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杂牌军对上抗战初期的日军甲种师团

文叔逗号 2024-05-28 23:29:28

前言

抗战前夕由于军阀混战,中国充斥着各种派系的杂牌军,虽然在军阀混战期间,这些军阀都在相互混战。可是在抗战开始以后,各路军阀一反常态。打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而中国抗战的第一场胜仗台儿庄战役,就是由杂牌军打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台儿庄战役前后杂牌军的战斗史诗。

无川不成军

在日本进攻徐州的时候,他们派出了三路大军。一路是从北向南进攻的矶谷师团,另一路是从南向北进攻的荻洲师团,最后一路是从青岛登陆后由东向西边进攻的板垣师团。徐州当时被这三路围攻。

北方的矶谷师团的进展非常顺利,这是因为他们原以为会在黄河遇到艰苦的抵抗,但意外的是,当时驻守在黄河一带的济南,对,济南的守将韩复榘直接弃城逃跑了。甚至济南丢失后,往南方的一个重要水陆交通城市泰安,韩复榘首先撤退到泰安,结果在继续撤退时有人拦住他,担心泰安丢失,韩复榘却说:"南京都丢了,保住泰安有什么用呢?" 这件事实际上对当时的军民士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韩复榘的身份背景基本上可以追溯到西北军阀,西北军是冯玉祥的人马。他手下有一个叫做十三太保的,他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这个人有点像山大王,占山为王的感觉。你要对付他可能就得用一些奸计,或者找一些理由把他斗下台,否则他就会一直占据着那个位置,就像小霸王一样。后来韩复榘被逮捕,然后被枪毙,对当时很多地方的军阀都产生了警惕。

总之,济南和泰安这两座重要城市的接连丢失,导致北方的矶谷师团进展非常顺利。

在讲完北方情况之后,我们来看看南路的荻洲师团。荻洲师团一路进展到淮河地区,对,秦岭淮河,这个地理边界大家高中应该都学过。在淮河地区,荻洲师团遭遇了国军部队的顽强抵抗,因此进展速度比较缓慢。

接下来是要说东路的板垣师团。板垣师团本来也是进展非常顺利的,一直打到山东的临沂城市。然而在临沂,冯玉祥,被后来被人定义为西北军的军阀领袖,即所谓的大刀队,如果听过大刀队的话,就会知道西北军是非常顽强的军队。

尽管他们缺乏物资,但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他们首先采取了防守姿态,等到板垣的部队开始进攻临沂时,另一支由张自忠率领的西北军突然从后方包抄,进攻板垣师团,造成了板垣师团短时间内无法反应,前锋的两个大队直接被消灭。因此,板垣师团在遭遇顽强抵抗后不得不暂时后撤,进行重整。

这里有个有趣的地方,南路的日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进展不顺利,东路的日军也遇到了顽强抵抗。这种情况下,北路的矶谷师团虽然进展顺利,但也像是成了一支孤军,没有其他日军的密集支持。说是孤军,但是其实矶谷师团还是很有信心,一路上没遇到什么太多的抵抗,就算有遇到抵抗,直接跟中国军队硬碰硬。

矶谷师团信心满满地继续向南进攻,但他们遭遇到了一个名叫滕县的地方,位于即将讲述的台儿庄北部地区。滕县的守军是我们上一集提到的川军,战斗能力堪称低迷。尽管川军驻守部队有 8,000 人,表面上看起来不算少,但实际上,根据川军的实力,他们绝对无法与日本陆军匹敌。

然而,川军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有报道称,川军士兵甚至有些直接绑着手榴弹,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这种状况在日军进攻时出现。虽然滕县最终被攻陷,但想不到,这场战斗竟然持续了 2 到 3 天的时间,超出了日军的预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滕县像之前的泰安或济南那样迅速失守,徐州很可能就会直接面临北路日军的进攻。

滕县的保卫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却具有关键意义。它为之后的台儿庄会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让台儿庄得以获得足够的兵力来进行加强。

滕县战役就好比中国的温泉关,尽管最终差点被全灭,但这场战斗让川军开始转型,不再仅仅是被视为炮灰或烟枪部队。他们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血性和战斗力,这也是抗战中有句话说得好:“无川不成军”。

滕县保卫战实际上标志着川军名声的重要转变,从原本的两根枪部队发展到了如今的“无川不成军”。而滕县保卫战之后,日本陆军继续向前推进,最终进攻到了台儿庄。

台儿庄是山东的一个水陆交通枢纽,不论是南下往徐州还是其他方向,都不得不经过这一地区。它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为什么叫做台儿庄呢?这是因为“庄”这个名称意味着它过去是一个小城镇。山东历来治安问题频发,就如同经典小说《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梁山泊。这个故事背景正是在山东,梁山泊也在山东。

