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不到家?最强米格-21在中国,最强苏-27为何还在俄罗斯?

角逐有星间 2024-03-17 06:22:25

中航工业在战斗机领域的发展,起源于仿制苏联米格战机,其中歼-5只是过渡,歼-6却整整守卫祖国天空30年。至于仿米格-21得到的歼-7,则是国产战斗机中的传奇,至今国内还有歼-7G在服役,经过多年演变的FCT-2000更是还在出口,早就超越了原版米格-21达到的高度。不过,国内在30年前引入苏-27SK后,也对其进行仿制改进,终极产品歼-16虽说性能不俗,但还是没有俄罗斯自产“终极侧卫”水平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空军作战序列中依然有少量歼-7G

米格-21是米格设计局的经典之作,苏联空军虽然在80年代就开始量产米格-29和苏-27,但直到苏联解体,驻东德部队依然成建制装备米格-21后期型。国内很早就得到了米格-21实机和设计资料,但只有到70年代末歼-7Ⅱ正式投产,中航工业才算是建立起成熟的歼-7制造体系。之前下线的歼-7,要么是质量不过关,要么就是性能不稳定。随后爆发的两伊战争,刺激了全球军火市场,歼-7Ⅱ得以大肆出口。因此获得的资源,也让成飞有充足的动力和实力去研究歼-7。最终以双三角翼的歼-7E问世,证明成飞彻底吃透了米格-21。新世纪初量产的歼-7G,则是更进一步的升华。至于贵航后面得到成飞倾心传授,改造教练-9、FCT-2000G简直随心所欲,这又是后话。

教练-9已经很难看到歼-7的影子

先拿到实机感受性能、再高价购得设计资料、然后按原装仿制生产、最终吸收技术并推陈出新,这是中航工业魔改米格-21的过程,仿制苏-27自然也一样。提到仿制装备,很多人都理解成拆卸实机,然后仿制每一个零件组装。这种事情也确实发生过——苏联原装仿制美军B-29得到图-4,但二战后成功的也仅此一例。说白了,这种方式代价很大且收益不佳(最初问世的图-4性能比B-29差一截),苏联当时要不是急需大型轰炸机挂载核弹,也不会出此下策。国内在1992年收到苏-27SK后体验良好,之所以在有实机的情况下,还花巨资购入苏-27SK制造资料(俄罗斯基本没有提供设计资料),就是因为有米格-21的成功例子在前,仅凭自己1:1拆解仿制苏-27SK的效率又太低。

苏-27SK交付对国内空军的刺激很大

2001年,部分零件自产,雷达/发动机仍由俄罗斯提供的歼-11A开始交付,最后共生产了不到110架。相比于同期交付的苏-30MKK,以及印度采购的苏-30MKI,歼-11A的性能要差不少,当时也有不少质疑,但事实证明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2008年,基于歼-11A生产体系,全部使用国产零部件的歼-11B正式列装。但首次装机的国产涡扇-10,把空军折腾的欲仙欲死,付出了很大代价,最终才在2012年真正成熟。到这一步,沈飞仿制苏-27终于小成,这款专注制空的双发重型战斗机,快速替换了当时海空军装备的老式歼-7、歼-8,并成为后续发展国产“侧卫”的技术基础。

如今的“歼-11BG”身上就有歼-11D的影子

现在服役于两艘滑跃航母上的歼-15,最开始应该叫“歼-11C”,这也是和歼-11B技术最接近的型号。除了上舰必须的防腐蚀、防锈处理外,歼-15只是将涡扇-10换成俄制AL-31FN,并修改了雷达软件,从单一的制空战斗机,变成能使用反舰导弹的多用途战机,其他方面基本一样。歼-11BS是歼-11B的双座型号,除了作为教练机使用外,其也是后续发展歼-16的技术原型。当时,沈飞为国产“侧卫”规划了两条技术路线,即单座的歼-11B和歼-11D、双座的歼-11BS和歼-16。前者专注制空,后者则以对地/海为主,两者互为表里,一机双型,相得益彰。

歼-16是国内仿制改进“侧卫”的硕果

然而,歼-10C和歼-20A发展的异常顺利,以至于用来过渡的苏-35SK都没起到作用,歼-11D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空军不可能同时量产三款制空战斗机)。但歼-16的生态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歼-16安然无恙的量产,并与歼-10C、歼-20A并称空军三剑客。歼-16虽然外形变化不大,但其从最开始的纯制空战斗机,发展成对地/对海攻击为主的多用途型号,飞控软件必然需要重新编写,这就意味着沈飞已经吃透了设计。如果对标歼-7发展历史,歼-16的地位应该与“歼-7E”相当。只不过现代战斗机越来越依赖软件进步,歼-16的外形变化远没有歼-7E那么大,才造成原始设计未修改的错觉。

苏-57勉强能满足空天军需求,但其是没有未来的

相比于俄罗斯自己发展的苏-35S,歼-16在航电和雷达上明显胜出,机动和飞控略有不如,算得上是各有千秋。之所以说歼-16并非最强“侧卫”,并不是指其没有超越苏-35S,而是指不敌俄军新一代苏-57。苏-57的原型机T-50一问世,就很明显看到苏-27的影子,“被拍扁的终极侧卫”绝非浪得虚名。尽管其隐身性能并不出色,但也绝非歼-16可以比拟。更重要的是,沈飞发展的歼-35隐身战斗机,和“侧卫”没有半点关系,如今对“侧卫”的继续改进,只是物尽其用,而不是在40年前的旧平台上继续折腾。从这一点来说,俄罗斯航空工业虽然赢下了魔改“侧卫”大战的胜利,但只能凭借旧时代机身的发展,也失去了未来,而中航工业恰好反过来。此外,中航工业仿制外来战机并一路魔改充当主力的历史,也将到此终结。

0 阅读:0

角逐有星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