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父亲是海盗,母亲是日本人,他凭什么成为民族英雄?

读书悟道君 2024-06-23 16:00:01

郑成功被视为当今的民族英雄,有人对此持有异议的,争议的焦点在于,他收复台湾的动机并不单纯,这话也不假。

郑成功作为明亡后坚持到最后的抗清力量,他的抗清之路不仅不顺利,而且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失误也是槽点,在进退两难之际,他选择了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的确是他在战略上的一种考量,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收复台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郑成功此前的一系列铺垫,失败也是分分钟的事儿。

所以,收复台湾对于郑成功来说也是一件冒险的事儿,同时,他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也是备受争议,手下部将都反对,明朝遗臣们指责他“弃大就小”、“明哲保身”,一些人还选择与他绝交,比如他的老战友张煌言。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郑成功,而不是别人,首先要谈的是他骨子里的民族意识问题。

01 郑成功为什么不选择投降?

明末的投降派前赴后继,像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吴三桂、钱谦益、施琅等人,甚至包括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

作为投降派,尽管各有原因,但最根本的一条都是为了保命。郑成功在明亡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清朝根本不认识他是谁,更没把他放在眼里。

郑成功引起清人的注意,也是他不断奋斗的结果。那么郑成功为什么不选择投降,而是拼了命的要与清人抗争到底呢?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他骨子里强烈的民族意识了。

郑成功虽然出生于日本平户,并且在日本长到六七岁,在他的童年时代,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中国史料称她为田川氏。母亲生下他刚满月,父亲郑芝龙就跑了。由于郑芝龙参与了平户叛乱,一时间成了通缉犯。

郑芝龙走后,郑成功母子相依为命,除了要忍受众人的歧视与孤立,生存也成了大问题。有些日本史料说,童年时代的郑成功,经常跟着母亲,出入郑芝龙那些故旧家中,忍着别人的白眼讨点接济,可谓饱尝世态炎凉。

后来许多史料在提到郑成功这段童年经历时,都说艰辛磨炼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的个人品格。这话不假,但更为重要的是,田川氏用自己的言行传达了一种理念,那就是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坚强的活着。

田川氏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封建女性,对于她的身世,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日本华侨翁家之女,也有说是养女,还有说是日本大名松浦家族的家臣田川氏之女。

身世说法不一,但从史料记载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也很高,知书达理,通晓中、日两国语言来看,她的家世必不一般。

田川氏对郑成功从小就开始了儒家文化的教育,念得最多的就是“仁义理智信”的信条,后来23岁的郑成功在南澳建军,将兵马分为“仁义礼智信”五部,可以说是对童年的一种特殊纪念。

更为重要的是,田川氏经常带着郑成功在平户千里滨海散步,每每如此,田川氏总会告诉他,在海的那一边是你的故乡,田川氏将家的观念深深植入了郑成功的心里。

郑成功七岁时,父亲郑芝龙派人将他接回了中国,此时的郑芝龙已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海盗,而是大明的“五省游击将军”,其下千艘大小船只,数万大明正规军。

回归后的郑成功,也肩负起了一项家族使命,那就是科场登地,光宗耀祖。通俗的说,郑芝龙是个暴发户,希望儿子来抬高家族的社会声望。

郑成功也没让父亲失望,15岁中秀才,21岁以福建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国子监,进太学读书了。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大明朝的陪都,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再加之国子监这样的高等学府,进出的都是大人物,见的都是大场面,在这样的环境中,郑成功的见识与胸襟都得到了拓宽。

他所写的几首有名的诗篇,几乎都出自这一时期。他生性活泼好动,喜欢交友,身为富家子弟,出手也阔绰,朋友也交了不少。

比如后来成为南明永历政权大学士的瞿式耜(sì),曾赞他“他日必为伟器”;江南“复社”创始人徐孚远做过他的诗词老师,郑成功诗词中苍劲之气就来自于徐孚远;后来在他抗清的艰苦岁月里, 有不少与他并肩作战的同仁,就有来自他的南京故友。

不过要说对郑成功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钱谦益,作为郑成功国子监的老师,他为郑成功的生命里注入了一种东西,就是信仰。

钱谦益在当今看来他的负面形象更重,但在明朝士林界,他可是算得上一个神话。科举探花出身,做过中央级的高官,斗过阉党权奸,在政治场上几起几落誓不低头,更是晚明“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

