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马谡的自作聪明

木子x哥 2024-06-22 15:54:37

公元 228 年春,身陷张郃重重包围的街亭守将马谡,满心懊悔。他深知违背诸葛亮的安排,失败已注定无法挽回。

然而,世间没有后悔药,战争亦不会给人反思的机会。随着张郃一声令下,魏军全力出击,蜀军惨遭溃败,这场直接左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局的“街亭之战”,胜负已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无论当事人马谡与张郃,还是一心筹谋北伐、志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蜀汉丞相诸葛亮,都未曾料到,“街亭之战”的影响竟如此深远。

以至于马谡一度成为民间故事中“眼高手低”的典型,与“纸上谈兵”的赵括齐名,被贻笑千年。

那么,倘若当年马谡未一意孤行、自作聪明地在山顶扎营,而是依诸葛亮之策在道路中间设营阻拦张郃大军,街亭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

我们常听闻:“《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虚。”罗贯中对街亭之战的描写,便将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何这般说?只因整个战役的进程,基本符合《三国志》对街亭之战的正史描述,但在指挥官的设定上,罗贯中来了个“移花接木”,将本属张郃的功绩,“转嫁”给了司马懿。

《三国演义》原文如此写道:“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

可实际上,这场街亭之战,司马懿并未参与。公元 228 年,司马懿正受魏明帝曹叡之命驻守宛城一带,后来在孟达造反后,才急行军前往平定。

也就是说,广大三国爱好者所熟知的街亭之战,实则是罗贯中为司马懿“代打的一场胜仗”,是为服务小说情节、凸显人物形象而加入的虚构元素。

当然,街亭之战的战局发展,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差别不大。故而,无论是张郃还是司马懿,面对马谡的战术失误,把握战机的表现如出一辙。

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发起街亭之战?这需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说起。

站在今时今日的角度审视诸葛亮的北伐,或许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认定,诸葛亮的北伐毫无胜算,纯属徒劳。后世的历史学家,也常援引三国时期一些官员和学者的言论,来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比如吴国的薛珝,出使蜀国回国后对孙权说,蜀国“经其野民有菜色”,意思是国民都吃不饱,还谈何北伐?

但首先,薛珝出使蜀国是在公元 261 年,而诸葛亮已于公元 234 年病逝,近三十年过去,蜀国国力疲敝之责,怎能归咎于诸葛亮?

其次,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与后来蒋琬、姜维主导的北伐,有着本质区别。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情形是:“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直白来讲,曹魏的西北边境对诸葛亮的北伐毫无防备。待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征,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未战而降,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陷入恐慌。在此情形下,魏明帝曹叡不得不亲赴长安抵御诸葛亮大军:“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

假设我们身处那个时代,无论是在曹魏还是蜀汉,在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下,面对诸葛亮掀起的这次北伐及其带来的影响,真能断言“兴复汉室”毫无成功可能吗?

当时,诸葛亮的大军距长安近在咫尺,而长安作为西汉的都城,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一旦被诸葛亮攻克,曹魏这个建立未满十年的政权,其合法性又能残存几分?

所以此时的诸葛亮,或许对自己的北伐萌生了一丝希望。而若要拿下长安,首要之举便是掌控战略要地街亭。翻开地图可见,街亭位于长安附近的略阳一带,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只要守住街亭,曹魏的援军便无法威胁诸葛亮已占据的三郡之地,蜀军便可长驱直入,直逼长安城下。

因此,街亭之战于诸葛亮的北伐而言,是一场必须要打且务必取胜的关键战役。

可如此重要的战役,为何会交由马谡这位新手将领?

