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明明击败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受到后人的崇拜和敬仰

星洲看历史 2023-07-02 02:25:00

诸葛亮已经封神了,而司马懿还只是人,况且司马懿击败诸葛亮之说也无从谈起,诸葛亮是败给寿命,没有败于任何人,事实上,司马懿和诸葛亮多次交手,都是属于被压制的一方。

而千古一帝李世民也同意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高于司马懿的看法。

李世民,被后世称为古代五大知名帝王,他喜欢对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名人谋士加以评论!

其中有两人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那么,两人在他眼中,孰高孰低呢?

李世民对对司马懿的评论评价比较复杂: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李世民是肯定司马懿的才华的,他认为司马懿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文治武功之能!他的性情是隐忍不露锋芒的,他善于选人用人,在整个三国博弈中,他体现了极高的情商表现!城府颇深,脾性宽容,能屈能伸,而且善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但是李世民接下来的用词一百八十度转变: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司马懿虽然击败了诸葛亮,但是他的治国理政却不如诸葛亮。相比之下,诸葛亮倡导的“以德服人”、“民胞物与”的治国思想,更得民心。而司马懿在位期间,虽然维护了晋朝统一和稳定,但是他的政治手段却常常是暴力和权谋。此外,诸葛亮有着“卧龙凤雏”的美誉,许多神话传说中与他有关的故事,更让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司马懿的形象则显得相对黯淡。

最重要的原因是,司马懿在位期间,曾经发动过一系列政治迫害,清洗权臣,重用皇亲国戚,这些措施使得他在贵族阶层中积累了大量的敌对势力。加上司马炎(义孙)登基后,将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追废,立志不让司马懿的后人有机会趁机夺权。这些都为司马懿彻底被扼杀和淡忘创造了条件。因此,司马懿虽然有着过人的智谋和战略眼光,但是在治国理政和深入人心方面,却不如诸葛亮。而且历史的进程和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使得司马懿被较为冷落和淡忘。所以,说到底还是要靠为民造福,获得民心,才能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

意思是说司马懿这种性格,掩饰了他的忠心,在有危险的时候能够求得平安,或者说善于躲避危险!司马懿用了一百天就平定了公孙文懿,十天就抓到了孟达!所以司马懿自认为自己的兵法入神!

在李世民眼中,司马懿是一个表里不一,善于伪装且容易骄傲之人:“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意思是说司马懿在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方面还是差了一大截!

司马懿跟诸葛亮对决,司马懿知道自己斗不过诸葛亮,所以紧闭营门,避而不战!

于是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衣服!要激怒司马懿,结果是司马懿穿上那件粉色的衣服,到军中静坐!表示自己能承受这样的羞辱!

后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马懿因为害怕又是诸葛亮的计谋!不敢出战,最后错失消灭蜀军的最佳时期(其实也确实是最佳时机,此时蜀军失去统帅,内部矛盾重重,杨仪和魏延斗得不可开交)。

但是司马懿错失了这个机会!于是李世民觉得司马懿的谋略还是差点火候!

再者说诸葛亮的确已经封神!

01、陈寿立场与《三国志》中的诸葛亮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时期,其作者陈寿曾是蜀臣,后来入晋而修史。陈寿身为晋臣,修史时自然要站在晋的立场上,将晋所因袭的前朝魏当作正统。

陈寿身为蜀汉旧臣,对蜀国的历史自然是很熟悉。但陈寿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描述蜀国的历史不会招致迫害,尤其是描述晋先世司马懿和蜀相诸葛亮分军对垒的这段敏感历史。

早在《三国志》以前,曹魏正元年间,王沈著《魏书》,书中时时不忘褒扬曹魏而贬低蜀汉,对于诸葛亮的描写,着力塑造其缺乏军事才能的形象。

例如书中写:“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总体而言,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而三国时也有人评价诸葛亮:“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怎么评价诸葛亮,对于陈寿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修《蜀志》前,陈寿曾受命编《诸葛亮集》,编好之后,上奏朝廷的奏章中极力夸赞晋王朝的圣德,并力陈自己编书完全是如实记录,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在编修《诸葛亮传》时,陈寿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他还评价:“(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其中“奇谋为短”为后人所议论。由上可知,这种看法并不是陈寿的首创,他也是因袭前人的观点,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避祸。

02、蜀国正统论下的诸葛亮

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习凿齿,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不一样的了解。他不再遵从官方一直宣传的曹魏正统论,而是公开地贬曹魏而褒蜀汉。