政治地位极高,文化地位也是一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一生著述辉煌,堪称政治界与文化界的双料泰斗。

有如此高的见识,识人之能也极高,他早就预言,说郑成功“此人英雄,非他人能比。”

钱谦益看重郑成功有两个因素:其一,他与郑芝龙有交情,曾亲写贺诗为郑芝龙贺寿;其二,郑成功本人的个人魅力,令人折服。

钱谦益传授郑成功的,基本都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但郑成功这个人不喜欢死记硬背,更在乎活学活用,为此他经常和钱谦益展开辩论。

如果是一般的老师会生气,认为学生不尊师重道,但钱谦益不是一般的老师,他都能把妓女柳如是娶回家当正房,思想之开明,观念之开放,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师生二人不仅没有因为激烈的辩论产生隔阂,反而吵对了脾气。后来钱谦益还为郑成功取了个字,他认为这个刚毅果敢的年轻人,他日必成英杰人物,于是取了“大木”,意为国家栋梁之才。

对于郑成功而言,他从钱谦益身上汲取了无限的政治热情,他在南京交往的都是明朝“东林”、“复社”一些清流团体,这些人多以气节自居,言语中说得最多的也是忠孝节义、家国社稷。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三观,并对他的人生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母亲田川氏作为郑成功的启蒙老师,为他注入了富有弹性的人生品格,父亲郑芝龙为他的成长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而恩师钱谦益则为他树立了人生信仰。

所以,面对晚明的困局,国家内忧外患,郑成功也确立了自己的终生不渝的信仰:精忠报国,匡扶社稷。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大明亡。

一切的光荣与残酷,希望与绝望,皆从此开始。

02 郑成功收复台湾,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

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在金门烈屿岛誓师抗清,此时的郑成功,不仅在清人眼中名不见经传,在永历王朝眼中也算不上什么抗清力量,甚至郑芝龙那些老部下也看不上他。

不过看不上也有看不上的好处,清朝把重点打击对象放在广东并立的两个南明政权身上,大举进攻广东,福建兵力空虚,反而给了郑成功扩展的机会。

而且在平定南明绍武政权的战争中,施琅因不满清军对他的不信任,转身投靠了郑成功。

施琅这个人是个人才,但也是个小人,叛明降清,又叛清复明,反复无常,但他的到来,对郑成功的抗清事业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是后话。

郑成功初期的抗清斗争并不顺利,手下没兵,更没有地盘,充其量只能打打游击战。但大本营还是要有的,他把大本营放在了小小的鼓浪屿,平时除了招募兵马练兵外,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打造战船,训练水师,称霸东海的郑家舰队在他手中厚积薄发,渐成规模。

部众少,地盘小,如何走出困境,郑成功采用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继承父亲郑芝龙留下的海外贸易网。

郑芝龙降清时,基本上把能交的都交出去了,但有一样东西交不了,就是他历经数十年打造的东亚贸易网络。

郑成功以“长子继业”的身份,重新将遍布东南亚各地的力量整合了起来,尤其是日本,鉴于他的特殊身世,与日本平户当局搭上关系,很快就与日本重建了贸易往来。

郑成功依托小小的鼓浪屿,和日本及东南亚,甚至当时占据台湾的荷兰人,都建立起了贸易关系。

商路大开,财源滚滚而来,有了经济来源,招兵买马这些事情也就迎刃而解,许多散落在海外的郑芝龙旧部都归国参加了抗清斗争。

短短半年时间,郑成功就拥有了兵员数万,战船五百多艘,当年东林复社的许多杰出人物,也有不少人来投奔他,如徐孚远、原浙江巡抚卢月腾、进士叶翼云等,这些人后来多数都跟随郑成功前往台湾。明末清初的台湾文教大兴,儒家文化广传,这些人都是先驱。

虽然经济有了保障,人马也有了,但郑成功的反清战事却很不顺利。比如海澄之战惨败,攻泉州功败垂成。

不过两次攻坚战虽然败了,但却大大提升了他的声威,沿海怀念明朝的遗民们,开始知道了他的存在,以正统自居的南明永历王朝,也不敢再小视郑成功这股抗清力量。

1648年,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威远侯,从此,这支孤军奋战的抗清力量终于得到了南明政府的承认。

