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王明“借”国民党杀陈毅的头?陈写下一诗,无人不知

今人说古 2024-06-20 17:59:51

建国后,在观看纪念和歌颂长征的话剧《万水千山》时,陈毅感慨万千,对老战友罗瑞卿说:“我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就是红军主力长征后的那三年游击战争,我人几乎就没了。一次敌人搜山,我就躲草丛里,敌人的刺刀尖在头顶上晃悠。”

在那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诗人元帅陈毅,写下了一首相当快意的诗。它的快意,也是苦中作乐而来的。他想长征,他不想被留下,长征再艰苦他都不怕。

1934年8月下旬,陈毅在一场战斗中身负重伤,当时长征的消息虽未公布,但许多红军高层已有预感。一天,陈毅让人用担架,抬自己到朱老总每日必去的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室。

陈毅恳求朱老总,让自己跟红军一块走;他很直白地说,“如今局势已到非转移不可的时候”。陈毅十分诚恳地说:“总司令,我正式向你提出,跟红军主力一块突围的请求。我的伤不用担心,很快就能恢复,我还能继续指挥,请不要把我留下。”

朱老总没有表态,只是等他说完后,询问他的伤情。陈毅简单回答后,又解释起自己这样像“逼宫”的行为:“总司令,我怕中央作了决定再说就晚了,所以让人抬我到这,这样做不过分吧?”

朱老总看了陈毅一眼,背过身去,没有说话。朱老总的心情很复杂,一是因为他没有权力答应什么,二是这样的局面让他恼怒又无奈。

过了一会,朱老总才开口:“突围势在必行,但你的请求我无法回答,但我可以转告博古、李德,并表态支持你。”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你现在的任务,是安心养病,争取快一点恢复。”

陈毅的眼眶有些红了,被抬出门时,他挥手大声说道:“总司令,你放心吧。用不了几天,我就能站起来,又能指挥作战了。”陈毅走后,朱老总心情很复杂:陈毅的请求是合理的、正当的,可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却一点忙帮不上。

当时朱老总已经意识到,陈毅是注定被留下来的那批人。当时,毛主席都差点被留下,更何况陈毅。

留陈毅的决定,是周总理去传达的:陈毅不随主力红军长征,将留在中央苏区,指挥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他方面则由项英负责。也就是说,陈毅不仅被强行留下,而且头上还留了一个项英指挥他。

陈毅很清楚,项英跟博古、李德关系密切,都是王明路线上的。对这一切,陈毅是有苦说不出。

心里虽然不太痛快,但作为一个革命军人,陈毅坚决服从命令。而且,中央把他留下,也不是完全受王明的路线影响:陈毅熟悉苏区里里外外的各种情况,在苏区的威望很高,利于巩固人心,还能提高留守人员的士气。

可是,让陈毅很快就感到沮丧和无奈的是,项英对红军主力离开后,留守红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跟他截然相反。项英主张硬拼,拼出个未来,拼出个自留地。陈毅主张避开敌人的锋芒,保存实力进山里打游击。

陈毅认为,这是唯一能让大部分留守人员活下来、生存下来的机会。可惜,这被项英否决了。对于将自己留下,还只是个副手的事,陈毅直到多年后都无法释怀。

项英政治方面的能力确实强,但是当时的中央苏区,更需要的是军事人才,领导剩余的红军指战员们,活下来,以待天时。

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领导着苏区近3万名红军战士,其中超1万是伤员;其余的战斗人员虽多,但又有相当一部分是赤卫队,枪都没握过,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更少。敌人方面,蒋介石却是能轻松调遣20万部队,甚至更多部队来“围剿”。

这就算了,关键是项英错误的硬拼策略。陈毅的无奈,没有人能想象。不到一年,部队全没了,他带着几十个人,躲进山里。过着饱一顿、饿几顿,全看运气的日子。衣服没得换,只有一套。睡觉的地方,也是随便一个洞,或者一块平地,草席、被子、枕头等东西,想都不要想。

外界一直有传闻,这是王明(王明路线)在“借”国民党的手,来杀陈毅的头。这个很难说清。在那三年,陈毅已做好随时赴死的准备,并写下一诗壮行,其中有一句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首诗,恐怕没有中国人没听过。

2 阅读:469

今人说古

简介: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