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鏖战高邮,空中出现大量不明飞行物;守城日寇顿时溃不成军

乐蓉说过去 2024-01-13 11:29:09

1945年12月下旬,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七、第八纵队,围攻日伪军重兵把守,有“两淮锁匙”之称的重镇高邮。

战斗异常激烈,城里的日伪军负隅顽抗,攻城部队久攻不下。

而蒋军的增援部队,已经进至泰州、扬州一线,距离高邮只有一天的路程。

是打,是撤,前线的新四军指挥员们,谁也拿不定主意。

就在万分危急时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抵前线指挥战斗。

城里的守军有7000多人,其中战斗力最强悍的,是隶属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的两个大队,共一千多人。

这些日军消息闭塞,日本已经宣布投降四个多月了,他们还一无所知。

要想尽快攻占高邮,首先要瓦解城里日军的士气。粟裕稍加思索,就把几个纵队首长召集到一起面授机宜。

很快,高邮城的上空,翱翔着许多造型奇特的飞行器。

日伪军向空中射击,却没有任何效果。

突然,那些飞行器上,陆续投下无数的传单。

城里的日伪军捡起传单,才知道日本已经投降的消息。

就在日伪军迷茫之际,飞行器上又落下许多小型炸弹,虽然杀伤力不大,可那连绵不断的爆炸声,也让日伪军胆战心惊。

守军军心动摇,新四军部队趁机发起新的进攻。

很快,丧失斗志的日伪军,在高邮城头竖起了白旗。此战新四军共俘虏日伪军7000多人,其中包括日军892人,这也是新四军自从创建以来,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斗。

高邮攻坚战的起因,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出现暂时的军事真空,凡是有些战略眼光的,都迅速意识到填补这个真空的重要性,行动最快的,就是八路军冀东根据地的李运昌。

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二天,冀东八路军就踏上了进军东北的征途。

8月29日,山东八路军蓬莱独立营600多人,在邹大鹏,吕其恩的率领下,乘船在辽宁庄河登陆。开辟了一条从海上进军东北的捷径。

兵贵神速,中共中央随即调整战略部署。命令山东八路军,调出6万主力部队,其中3万人乘船渡海去往东北,另外3万人从陆路赶往冀东,补充冀东八路军主力进军东北后留下的空白。

另外调动华东新四军(不包括第5师)8万余人,去往东北和冀东。

华东新四军主力余部11万多人,北上巩固两淮及山东根据地。

为了显示“重庆谈判”时的诚意,我军承诺愿意让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不含豫北)等南部八省的根据地。

撤出根据地的部队,渡江北上后,巩固兵力空虚的两淮根据地。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我军缺乏大规模军事调动的经验,导致从陆路北上部队中,都发生了严重的逃亡现象。

补充冀东的山东八路军应到3万人,实际最后只有17,000人抵达目的地。

新四军三师花名册上登记兵力3.5万人,但是由于出发紧急,补充的2500多名新兵没有按时到达,一路上逃亡现象非常严重。

部队到达冀东后,师长黄克诚给延安发电报称:全师只剩下不到2.7万人了。

而两个从河南周口出发的主力团5000多人,到河北河间时,就只剩下五六百人了,带兵的首长一怒之下,将部队就地解散了。

这些逃亡的战士并非贪生怕死,他们只是故土难离,返回家乡后,又纷纷重新回到部队。

11月中旬,中央军委下令,停止向东北继续增兵。接到命令尚未抵达东北的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待命。

这些没能去东北的将领中,比较出名的有陈赓的第四纵队,杨得志的第一纵队,以及新四军叶飞的第一纵队等等。

其中情况最复杂的就是山东根据地,八路军的留守部队两个师零11个警备旅;再加上来自华中新四军的九个旅,总兵力达到40多万人。

这些来自几十个不同作战单位的战士,如果没有一个精明强干,大家都服气的指挥官,很难将大家约束到一起。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中共中央临阵换帅,将本来调往东北的陈毅,调往山东主持全局。本来准备来山东的林彪,被调往东北。

10月20日,陈毅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

5天后,留守在江苏、安徽的新四军,正式成立华中军区,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11月10日,华中野战军正式成立,野战军司令员由粟裕兼任。

华中野战军下辖4个纵队:原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改编的第六纵队;苏中部队组建的第七纵队;原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改编的第八纵队;由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各一部组建的第九纵队。4个主力纵队总兵力11万多人。

就在陈毅、粟裕调兵遣将之际。蒋介石也处心积虑,准备对解放区下手了。

首先蒋介石唆使日酋冈村宁次,让他下令,禁止日军向八路军和新四军投降。

然后又命令抗战时期那些助纣为虐的伪军头目,给他们统一的国民党军番号,驱使他们与抗战最坚决的八路军、新四军作战。

抗战时期,日酋冈村宁次对解放区采用惨无人道的“囚笼”战术,就是切断各大解放区之间的联系,逐步压缩解放区的空间,为此甚至在解放区内制造过千里“无人区”。

蒋介石对这种没有人性的战术击节赞叹,也依葫芦画瓢,先后构筑了几道防线。

首先是孙连仲在平津唐(山)张(家口)一线,切断华北和东北地区的联系。

第二道防线是陇海路,切断两淮与山东的联系。

第三道是长江防线,这道防线的目的,是防止已经放弃南方八省根据地的新四军,撤回到两淮根据地。而有“两淮锁匙”之称军事重镇高邮,注定成为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

