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主动问好握手,许世友为什么不抬头、不伸手,回:不好

今人说古 2024-06-02 11:28:11

说许世友与王必成,这对上将与中将之间的晚年矛盾前,我们先来讲讲他们前半生比地厚、比海深的情谊。

他们俩是一个地方,准确来说是同一个乡的人。王必成当兵,还是许世友带出来的。他们在黄麻地区,一起参加农民赤卫队,后来还一起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进行革命战争。他们有着各自的作战风格,各自战胜敌人的秘诀,因此都走上指挥员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王必成在新四军,主要在苏中、苏南一带活动;而许世友则作为八路军的一部,在山东胶东一带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被陈毅、粟裕统一指挥;渐渐的,两支野战军合并成一支军队,华东野战军。同出一乡的许世友和王必成,机缘巧合下再次同在一支军队、一面军旗下效力。

许世友的9纵,王必成的6纵,都属于华野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强悍,为解放全中国做出卓越贡献。他们之间的情谊,无需作太多赘述。

1960年春,军衔比王必成高、又是王必成顶头上司的许世友,路过上海时,主动去看望王必成。当时王必成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兼上海警备区司令。按理说,应该是王必成主动来看望路过的许世友,而不是许世友主动“屈尊”来找他。但是两人的情谊,已经到跨越俗世条条框框的地步。

王必成招待许世友特别用心,自掏腰包买茅台,害怕许世友喝得不够尽兴,还特地多买了几瓶。他虽然贵为大军区副司令,但工资不是很高,这几瓶好酒,让他相当肉疼,可肉疼也得买啊。

可是到晚年,两人却走到苦大仇深、形同陌路的地步。主要是许世友对王必成有很大意见,王必成一再释放善意,都被许世友所冷漠无视,甚至发起政治上的“攻击”。

而之所以这样的根子,就出在1967年,许世友避难,被迫躲进大别山;他走了,军区的工作不可能没人做吧?当时王必成、林维先、鲍先志等三位高层,分管军区具体事务。许世友去大别山,坏人就把火力集中到王、林、鲍三人身上,他们处境艰难,顶不住压力,在一些许世友不可能同意的协议上签字。

许世友虽然远在大别山,但对军区内的大小事务都洞若观火。他知道这事后,变得沉默寡言起来,脸上开始很少有笑容。他什么都没说,可身边工作人员都能感觉到:许司令不高兴了。后来许世友被毛主席派张春桥,接到上海保下,又跟毛主席一起上了天安门并合影。许世友因此高枕无忧,开始整顿军区内部事务,秋后算账。

许世友在军区大会上点了王、林、鲍三人的名,并作了十分严重的批评。当时王、林、鲍上面,还有个只要许世友不在,他就是主持大局的一把手的张才千。许世友对他作不点名批评。多年以来,许对张很信任,两人亲密无间;每逢许“出门”,都是张在家主持工作。

许世友作不点名批评,又不愿跟张才千私下谈,张很是难过。不过,在张才千费了不少功夫的努力下,两人还是做到互相谅解,和好如初。可是许世友跟王、林、鲍之间,关系始终没有缓和,就是毛主席从中说和都不行。这也是许世友性格上的一大特点:在原则性问题面前,对是对,错就是错,没什么中间派。

三人中,许世友对王必成是最不能释怀的。无论王必成怎么努力、如何认错,似乎都不行,一次开会的休息时间,王看到许世友后,主动上前问好,并伸出手要握,但许头都没抬,手也不伸,嘴里就蹦出两字:“不好。”

可能正因为许世友对王必成的情谊最深,所以最不能原谅他曾经做出,对许世友而言是错误的行为吧。

1 阅读:240

今人说古

简介: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