他编的书名为《汉晋春秋》,即主张西晋直接承袭了东汉的正统,三国乱世并无所谓正统国家,曹魏、孙吴都是乱世的霸权国家,而蜀汉虽非正统,但是其一直努力兴复汉室,因而是“仗正”之国,应当受到赞扬。所以他对“一心扶汉”的诸葛亮高度评价,而对于汉祚仍存,但投奔孙权的周瑜、鲁肃等人则大加贬斥,称其为小人。

于是,在习凿齿的构建下,一个更光辉的诸葛亮形象出现了。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与习凿齿有很深的渊源。三顾茅庐,源于陈寿所记述的诸葛亮的口述。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传》记载:“(刘备)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当时有很多人根据地域怀疑这一事情的真假,甚至有史书说诸葛亮是主动造访刘备,如鱼豢之《魏略》。习凿齿为维护诸葛亮,特意指明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自此,诸葛亮和刘备二人之间的谈话即“隆中对”享誉千古。因习凿齿的画龙点睛,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成为君臣知遇对谈的典范。

习凿齿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还有一件事就是对“七擒孟获”的记述,诸葛亮南征南中之事,《三国志》记载甚简略,甚至没有出现孟获的名字。而且从只言片语看,南中地区蛮人反抗很激烈,甚至在诸葛亮撤军之后仍时常反叛。但在《汉晋春秋》中,却记载了我们所熟悉的七擒七纵的故事。

总之在南征中的武力全被掩饰,而是强调兵法中的“攻心为上”,纸面上呈现的都是诸葛亮的心思缜密、宽宏大量和用兵技术高超。

诸葛亮一生最重要的军事行动,莫过于六出祁山。习凿齿也十分重视这段史事的书写。而他的叙述,相比陈寿《三国志》的记载,最明显的是关于将略的补充描写。

《三国志》中对具体的行军作战,基本是简单略过,就算是诸葛亮的事迹,也只是简单说一下,如“九年,亮复出岐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而《汉晋春秋》中,此战叙述得十分详细。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细节很多地方都被强调,而且他着重刻画了魏明帝对司马懿避战思想的灌输和命令,来突出诸葛亮的略胜一筹和战败的无奈。

03、裴松之注中诸葛亮形象的丰富

东晋被南朝宋取代之后,宋文帝因为《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便命令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搜罗了大量可见的史书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的逸闻趣事,来补充《三国志》,其注文的体量远大于《三国志》原文。

作为三国的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事迹自然也被大大扩充。

裴注注重对诸葛亮“文韬武略,贤佐之才”特点的描写。例如裴注中引入了大量三国和晋国君臣对诸葛亮的评价,如晋武帝曾说:“善哉!是我得此人自辅,岂有今日劳乎!”

意思是说,如果我能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处理国政何至于如此操劳。足可见诸葛亮之才能。

裴注尤其强调诸葛亮在蜀国的关键地位及其与刘备的君臣情谊。如其引入袁子对诸葛亮的评价:“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

这突出了在蜀国政权内,诸葛亮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并不是关羽、张飞等武将所能企及的。而诸葛亮受到刘备如此重用,一方面是因为其有治国之才,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品德高尚,如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地百姓自发祭祀诸葛亮或为其立庙。

裴注中有很多内容都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诸了葛亮的品德是无可挑剔的,以至于刘备对他十分放心。

刘备与诸葛亮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更为诸葛亮的故事传说镀上了神秘主义色彩,一些民间传说中甚至将诸葛亮塑造成得道高人救济世间的形象。

宋代以来市民阶层兴起,三国故事成为市民中喜闻乐见的话题,如宋代的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可以说是全书的核心,尤其是其忠贞被无限放大。

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更是被神化,他的所有污点和错误,如失街亭等基本全被抹去,而且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光辉事迹全编排到诸葛亮头上。

从《三国志》到裴注,再到《三国演义》,可以说正是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共同探索,诸葛亮的形象越来越光辉。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并没有谁谁好谁坏,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司马懿的优势在于熬,他先后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任君主,等到八岁的曹芳继位时,只有曹爽一个人跟他抗衡,因为其他的政敌都被他熬死了。首先,我们要知道,司马懿虽然击败了诸葛亮,但是他的治国理政却不如诸葛亮。相比之下,诸葛亮倡导的“以德服人”、“民胞物与”的治国思想,更得民心。而司马懿在位期间,虽然维护了晋朝统一和稳定,但是他的政治手段却常常是暴力和权谋。此外,诸葛亮有着“卧龙凤雏”的美誉,许多神话传说中与他有关的故事,更让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司马懿的形象则显得相对黯淡。

最重要的原因是,司马懿在位期间,曾经发动过一系列政治迫害,清洗权臣,重用皇亲国戚,这些措施使得他在贵族阶层中积累了大量的敌对势力。加上司马炎(义孙)登基后,将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追废,立志不让司马懿的后人有机会趁机夺权。这些都为司马懿彻底被扼杀和淡忘创造了条件。

