义犹如春雷乍响,迅速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热烈响应与支持。

短短两个月之内,全国十五个地区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清廷的统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让康有为夜不能寐,他在深夜里长叹,感叹时局的变迁。

次年,康有为听闻母亲离世的噩耗,心中悲痛无法自抑,毅然决然地返回故乡。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正大权独揽,他向康有为发出盛情邀请,希望康有为能北上共举大计。

然而,康有为却对袁世凯心存芥蒂,他无法忘记袁世凯曾经的背叛和在辛亥革命中的所作所为,于是婉言谢绝了袁世凯的好意,选择留在上海,寄居在辛家花园中。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康有为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他创办了《不忍》杂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宣扬“尊孔”思想,呼吁人们回归传统文化,重拾民族自信。

然而这一次,他所主张的孔子却变成了封建道士。

他号召人民“行跪拜礼”,但这时的大势已去,他的声音已不再有人响应。

可康有为始终怀揣着炽热的保皇之心。

然而命运无常,他在1917年又一次与北洋军阀张勋联手发起复辟运动,又以失败告终,并因此而再度陷入了被通缉的困境。然而,尽管经历了如此多的挫折和磨难,康有为依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他在1918年的某个日子里,偶然间在杭州的小溪边邂逅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

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生命中的阳光,心中涌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派遣使者前去提亲,并慷慨解囊,为女方家庭送上了一份丰厚的聘礼。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在1919年喜结连理。

这场婚礼在繁华的上海举行,虽然康有为的子女们并不赞同这段婚姻,甚至拒绝出席婚礼,但这并未影响到新婚夫妇的幸福。

婚后不久,康有为在上海购置了一座豪华宅院,从此告别了辛家花园的简朴生活。此后的岁月里,康有为在青岛、上海、杭州等地购买了多处别墅,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他每年的开销更是惊人,让人瞠目结舌。

这些钱本是华侨为“救国保皇”而捐,却大多落入了康有为手中,被他用来炒房。

晚年,康有为和几房太太隐居青岛,他的12个儿女中有6个夭折,活着的大多在海外定居。

他生命中的最后数十年里,始终坚守着对清朝皇室的忠诚与敬仰。

1924年,当得知溥仪被逐出紫禁城的那一刻,康有为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

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天津的旅程,只为亲自向他表达自己的忠诚与敬意。当溥仪看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时,不禁为之动容。

他深知康有为的忠诚与坚定,因此特许他不必行跪拜之礼。

1927年3月,康有为在青岛英记酒楼赴宴,喝了一杯鲜橙汁后腹痛不止,最终怀疑是食物中毒而死,终年69岁。

而瑞典的“北海草堂”小岛,随着康有为的离去,也早日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日渐荒废,最终被瑞典政府收回,成了一处供人游览的景点。

如今的“康有为岛”,已经不复当年的繁荣景象,只有零星的游客偶尔造访,追忆着这里曾经的主人。

岛屿的变迁,仿佛也映射出康有为一生的起伏与沧桑。

他曾紧握着过去的辉煌,不愿放手,却未能抵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最终被无情地碾过,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

可是,历史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顺应历史潮流,才能真正的活。

0 阅读:180

强强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