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和林黛玉,根本就是同一个人,这是曹雪芹的“幻笔”

凌归若 2024-06-20 14:18:44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脂砚斋这段评语,向来都让读者感到疑惑,红学家们有“钗黛合一”的说法,作为对这段评语的解释:

林黛玉代表的是理想主义,薛宝钗代表的是现实主义,只有理想和现实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完美人格。

但这明显就很牵强,因为脂砚斋说的是“人却一身”,这段评语并没有什么歧义,翻译过来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同一个人!

我们之所以要用牵强的解释去弥合它,是因为我们很难相信,明明是两个独立而生动的,各有各的故事和性格的不同角色,怎么会变成同一个人呢?

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让脂砚斋这句“破题”的评语,被读者们忽略了一百多年。但是我们要知道,《红楼梦》本身就是带有“仙幻”色彩的,而脂砚斋也明确告诉了我们,这里是曹雪芹用的“幻笔”。

所以,当我们抛开这种狭隘的执念,根据作者所给出的暗示和线索,去剖析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来历,便能惊奇的发现:

她们果然是同一个人!

钗黛一身

我们都知道,作者曹雪芹几番交代,告诉我们贾府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梦幻”。而贾府中的主要女性角色,都是从真实“幻化”而来的虚幻角色。

林黛玉的真身,应该是来自“仙界”的绛珠仙草,她在警幻仙子面前挂了号,到凡间去经历了一番“梦幻”。

但我们仔细想想,发现这里又有些不对,因为作者也从没有明确的告诉过我们,林黛玉就是绛珠仙草。我们不过是通过林黛玉身上的许多特点,以及她与宝玉之间的关系,才得出了她就是绛珠仙草的结论。

而脂砚斋却明确的告诉我们了: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人却一身”,也就是说,她们所用的“仙界真身”是同一个。这是不是可以说明,薛宝钗的真身也是绛珠仙草?

换句话说,绛珠仙草下凡以后,幻化成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脂砚斋的那段批语,她们在“真实”的仙界,确实是“同一个人”。

而且,有了这个结论,我们还能解释《红楼梦》中的另一个巨大的谜团,那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什么共用一首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多年以来,许多红学家都对这个谜团提出了若干个解释,可谁也无法解释:《金陵十二钗正册》明明是十二个角色,可为什么却只有十一首判词?

其实答案脂砚斋已经告诉我们了,正册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

所谓“金陵十二钗”是幻境中的说法,所以这其中有十二个角色,而“正册”则存在于真实的警幻仙子处,所以这里实际上就只有十一个人。十一个人,自然就应该只有十一首判词。

我们说的热闹,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薛宝钗真的是绛珠仙草吗?

我们得从绛珠仙草的来历和特性说起。

绛珠仙草

绛珠仙草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于石头旁边,而且受“神瑛侍者”的浇灌,才能“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

因为这个来历背景,在幻境之中的贾府,才有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而林黛玉也自称是“草木之人”。

“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一段绛珠仙草的背景,体现到林黛玉的身上,就是“多愁善感”和“不足之症”两个特点。

除此以外,绛珠仙草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还泪”。体现在林黛玉的身上就是“爱哭”,而且几乎每次都是为神瑛侍者化身的贾宝玉而哭。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绛珠仙草以及绛珠仙草化身的林黛玉,有三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草木属性,不足之症,爱哭还泪。

所以,要证明薛宝钗是否也是绛珠仙草的化身,就要看薛宝钗的身上是否也有这三个特点。

草木之人

“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林黛玉的草木属性,除了有贾宝玉“木石前盟”的证词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她这段“自剖”词。

除此以外,林黛玉的姓是“木”字旁,也证明了她确实是“草木之人”。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草木之人”是一个泛词吗,林黛玉到底是“草”还是“木”。

因为不管是“木石前盟”,还是林黛玉的“木”字旁,都是只有“木”而没有“草”。由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林黛玉不是“草”,而是“木”。

我们细看上文引用林黛玉的那段自白,她在提到“草木之人”时,用的不是“我”而是“我们”,这似乎也说明“草”是另有其人。

那么,“草木之人”中的“草”指的是谁呢?