高邮南邻扬州,向北是淮阴、淮安,西侧是高邮湖和大运河,向东则是密如蛛网的水田,只有一条运河大堤公路贯穿南北,是进出高邮的咽喉要道。

高邮易守难攻,元末起义军头领张士诚,率领三万人守高邮,朝廷动用百万大军围攻高邮,最后非但没有攻破城池,还落得惨败而归。高邮之战也成为元朝败落的转折点。

朱元璋自封吴王以后,也曾对高邮六次用兵,结果从徐达、常遇春,到冯胜、李文忠,几乎朱元璋手下所有的名将,都在高邮城铩羽而归。高邮城的固若金汤,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命令高邮城中的日伪军,拒绝向新四军投降,同时征集24万民工,加固高邮的城防工事。

另外隶属蒋军第25军的40师,108师,向泰州、扬州疾进,准备接管高邮城防。

如果不及时攻占高邮,蒋军以高邮、扬州、泰州为基础的防御铁三角顺利形成,南方八省数万新四军北上之路被切断,深陷蒋军重兵包围之中,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对新四军来说,高邮城势在必克,刻不容缓。

要打高邮城,先战邵伯镇。

邵伯古称甘棠,已经占领扬州、泰州的蒋军,如果增援高邮,邵伯是必经之路。

经过深思熟虑,华中野战军决定,同时展开对高邮城和邵伯镇的攻击。

攻击高邮城的任务,交给华中野战军八纵来完成,为了尽快完成攻城任务,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亲临前线指挥。

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七纵,负责攻击日伪军重兵防御的邵伯镇。

12月18日凌晨四点,七纵55团开始秘密向攻击目标前进,蜿蜒的玉带河横亘在战士们面前,河面不宽,但水流湍急,河面上的桥梁已经被日伪军炸掉了。

战士们毫不犹豫,开始徒涉过河。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气温已经降至零度以下。冰冷的河水中,很多战士冻得瑟瑟发抖。

可没有人退缩,因为大家都知道,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他们的粟司令员。

邵伯镇外,日伪军设置了三道防线,三道蛇形铁丝网中间,遍布着钢筋水泥结构的明碉暗堡。

碉堡里的敌人,都还沉睡未醒,丝毫没有意识到将要大难临头。

攻击部队没有重武器,只能采用人工爆破的方式,来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

七点整,十几个炸药包同时炸响,最外围的铁丝网,被炸得七零八落,战士们犹如猛虎一般,沿着突破口冲入敌军阵地。

惊魂未定的日伪军,开始从碉堡里向外射击。

密集的子弹,并不能阻止战士们冲锋的步伐,按照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留下少量的部队,牵制躲在坚固工事中的日伪军。

主力部队则一鼓作气,攻入邵伯镇里,等对敌人完成分割包围后,再逐一清除敌人的固定火力点。

战斗比预想中的更激烈,先头部队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的攻击,终于占领了大王庙主阵地,并活捉日伪军300多人。

此时,攻击部队已经占领了邵伯镇百分之八十多的面积。残余日伪军1000多人,退守万寿宫,负隅顽抗。

万寿宫位于大运河东岸,明、清两代这里是驿站兼高邮湖水师的驻地。

当年太平军占领扬州后北上,就是被高邮水师挡了三年之久,太平军损失惨重,却始终没有攻克万寿宫。这也足见万寿宫的防御体系有多么完备。

后来有个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曾经住在万寿宫,渡过他的童年,从朱先生作品中,也能读出万寿宫就是一个军事堡垒的存在。

新四军对万寿宫的攻击很不顺利,55团团长周建平杀红了眼,准备亲率突击队,向万寿宫发起冲锋。就在这个时候,粟裕抵达前线,命令周建平暂停进攻。

粟裕绕着万寿宫勘察地形后,命令突击队组织兵力,强攻万寿宫运河码头,切断运河通往高邮湖的航道,让困兽犹斗的日伪军,彻底丧失了从水路逃走的可能。

在临时露天指挥所里,粟裕站在地图前眉头紧锁,突然不远处的学校里,传出一声枪响,一粒子弹从警卫员丁镇、茅志峰、陆泗义之间擦过。

说来也巧,毫无防备的粟裕,正从地图前踱开,子弹准确命中他刚才站立的地方,在挂地图的墙壁上留下一个黝黑的弹孔。

除了粟裕,临时指挥所里,所有的人脸都吓白了。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有人回忆说,粟司令平生无数次遇险,其中最危险的就是这一次。