诸葛亮最大的能力是:他带出去的军队,出去打仗,如果不出意外,绝大部分能活着回来。也就是说,胜,则斩敌大将,退,则可保全军,没有太大损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能力,也就是孙子说的善战者:《孙子兵法·行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 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古时候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可能为我战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所以他们所打的胜仗,并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战功。他们在获取战争胜利的过程中不出任何差错;而之所以不出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其所战胜的都是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敌人可能被击败的机会。

这种能力意味着对方还没打就已经输了,因为从出兵开始,自己就注定了没太大损失,而对方有没有损失,看对方犯错。

诸葛亮五出祁山,死的方面军将领就马谡一个,还是自己作最后被自己人砍了的。至于魏国损失了多少,王双,张合,庞家五口…甲首三千…懂的都懂。司马懿很清楚诸葛亮这种能力,所以在自己土地上防守,去对耗国力。就这样还舔着脸说司马懿比诸葛亮强…如果我告诉你,现在参军打仗,去敌国像游玩,就像踏青一样,一定能回来,运气好还能砍几个人头立点军功回来当个官,运气不好就当郊游。

你说你的统帅等级比不过对面的,你信吗?

蜀国之所以不敢和魏国像大家期望的那样打大仗,刺刀见红,那是真的打不起啊,蜀地刘备称帝人口90万(晋书),蜀国灭亡时人口94万(三国志),经过两次大战,内乱,除了贵族,除了女眷,除了老人小孩,能上战场的青壮年劳动力绝不超过30万,30万人还要种地,还要服务统治机构,还要后勤,还要生产,还要三教九流,正儿八经能打的也就几万人,死一个少一个,再补充就得等十几年。

刺刀见红,像孙曹那样一仗死伤几千上万?曹魏人是本来人口就多,孙吴人口虽然不如曹魏,但人家军队都是东越抓的壮丁呀,又不是自己的人,又不心疼。诸葛亮这情况,就算赢了又怎么样?这点家底能打硬仗吗?换作你你舍得吗?打几仗就没人了,估计街亭之战马谡送了一波诸葛亮心疼了好久

再强调一遍,诸葛亮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统帅,他是内政军队一把抓的军政首脑,他不是单纯的不管后方的追求战场上的胜利,而是要一直追求获得最终的胜利,他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必须保证有生力量不被大幅度消耗的前提下打赢这场战争。

也就是既要战场上赢(以少打多必须要赢)又要保证尽量少死人或者不死人;(尽量保证有生力量,那几万人能少死就少死,拼子对蜀大大不利,人死光了地拿下来了屁用没有)。还要保证政权撑得下去。(军屯几年,才能打几个月,后勤线还拖这么长,战争时间不能拖,要么几个月打完,速战速决,要么果断走,拖之必死)这些不利条件,听听就很无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世名将,我没听说过这样劣势条件不败亡的。。

所以诸葛亮一直在追求打巧仗,追求的是尽可能自己损失小的前提下卡对方的位置,逼迫对方退缩战线,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不得不打的情况下才打一场有限烈度战争,而且还必须得赢。这样慢慢切割魏国土地,北伐才有胜的机会。这和大家心里想的莽一波,成则封侯拜相,败则生死国灭是两码事,击败敌人的前提是保存自己,这才是兵家的正道,尤其是他这样的军政统帅,走邪道,用奇计,赌国运就是找死。

诸葛亮劣势太大了,兵少,后备补充力量少,国力弱,后勤线长,这些劣势其实根本不适合打仗,几乎每一次北伐条件都是就是一次夷陵之战的翻版,能打得司马懿闭门不出已经算诸葛亮统帅军事能力逆天的结果。

可惜一次错用马谡,一次李严拖后腿,一次他时辰到了…你要清楚,司马懿闭门不出,意味着默认了诸葛亮对陇右,凉州,关中平原西部地区生产的破坏,会激起当地豪族的愤怒,对魏国在关中,关西地区本就脆弱的统治基础影响很大,政治隐患十分突出。

但司马懿躺平了,他认了,你可以破坏这些地方生产,你可以杀掉这些地方的人,你可以让这些地方大魏子民活不下去,你可以让当地豪族仇视我,这一切我都知道。但我看着我就不出战,我知道我这样很怂,这样这很打击士气,我知道这样很伤民心,但我不能出来,因为我知道,我不出战就不会犯错,而一旦我出战,因为我没看到你犯错,所以我没有赢的把握,甚至败的机会多一点,卤城之战我曾经以为你犯错了,但最后却是我犯错了,而我若犯错,败了连现在局面都不如,可能被你一步步彻底挤出关中平原。