答案是薛宝钗。

"薛”字是“草字头”,不仅如此,薛宝钗在大观园里住的地方又是“蘅芜苑”,“蘅芜苑”这三个字个个都是“草字头”。这么多“草”加在一起,可见薛宝钗是“草木之人”无疑。

可堂堂的文学巨匠曹雪芹,就只会玩弄这种浅显的偏旁游戏吗?如果你这样想,就太小看曹雪芹了,薛宝钗与绛珠仙草还有更深层的联系。

绛珠草这种植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它的另一个名字叫石斛,又被称作“金钗石斛”。

石斛是一种中草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因为它的茎“状如金钗之股”,所以便有了“金钗石斛”这个名字。

金钗石斛的花是红色的,而且在开花以后,它的花蕊之处像是一颗低垂的珠子,十分生动的诠释了“绛珠”这两个字。

更为巧妙的是,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金钗石斛生于“六安水”,并且“傍石上”,这与绛珠仙草生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更是紧紧呼应。

而薛宝钗既有金锁,名字里又有个“钗”字,显然就是金钗石斛的化身,也就是绛珠仙草的化身。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绛珠仙草的化身!

不过区别在于,薛宝钗是现实生活中的“绛珠仙草”所化,而林黛玉是仙境之中的绛珠仙草所化。

不足之症

林黛玉体弱多病,打娘胎里带出来一种“不足之症”,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吃药。

这种“不足之症”,中医上来讲就是虚症,以小说的来看是一种“情痴”,而病根是从“绛珠仙草”那里来的。

原文介绍,因为没有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到了林黛玉身上就变成了这种“不足之症”。

对于林黛玉的病,曾经有个癞头和尚说过:想要好,除非永远不要听到哭声,而且不要见除父母以外的所有外姓亲友之人。

这个癞头和尚实际上是来“解题”的,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幻身之一,目的是为了报恩还泪。而癞头和尚偏偏告诉她,不能听见哭声,不能见外姓之人,说白了就是让她放弃“执念”。

薛宝钗虽然体格很好,但是偏偏也有病,而且也是天生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她的病与黛玉不同,是一种“热毒”,其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是实症,病根同样也是源于“绛珠仙草”。

巧的是,她的病与林黛玉是一冷一热、一实一虚,明显是阴阳两面,这也可以证明两个人本是一体的。

更巧的是,绛珠仙草的原型——金钗石斛,其主要的药效是“养阴清热”,正好对薛宝钗的病症,不知道作者到底有什么深意。

与林黛玉相同的是,薛宝钗同样遇到了那个癞头和尚,给了她一副名曰“冷香丸”的海上奇方。

还泪奇闻

林黛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因为宝玉而哭,这是因为绛珠仙草是来“还泪”的。

可印象当中,我们似乎很少看到薛宝钗掉泪,尤其是为了贾宝玉而哭,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细细的考究原文就会发现,宝钗不但是哭过的,而且她还是为贾宝玉整整哭了一夜!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薛宝钗埋怨起了哥哥薛蟠,认为是薛蟠把宝玉带坏了,结果两个人却为此争吵了起来。结果,宝钗非常的伤心,“到房间里整哭了一夜”。

向来举止得体、雍容大度的薛宝钗,唯一的一次大发脾气,唯一的一次伤心大哭,都是因为贾宝玉。由此可见,薛宝钗又何尝不是来“还泪”的?

而且,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未完本,根据小说前八十回的暗线,我们大致知道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脉络。

后四十回中,贾府被查抄,黛玉病死,宝玉阴差阳错的娶了薛宝钗,后来却伤心出家。

我们试想一下,此时黛玉已死,没有办法再还眼泪。而对宝玉一厢情愿的薛宝钗,一个人孤零零的,过着艰难的日子,受着别人的冷眼,又因为被宝玉抛弃而伤心,不知有多少眼泪要落。

此时唯一还在“还泪”的人,不正是薛宝钗吗?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脂砚斋所说的“钗黛一身”并非虚言,薛宝钗和林黛玉确实是同一个人,她们都是绛珠仙子所幻化。

只不过,作者对这个真相使用了“幻笔”,让两个人一明一暗,一实一虚的出现在读者面前。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肯定有作者的深意在里面,这个值得我们去思考。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