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心得:拉筋、意念、气感才是精髓,初学做不到也要了解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5-27 00:38:10

前几天写了一篇练习八段锦的粗浅心得,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实属意料之外。不过也能理解,市面上的分享者多以大师、教练自居,一上来就恨不得把细节都讲出来,或者讲不到初学者的心坎里,而且能用文字表达的少之又少,视频动作又过于繁琐,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也把自己定位为初学者,因为很多东西还在摸索中,只不过尚能做到勤练不辍,而且愿意深入感悟罢了。正因为跟大家水平相近,所以共同语言更多一些,我也乐得分享,因为分享也是再思考的过程,有助于自己的提升。

很多人希望我多分享练习中的细节,但思来想去,并不准备先逐一讲解八个动作,而是提炼了三个自认为最重要的精髓。很多人担心动作不标准,其实相比“行”,“意”更为重要,这三个精髓就有助于大家增进对八段锦的理解。正所谓功力达不到,但境界要先提升。

精髓1:拉筋

国内的广播体操就是源自八段锦,记得上学时做的版本,第一节就是伸展运动,那个就来自“双手托天理三焦”,双臂上举的同时抬头,然后胳膊向下的同时低头,很快就舒展了筋骨。

有人不在意每个动作的名称,只管做动作,倒也纠结得少些。有人动作还没练熟,就总想搞明白何谓“理三焦”,似乎搞懂了就能练就神功、功效大增,搞不懂就跟做广播操没什么两样,没什么效果就不想练了。

三焦

其实初学者还真不一定要搞懂“三焦”,但一定要懂得“拉筋”。很多人总是口口声声说动作要标准,但什么是动作标准呢?外形上跟视频分毫不差就是动作标准?这是对动作标准的误解。我更愿意用“动作到位”这个词,也就是动作做了要有效果。

八段锦从头到尾都贯穿着“拉筋”,理解了这个,动作就能做到比较到位了。比如第一势,之所以要双手的手指交叉结合,就是为了尽量将双臂伸直上举,有些人做不到,手臂伸不直,也举不上去,只能举到头部很前方的位置,这就是动作不到位。

应该怎么做呢?双臂上举时,双手要紧贴胸部、面部,举到头顶的正上方,并尽量将双臂伸直,这就能尽可能地拉伸手指、手掌、手腕、肘部、胳膊、肩部,同时带动胸肌、胸腔、腹肌、腹腔、背肌、脊椎、腰部等等,要去感受这种彻底的拉伸。

指法

再比如第二势,搭手后双手分开,拉弓时加上夹脊的动作,这就能尽可能地拉伸胳膊、肩部、胸部。同时伸出去的手的手掌要立起,跟前臂垂直,能够充分拉伸手掌和小臂。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何要做成手枪的姿势,即三指弯曲并拢?可以试一下,如果手掌伸平,是很难做到跟小臂垂直的,会影响拉伸效果,但后三指弯曲后,就比较容易做到手掌与小臂垂直了。

筋膜

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每个姿势都是在拉伸。古人所称的“筋骨”,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认为拉筋可以强筋骨、通经络,可见筋骨和经络是紧密关联的。锻炼少的人筋骨会很僵硬,不只是柔韧性不够,还会造成气血阻滞,经络自然就不通畅了。

精髓2:意念

有些人对站桩有所了解,就以这个为例。站桩属于静功,往那一站,身体、头脑都要放松,但不是说什么都不想,而是要意守丹田,意守的意思是留意,但不是刻意,否则就会出偏了。为什么要意守呢?就是告诉全身现在是在锻炼,要调整到练功状态,但不能像跑步、健身那样紧张,否则气血乱窜了。

八段锦属于动功,强调的是内外结合、表里如一,这一点跟太极拳如出一辙。动功跟静功又不一样,因为时刻在动,就不能只意守一个地方。这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就不会分神,而是沉浸在练功中,动作自然就会越来越到位。

比如第三式,有些人可能认为注意力应该在上举的手上,其实这式之所以叫“调理脾胃须单举”,就是通过上举单臂,来更深入地拉伸腹部,从而实现对脾胃的按压。因此,做这一式时注意力应该放在腹部,更准确地说是半边腹部。上举左手时,意念放在左半边腹部上,配合逆腹式呼吸,去感受腹部的收缩和舒展;反之放在右半边。

我们做动作,是从外部去调动身体组织,形成正向刺激,而有了意念的加持,则可以强化这种刺激,练习效果自然大大提升。更何况气血、经脉这些,本就不是人体解剖学的范畴,是对人体的深层次的理解,自然只能靠意念才能体会和触及。