郑成功也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加强了练兵,广泛招募人才,专门挑选了一批精于兵事的文人,组成了自己的幕僚集团,沿用明朝文人监军的制度,将军权牢牢握在了手中。

重视练兵之后的郑家军,从纪律到武器,再到作战阵法,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在火器方面的自主研发,出现了当时最先进的“火轮枪”和“开花大炮”。

练兵的结果就是,之前的海澄战役和泉州战役,郑成功只能与清军对抗二十多天,而在同安战役中可以血战六个月之久了。

然而由于地盘没有得到扩张,人员又增加,在1648年虽然成长为东南一方枭雄,施琅攻克漳浦,为他拿下了第一块根据地,之后又攻克了云霄镇,但就在战事连战连捷时,在1649年就遇到了缺粮的问题。

为了筹集粮食,郑成功下了一步错棋,那就是内讧,他带兵攻打了潮州,潮州是当时东南地区的粮仓,也是南明永历王朝的地盘。

郑成功攻打潮州有三个原因:

其一,为取粮;

其二为私怨,郑成功与李成栋不睦,这个李成栋和施琅差不多,也是反复叛降吃两家饭,郑成功看不起这样的人,而守将郝尚九是李成栋的部下,郑成功与清军作战时多次向他讨粮,均被拒绝,于是,郑成功只能自己去取了;

其三,潮州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拿下,就等于有了一块绝佳的根据地。

但代价却是惨痛的,恶战半年,清军乘机大举进犯广东,最后为他人做了嫁衣,郝尚九投降清军,郑成功惨败而归。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粮仓落入了清人之手,逐步吞并广东,将永历政权 几乎崩溃,一下被赶到了大西南,与郑成功脱离了联系,这是一次双重打击。

不过在重击之下,郑成功又做了另一个重要决定,就是攻取厦门,吸取潮州之战的教训,这次他没有轻易动兵,而是选择了智取,而背后的策划者就是施琅。

计划进行顺利,郑成功终于获得了一块宝贵的根据地。得到厦门之后,郑成功利用厦门这条贸易航线,逐步继承了郑芝龙当年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开启了一段他的辉煌时代。

至1658年,郑成功麾下已有十多万大军,上千艘精良战船,随后他又启动了一项计划,那就是北征。

北征的目标是,收复沦陷14年的东南河山,然而这一战也直接把郑成功打回了原形。

他几乎把所有的希望,全押在了北征上,但结果却是令人痛心的,在一片大好局面中,遭到清军反扑,无奈退回厦门。

之后清军没有给郑成功喘息的机会,紧跟着杀来厦门,并数次发动攻击战。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局面就是,郑成功的抗清大势已去。

西南的永历王朝此时已被消灭,永历皇帝远走缅甸,厦门根据地也不断萎缩。清王朝还实行海禁政策,断绝了郑成功的外援。

郑成功苦苦支撑的抗清大业,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1661年初,郑成功找到了一条新路,就是收复台湾。但收复台湾并不是他的一时冲动,而是有着一定前提条件的。

此时的台湾在荷兰人的统治下,已经三十多年了。荷兰人与台湾汉人之间的矛盾众多,包括民族岐视、司法权力等,最为尖锐的就是税收矛盾。

他们见到中国人,随时可以借着收税的名义,肆意掠夺汉人的财产;半夜可以借着催缴人头税的名义随意搜查中国人的家;甚至随意上涨人头税。

荷兰人占领台湾后,经济结构也发和了变化,蔗糖业成为台湾岛的重要出口产品。但台湾百姓并没有因此而过上富足的生活,反而因为税收的增加,穷得连鞋都穿不起,这一点荷兰人也是承认的。

所以,岛内长久以来积累的各种矛盾,如种族歧视、民族矛盾,导致群体性反抗运动时有发生,其中产生影响比较大的起义就是,由郭怀一领导的反荷起义。

郭怀一是福建泉州人,郑芝龙早年也曾开发过台湾,郭怀一就是从大陆移民过来的垦荒农民,后来成了郑芝龙的部下,跟随郑芝龙期间打了不少硬仗。再后来郑芝龙接受招安,而郭怀一则选择留在了台湾。