曹丕安排我对曹睿壮年辅政,我对曹睿而言不是帮手,而是掣肘,所以曹睿对我很不友好,四个辅政大臣外放了三,现在曹休死了,曹真死了,陈群又是文官,我输了接下来迎接我的就是架空,高举,解甲归田,政治生涯彻底结束

我打不过你,但我决不能输。紧守不出,是司马懿最后的倔强。

都是高手,只要接触一下就知道对方有几斤几两,双方都在找对方的破绽,司马懿不敢出战,意味着他没找到诸葛亮破绽,就连战场屯田都不是。诸葛亮敢战场打散部分军队去屯田,意味着只要司马懿敢出战,他就有把握用本就有限的资源击败他。

这样也敢在军事水平上碰瓷诸葛亮?宣王知兵,算个高手,但绝不如诸葛亮。而且作为臣子,他干了什么破事他自己不清楚吗?还祭祀?古代帝王如果说某臣子像司马懿,那臣子就已经离死不远了。还记得李世民让重病李靖挂帅,李靖因病婉拒,李世民略提一句司马宣王吓得李靖垂死病中惊坐起,立马毫不犹豫的挂帅出征吗

至于君王说谁是诸葛,说明这人就是君王的心头肉,可以说是绝对信任。就这评价差距还想立庙?如果后来敢立,立了也得被后世君主给掀了,谁祭祀就得被后世君主砍了。连自己的族人都耻于姓司马,不得不改姓,他哪来的脸去和诸葛亮比,因此,司马懿虽然有着过人的智谋和战略眼光,但是在治国理政和深入人心方面,却不如诸葛亮。而且历史的进程和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使得司马懿被较为冷落和淡忘。所以,说到底还是要靠为民造福,获得民心,才能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然而曹爽距离他爹曹真相差太远,司马懿轻轻松松就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了曹氏的权力,从此成为曹魏集团的实际掌权人,不过司马懿跟曹操一样,十分聪明且谨慎,当年曹操架空汉献帝时,也没有立马登基称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也一样。

司马懿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等到他的儿子司马昭也没有称帝,真正称帝的是他的孙子司马炎,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了,他封爷爷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懿也算是皇帝了,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死后竟没有子孙去扫墓。

原来这是司马懿自己的意思,因为当初他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就是在曹芳、曹爽去祭祀祖宗的途中,可见古人对祭祀祖先很看重,而这一路上很可能被别人伏击,甚至是暗算,司马懿用过这一招,所以他害怕自己的子孙给自己上坟时,也会在途中遭遇暗算。

司马懿为了保险起见,他临终前就曾留下遗言,表示"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也就是说自己的子孙后裔文武百官,都不能给自己去上坟,所以司马懿尽管被追封为皇帝,可他死后肯定是孤单了,因为没人给他上坟,没人祭祀他。

在这方面来看,诸葛亮就比司马懿强得多了,如今诸葛亮的祠堂庙宇全国各地都有,到处都有人祭祀诸葛亮,而司马懿却无人祭祀,这两位老对手在地下有知的话,恐怕司马懿要甘拜下风了了!

1 阅读:384
评论列表
  • 2023-07-06 23:55

    孔明,官之榜样

  • 2023-07-14 15:41

    主要司马懿是篡权者,诸葛亮是忠臣贤臣的典范

  • 2023-07-31 10:53

    三国演义把历史魔改了

  • 2023-07-05 18:57

    如果亮是最高统帅,结局就不是这样了。亮与懿之对决,关键所在乃国中之主。回顾曹操败袁绍,周.亮赤壁败曹操,陆败刘火烧连营,无不是上下一心,君臣相。而亮无明主,而懿🈶️明主,故.亮败于国中之主。然成王败寇,不配荣誉。

    生活点滴 回复: 鱼女儿
    他后面还有君主。亮他也得听阿斗的。若不然定叫人把他比做曹操。所以北伐途中,也得返回。阿斗不力,后方不稳,后方不稳如何放手一博。曹伐袁,刘邦伐项羽等无不是君臣相托。
    鱼女儿 回复:
    [笑着哭]笑死我了,诸葛亮在刘备死的事后最高统帅,但刘备在世诸葛亮牛,刘备一死诸葛亮做死。关键诸葛亮不会用人不是遇什么主。刘备就火烧连营一步错。但这错是心乱了为关羽张飞报仇错。
  • 2023-07-03 01:19

    这个是统治者说了算

  • 2023-07-14 15:43

    司马懿是依靠背后强大的国力拖嬴拖死诸葛亮,并不是军事上战胜诸葛亮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