山东是一个交通要道,军队和盗贼常常经过,因此像台儿庄这样的村庄为了自卫,在外围建造了一些城墙,就像一个小要塞一样。虽然这种要塞在现代眼中可能只是些土墙,但有总比没有好。因此,台儿庄作为一个交通要道,又有一定的防御设施,第五战区决定以台儿庄为中心,开始布置防御。

防守台儿庄的部队是第2集团军,由孙连仲领导,他也是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这一战役将在接下来成为抗战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台儿庄战役 西北军的勋章

1938年3月23日,日本军队逐步抵达台儿庄,并于3月26日开始进攻。尽管台儿庄设有城墙防御,但在日本人看来,这似乎只是小菜一碟。当时,日军直接攻破了北方城门,将其摧毁。然而,这一时刻也显示了台儿庄的防守者西北军的强悍。据记录,当日本军队的300名士兵突入台儿庄内时,我方迅速利用战术将他们逼至城隍庙,然后放火烧死了他们,随后堵住了这个缺口。

不幸的是,3月26日发生的一些战况预示着更加激烈的对抗。次日,3月27日,台儿庄北方城墙再次被攻破,而这一次,我们无法再使用火攻等战术。据一些老兵所说,因为可用于火攻的资源已经用尽,所以这种战术无法再次使用。我们只能目睹日本军队逐渐涌入台儿庄,不断扩大对整个市区的控制。

时间来到4月3日,经过几天的战斗,日本已经控制了台儿庄大约五分之四的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尚待攻下。

在台儿庄,31师的师长池峯城向上级孙连仲请求撤退,因为守不住了。于是在4月4日深夜,池峯城急忙联系了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请求撤退,因为他的军队伤亡已超过七成。然而,李宗仁却下达了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命令,表示有援军即将抵达,并命令必须坚持到第二天拂晓。这是一道命令,必须坚持下去。

孙连仲接受了这道命令,表示绝对服从。他将命令传达给所有第二集团军的军官,号召他们坚持到最后一滴血,奋战到底。在此期间,池峯城采取了一项重要举措,他下令炸断了所有的浮桥,以示绝不撤退的决心。

池峯城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包括自己在内,采取白刃战的方式,直接冲向日军,与之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这种决死的拼搏精神,展现了西北军的英勇和坚毅。

在4月5日的早晨,台儿庄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连师长都拿起了兵器,准备与敌人战斗。但关键时刻,援军终于到达了。这支援军是受过德式训练的国军中央军的汤恩伯部队。汤恩伯事先向李宗仁报告,他的部队已经抵达,并计划在4月5日早上包抄矶谷师团的后方。

李宗仁命令31师即使打光了也不能撤退,因为如果台儿庄崩溃,合围的计划就无法实现。最终,在台儿庄军队的坚持下,汤恩伯的部队成功抵达矶谷师团的后方,使得矶谷师团陷入了包围之中。

矶谷师团意识到局势危急,被迫放弃对台儿庄的进攻,开始紧急撤退。汤恩伯和孙连仲的部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击,尽管战力悬殊,但最终确认了对方已经撤退。

根据我方记录,这场战斗中歼灭了近一万名日军,相当于打掉了日本师团的主力。考虑到日本陆军一个师团通常编制接近2万人,这个成绩十分惊人,因此被称为台儿庄大捷。

日本方面坚称,他们并没有遭受如此大的伤亡,而且他们的撤退只是出于战术需要。他们表示,面对被包围的危险,暂时脱离战场是合理的选择。而后,他们是否重新发动了进攻,是否最终攻占了台儿庄呢?是的,台儿庄最终被攻陷了。

需要注意的是,徐州会战的最重要目标是什么?是的,就是拖延时间。因此,台儿庄战役的成功使得日本的北方军队无法迅速抵达徐州。即使是多拖延一天,也符合了中国原本的战略。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它的确实现了战略目标,战术上也取得了成功,成功地歼灭了对方一部分部队。因此,才会被广泛宣扬。因为这是日本军队第一次大规模撤退。

在之前提到的板垣师团的东往西攻击中,他们确实在临沂遭遇了失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板垣师团有两个大队阵亡,但对于他们来说,损失并不算太大。而矶谷师团则不同,他们丧失了将近一半的战斗能力。因此,台儿庄战役被誉为抗战史上的一场重要胜利。

那么,徐州战役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是的,徐州最终还是被攻陷了。尽管矶谷师团进行了修整后重新发动了进攻,但是徐州最终还是在1938年5月沦陷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徐州是一个防守难度较低的地方,但是它成功地拖延了日军几个月的时间。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之前的战斗,中国军队的实力有了更大的提升。