真正的三国历史爱好者,不会真的认为“马谡是个无能之辈”。

《三国演义》中记载过马谡的精彩言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这是马谡针对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战术的见解,罗贯中此记载并非凭空捏造,在《三国志》正史中,马谡亦有相同的对诸葛亮的建议。由此可见,马谡至少在军事参谋方面的能力绝非“不知兵”。

而且从马谡早年经历来看,他不仅参与过军事,还有行政经验:“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诸葛亮向来以善于提拔优秀年轻人才著称,后来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费祎,以及从曹魏投诚的姜维,几乎都是诸葛亮培养出来的。更何况“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又深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呢?于诸葛亮而言,不培养马谡才是意料之外。

所以,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力排众议启用马谡为主将,合乎情理。或许他想借此机会,让这位自己一直欣赏的年轻人建功立业,日后能委以更多重任。

况且,诸葛亮并非完全放任马谡独自领军,他派遣了老将王平辅佐:“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这一方面是考虑到马谡缺乏统兵经验,有王平在可作保障;另一方面也希望马谡能向王平学习,在街亭之战中积累经验。

然而,诸葛亮的设想虽美好,但现实的战场情况却大相径庭。马谡刚率兵抵达街亭,便暴露出临战经验匮乏、死搬书本的“书呆子”气息。

街亭中央本有一条宽阔大道,而诸葛亮的战术安排是让马谡在道路中央扎营,直接阻挡曹魏援军。

可马谡自作聪明,不愿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他考察地形后,发现街亭附近有一座南山,山势险要。他认为在此驻扎,当曹魏军队来犯时,正符合《孙子兵法》中“居高临下”的战斗优势。

于是,马谡将军队全部带至南山上驻扎,这一举动致使蜀军舍弃了最为关键的战略资源——水:“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

作为副将的王平,面对马谡这一令人“无语”的操作,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多次规劝,可马谡态度坚决,只有两个字——“不听”:“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

曹魏一方,张郃得知马谡的举动后,大喜过望,迅速率兵切断马谡军队的水源。待马谡察觉,为时已晚。紧接着,张郃率大军包围了马谡驻守的南山,先是围困数日,估计马谡的军队因缺水军心濒临崩溃时,发起总攻,将马谡打得大败:“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马谡的军队中,只有王平率领的千余人马,仍保持着基本的队伍架构,能够组织起有效抵抗,使得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从而保留了这支大军最后的一点有生力量:“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街亭之战以蜀军的全面溃败告终,其失败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三郡之地重归曹魏,诸葛亮本人只能率领几千户人家缓缓撤回汉中,这场最具希望的北伐宣告失败。此后,诸葛亮的北伐再未取得更大进展:“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当然,马谡也为此次战役的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收谡下狱,杀之。”

那么,如果马谡当年依照诸葛亮的部署,在街亭的道路中央扎营,街亭之战会获胜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又会有怎样不同的结局?

其实,即便马谡当道扎营,虽可避免在南山扎营的重大失误,但要战胜张郃,绝非易事。

毕竟此时的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中仅存的一位,其军事才能深受赞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道:“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就连诸葛亮本人都对张郃心存忌惮,初出茅庐的马谡加上名不见经传的王平,对阵张郃,胜算恐怕不高。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一些细节,马谡的身份本质上是蜀军的“先锋”:“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也就是说马谡的主要作用是守住街亭,等待大军接应。所以,如果不是直接击败张郃,而是设法拖延张郃直至蜀军主力抵达。

只要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成功的概率还是较大的。待蜀军主力,如魏延、吴懿等人赶到,共同迎战张郃,街亭之战或许会是另一番局面。

但将街亭之战置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街亭之战本质上是一场“胜利收益远小于失败损失”的典型战役。

假设街亭之战获胜,蜀汉也只是获得了攻取长安的机会。要知道,此时的长安,魏明帝曹叡已亲自镇守,而且曹魏除了张郃,还有曹丕的托孤重臣大将军曹真的兵马可供调动。所以,即便蜀军在街亭之战中取胜,接下来还要面对曹真的大军:“一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

要知道,曹真在曹魏政权中的影响力和地位,远非张郃可比。若说街亭之战中张郃只能统领五万人马,那么曹真所能动员和指挥的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再加上曹叡亲自指挥的长安兵马。

诸葛亮所面临的挑战,依旧十分严峻。

因此,若街亭之战中马谡未自作聪明,依诸葛亮的部署行事,达成战术目标的可能性较大,但对诸葛亮北伐的整体影响,或许并非巨大,北伐的胜算,依旧不高

1 阅读:35
评论列表
  • 2024-06-25 18:46

    惨!可比杨修之死。。。。

木子x哥

简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让我们一起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