个人对于意念更进一步的理解是内查体内,感知五脏、气血、经络等,并逐步建立联系。当然这个比较高深,一开始肯定做不到,那就去理解“手到眼到心到”就好了。

简单的理解就是三点:

心里只想着练功,不去想别的事但又不能太刻意地想,只要有个念头即可,否则不利于放松意念也不是固定在一个点上,要随着动作进行调整

精髓3:气感

有些人可能觉得意念已经很玄乎,更不用说气感了,很有些不以为然。

我说一下自己的亲身体验。大概二十多年前练过简化太极拳,总共就二十四式,不是很复杂,所以能打得比较熟练。同时间还接触了站桩,这个本来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于是相互配合着练。

太极拳中有一个姿势叫云手,随着向左连续跨步,两手交替相对掠过,当然彼此不接触。我做这个姿势时能感觉到双手掌心发热,手掌靠拢时有挤压感,分开时有相吸的感觉。再冷的天,一套太极拳打下来,手都能热乎起来。

接下来一起来感受一下气感,大家跟着下面的姿势做一遍。

伸出双手,手掌立起,双臂不要伸直,手指和手掌也处于放松状态,大致呈弧形,想象双手间有个空气做的“气球”。手掌开始合拢,距离十公分左右时停止,想象双手间的气球被压缩小了。手掌分开,到与肩同宽时停止,想象双手间的气球膨胀成了大球。如此反复,很快就会有气感。

手掌相对

意念是跟着动作走,气感则是更进一步,能感受到气血和穴位的存在。掌心位置是劳宫穴,有一条经络流经,结束于中指末端的中冲穴,因而手掌上的气感会比较强烈。足底的涌泉穴也是如此,是一条经络的末端。对于经络、穴位,自己研究得也不深,就不班门弄斧了。

转腰

知道了经络、穴位的存在,意念就更有方向,气感自然就会更足。比如摇头摆尾去心火,看上去就是左右转腰,但如果你知道带脉,就是绕着腰部一圈的位置,属于奇经八脉,那就要在这个动作中感受气感,随着腰部的转动,带脉也会有感觉。

还有一种气感是暗劲,就是看似不用力,其实暗地里用力。

最典型的就是攒拳怒目增气力,向前冲拳时,有些人做得很柔和,网上很多视频就是如此,看上去很飘逸、柔美,但明显没有下功夫。有些人则像武术中的出拳,很用力地向前冲出。

这两种都不对。有气无力地做,没什么锻炼效果,而且身体松散会导致精神松散。用力做,因为打的是空拳,没有着力点,拳打到尽头要靠自己卸力,对普通人来说容易造成骨骼或软组织的损伤。这种练法属于蛮练,何况八段锦并不是像武术那样练力气。

冲拳

在冲拳和收拳时,都应该使暗劲。怎么使呢?冲拳时,要想象前面有个重物,用拳面将其向前推动。收拳时,再想象将重物拉回来。不要小看暗劲,练得到位的话,一样能出一身汗,比简单地做空做动作,要强上百倍。

暗劲就是内在的对抗。站桩时也要用暗劲,看上去站着一动不动,双腿弯曲,这里面就有对抗,腿站直和向下弯曲的对抗,要保持弯曲度就要对抗。双手如抱球,也有对抗,手跟这个“抱着的气球”之间的对抗,让气球不停按压穴位,才更有锻炼效果。

拉弓

比如第二式,做拉弓动作时,不知要想象手里有弓,还要想象有弓弦,因此拉弦时要能感觉弦会回弹,要防止回弹,就要双手、双臂同时用力,胸部也要顶起。看似简单的动作,是不是很有学问?

有人总是纠结哪个功法更高明、更有效果,我上次文章的评论区中就有人说道家功法比体育总局版更好,还有什么八部经刚功比八段锦更好。我只能说这些人想多了,功法本身没有高明之说,修炼才有高下之分,而且差别是天壤之别。如果能够体会到精髓,无论做什么动作,都能有极大收获。

其实应该是四个精髓,最后一个是导引,但因为觉得自己对导引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就先不深入了,以免留于肤浅,甚至带来误导。接下来继续勤学苦练,等到对导引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后,再跟大家分享。

最后总结一下:

拉筋有助于提高注意力,进而调节意念。意念能控制注意力,从而容易产生气感。有了气感就能感知气血,进而进行导引。

欢迎大家多沟通心得,一起勤学苦练!

0 阅读:1

钦泽练八段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