在徐州战役中,中国军队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守备战术,称为攻势性防守。这种战术的核心是在防守的同时保持攻势。相比之前的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这种策略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淞沪会战中,国军被动挨打,因为他们一味地死守在一个点上。而攻势性防守则是在防守的基础上,通过派遣其他部队绕到敌人的侧翼或后方,进行骚扰或攻击。这种灵活的战术往往能够有效地削弱日军的攻势,迫使他们停下脚步。

徐州会战可以说是中国军队经历了前几个月惨痛教训后的进步的象征。相比之前的战斗,中国军队开始变得更加灵活,不再采取集中兵力在一个点上的传统战术。这种新型的战术让不同的部队负责不同的任务,增加了作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随着1938年5月徐州会战的尾声,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也走到了结束的阶段。接下来是兰封会战,然后是六月的花园口决堤事件。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战争画卷。国军采取了计划性的撤退,并运用不同的战术和战略来阻止日军的进攻。

兰封会战可谓是一场可惜的战役,因为计划是想打一个台儿庄的翻版,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次战役展现了战争的变幻莫测性,成功的经验并不一定能够复制,而失败的教训也不一定会一再重演。

然而,尽管战局多变,但到了1938年,徐州会战的尾声已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随后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和武汉会战成为了战争最危急的时刻。国民政府把大量资源调往重庆,以抵御日军的进攻。物资从上海和南京先运到武汉,然后再沿长江向上游运送到四川和重庆一带。

陆续爆发的上海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都是日军持续追击的结果。他们试图摧毁国军的主力或阻断国军的物资补给线。如果国军的工业物资被摧毁,那么八年抗战的可能性就会变得非常渺茫。

台儿庄战役争取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生存时间

八年抗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坚持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从而开始获得美国的资源支持。如果我们前四年没有自力更生地打下去,就不可能等到这个转机的时刻。我们之所以能够坚持这四年,主要是因为将沿海的物资运送到西南地区建设大后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军队不得不在各个地方进行拖延作战,以换取时间。

历史上常说的“空间换取时间”确实是战略上的正确选择,但是在战术上和实际成果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要实现这个目标,特别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面对亚洲第一强国日本,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牺牲。

这些因素不仅对中国有影响,对日本也有深远影响。之前我们提到的淞沪会战,蒋介石坚持在上海苦苦抵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等到九国公约的签署。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德国顾问为我们提供战略和战术上的建议,他们观察战局并提供意见。

至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战事的关注程度,在1938年时仍然存在。英美等国以及德国顾问都在关注中国的战略动向,并对中国的战略决策和实际行动做出反应。这些国家和顾问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和期望也会影响他们的行动和政策。

如果我们回到1937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蒋介石试图发动所谓的淞沪会战,他是希望等待美国主导的九国公约是否会干预。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干预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他们采取了一些声明上的谴责,类似于说“我们谴责日本人,你们不要再这样做了,这损害了大家在华地区的利益,不准再发动战争啰”,或者是“我们不建议唷”。但是这些声明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正陷入孤立主义的状态,而且中华民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亲密。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在欧洲战场,1940年德国闪击法国,导致英国陷入孤立作战的困境。英国急需支援,丘吉尔甚至亲自去请求美国总统罗斯福提供援助,比如提前送达订购的飞机等。但是美国在这个时候并不愿意介入,甚至不愿意提供军事支援。

有一部电影《最黑暗的时刻》生动地描述了丘吉尔如何应对德国的进攻。电影中有一幕是丘吉尔打电话给罗斯福,请求提前送达订购的飞机,但罗斯福回答称国会和民众都反对介入战争,因此不愿意提供实质性的支援。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美国不愿介入战争的态度,即使只是提供武器也不愿意。所以,虽然美国主导的九国公约谴责了日本,但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只是口头上的谴责。

我们刚刚讲到的是淞沪和南京保卫战,还有我们在北方战场的连连败退,这一切其实都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前景非常悲观。大家普遍认为,一旦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必定会失败。这种看法当时是共识。

然而,国民政府利用台儿庄战役进行了大规模宣传,声称我们正面击败了日军的甲种师团,这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他们开始觉得,中国军队可能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弱。

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会讲到,正是因为台儿庄战役,一个外国的军事家改变了对中华民国的看法。

回到1938年之后,有哪些国家开始对中华民国提供更多支持呢?其实是苏联。他们派遣了援华志愿的空军团,还提供了T-26坦克等装备给我们的第五军。苏联在当时国际社会中成为向中国提供实际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其实也是台儿庄战役的间接意义。

5 阅读:1219
评论列表
  • 2024-05-29 14:23

    好象没8000人,只有一个团和师部,及临时增援的一个团,其他都被挡在外围,而且是不满员的

  • 2024-05-29 01:06

    无川不成军,民族英雄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