郭怀一起义的目标很远大,他想设计夺取赤坎城,然后利用荷兰人的武器,把荷兰人赶出台湾,但最后以失败结束。

事后参与动乱的五百多名起义者,一律被荷兰人处死,郭怀一也战死。这一次动乱牵扯其中的人员多达两千六百多人,而前后遇害的汉人,更是高达五千人。

此事发生后,郑成功很快就知道了,一些起义者还是躲过了荷兰人的搜捕,在少数民族同胞的帮助下逃离了台湾,逃到了福建。

1655年,郑成功正式与荷兰人翻脸,他照会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严禁与荷兰通商,尤其是不得与台湾岛上的荷兰人,否则就会遭到郑家的惩罚性攻击。

几年后,台湾本岛物价暴涨,荷兰人苦不堪言。

1657年,荷兰人派了一个人来和郑成功谈解除经济封锁的事宜,这个人叫何斌。

由于郑成功遭遇背叛,设在大陆的秘密商号被人出卖给了清政府,导致郑成功损失惨重。为了拓宽商路,郑成功暂时解除 对台湾的经济封锁。

最后与荷兰人达成协议:每年荷兰人向郑成功进贡白银五千两、硫黄三千担。何斌在谈判中担任的角色是翻译。

他原本也是郑芝龙手下的一员,与郭怀一一样,在郑芝龙离开台湾后,他阴差阳错地留在了台湾,为了生存,一度信了基督教,做了荷兰人的翻译。

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荷兰人的残酷压迫,他无时无刻不想把荷兰人赶出台湾。也就是在这一次见面中,他身郑成功全面介绍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力劝郑成功出兵台湾,并向郑成功表明,自己甘愿为内应。

从1657年到1661年,何斌一直在台湾岛勘察地形、搜集情报、绘制地图,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做准备工作。

1658年北伐的失利,也让郑成功将收复台湾提上了日程。何斌冒着生命危险元宵夜偷渡过来,将历经四年他精心绘制的台湾岛城防图,甚至每个据点每一口大炮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但郑成功内部却在是否东进收复台湾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文士幕僚认为没必要收复台湾,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蛮荒之地;一些到过台湾的将领认为他们没能力收复,说荷兰人火炮相当厉害。

后来有一个年劝的参军站了出来,他跟随郑成功已有十三年了,平日少言寡语,在众激烈争论时,他站出来说话了。

他说到底可行不可行,需要打了才知道,而打不打,全凭郑成功一句话,只要郑成功下令,大家就豁出去干。

他的话让大家都沉默了,最后的决定是打。

这个人叫陈永华,在诸多武侠小说中也有他的身影,说他是天地会的头领,名叫陈近南。

从上述的简述,足可以说明,郑成功收复台湾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需要诸多条件的,清军步步紧逼,北伐失利,他需要寻找新的根据地;同时郑芝龙留下的经济、人脉资产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再者荷兰人对台湾的残暴统治,不得民心。

所以,个人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引发的意义却是重大的。

03 收复台湾意义重大

朱元璋北伐打出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纲领里也提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郑成功收复台湾也同样有这样的意义。

荷兰人统治台湾,与日本统治东北一样,都实行了奴化教育,通过兴办学校,加强教育来抹去台湾人的民族意识。

1642年时,全岛学生只有三百多人,七年后就发展到一千两百多人,并规定凡七岁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否则就要被处罚。

他们在岛上推广荷兰语,规定儿童从小就要开始学习荷兰语,到1659年的台湾新港地区,已经出现了众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每天穿着荷兰人的衣服,取了荷兰名,说着荷兰语,身上中国人的影子已经不多了。

而且全台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有百分之六十成为基督徒,甚至一些地区高达百分之八十五。尽管岛上的汉人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没有大范围的开始奴化教育,但正如荷兰人所言,那也是不久之后的事情。

如果荷兰人完成了他们的奴化教育,从意识上切断了台湾与大陆传统文化的血缘纽带,那么台湾的归属问题就真的成为问题了,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清互战,都没有精力顾及台湾。

而郑成历收复台湾后,沿袭明制建立起了政权机构,在台湾颁布了屯田、建政、司法三大法,之后兴建学校,传播儒家文化,迁移流民至台湾,对台湾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建设,可以说,郑成功是台湾建设的先驱之一。

最后,你们来说,他凭什么不能成为民族英雄呢?

0 阅读:56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