团长周建平暴跳如雷,非要把警卫连长佟树俊执行战场纪律。

佟树俊也是满腹委屈,附近那所学校,他已经带人仔细搜索了好几次,没有发现有残存的日伪军。

粟裕眼前一亮,命令周建平刀下留人,并好言安抚佟树俊,让他带人再去学校搜索一次,尤其是那些偏僻的角落,看有没有通往万寿宫的地道。

当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很高,非常不适合挖地道。

可是在高邮湖水师提督给咸丰皇帝的一份奏折中,提到清军曾经利用地道,前后夹击太平军的事迹。

粟裕心细如发,如此紧要关头,还能注意到这些琐碎典故,真是令人佩服。

佟树俊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他根据弹着点,迅速判断出弹道轨迹,然后在学校里的孔庙中,发现了一个经过仔细伪装的地道口。

周建平提议,利用这条地道,出奇兵杀入万寿宫。

而粟裕认为,这个战术危险性太大,只要敌人在地道里架上一挺机枪,进入地道的人,就再无生还的可能。

事实证明,粟裕的判断是正确的,日伪军在这条砖石结构的地道里,不但布置了强大的火力,甚至还有毒气弹。

这条地道,已经被日伪军布置成机关重重的陷阱,只等新四军来自投罗网。

为了防止日伪军再次从地道里出来偷袭,粟裕命令工兵,把孔庙布置成雷区,作战期间,禁止任何人接近雷区。

当天夜里,日伪军被地雷炸了三次后,终于消停下来。

粟裕采用人工爆破的战术,稳扎稳打,逐步压缩日伪军的活动空间。

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战斗,12月22日,号称固若金汤的万寿宫终于被新四军攻克,俘虏日伪军600多人,其中日军俘虏128个。

在审讯俘虏时,粟裕意外得知,虽然日本宣布投降已经4个多月了,可邵伯镇的日军,对此还一无所知。

很多日军俘虏痛哭流涕,声称如果他们知道日本已经投降,早就放弃抵抗了。

此时的粟裕,来不及多想,负责攻击高邮城的第八纵队,虽然连日苦战,可只攻占了高邮城的外围阵地。

攻击部队受阻于高邮城下,指挥作战的张鼎丞司令员,为了尽快攻克高邮城,将在二线待命的第66团、第64团陆续开赴前线,这是兵家最忌讳的“添油战术”,虽然一线攻坚部队得到加强,可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战果。

张鼎丞孤注一掷,将做为预备队的第68团也投入战场,结果战局依旧没太大的改观。

就在张鼎丞一筹莫展之际,粟裕率领七纵两个团星夜兼程,经过一夜强行军,于23日清晨,抵达高邮城外。

现实战况比电话里说得更糟糕,八纵已经动用了全部兵力,形成一道南北长40公里,东西长20多公里的环形攻击线。

攻城部队本来拥有绝对的优势兵力,但是这种优势被平均的用在高邮城的四个方向,被分散的兵力,使得每个方向对城里的敌人都难以形成真正的威胁。

更为致命的是,高邮城久攻不下,战士们挫了锐气,已经出现严重的畏战情绪。

头天晚上,城里的日伪军向东北方向突围,那里是攻城部队两个团的结合部,虽然突出城外的日伪军最后没能成功突围,但是他们却占领了城墙外不少区域,让攻城部队变得更加困难。

粟裕审时度势,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战士们的士气。

粟裕动用两个连的兵力,呈左右夹击之势,试图切断城外日伪军与城里的联系。

城外的日伪军担心被聚歼,仓皇的退回城内。

粟裕兵不血刃,恢复了城外阵地。

随后粟裕又在城东集结兵力,无论是城里的日伪军,还是城外的新四军,都笃定的相信,城东是粟裕主攻的方向。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只是粟裕声东击西的妙计。

就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城东方向,粟裕派出一个30多人的突击队,在突击队长黄甫其的率领下,沿着城里通往运河的下水道,神不知鬼不觉的潜入城中。

黄甫其是当地人,对城中的环境了如指掌。

突击队进城以后,直奔日伪军的一个兵营。

这个兵营可以住1000多人,但此时兵营里却看不到几个人,兵营里的日伪军,都赶到东城增援去了。

突击队的战士,每人携带六发手榴弹和一支驳壳枪。他们用枪解决掉兵营的警卫以后,蜂拥的冲进兵营,看到那些可能有人居住的建筑物,二话不说,几颗手榴弹就飞了过去。

几乎转眼之间,日本军的兵营就被炸得七零八落。

黄甫其把最后一颗手榴弹丢进敌军的宿舍,然后命令战士们在兵营里埋设地雷。

整个行动前后还不到10分钟,等到日伪军闻讯赶回兵营时,突击队的战士们早就安全撤离了。

粟裕声东击西的计策,把日伪军搞的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生怕新四军从身边冒出来。

伪军头目,伪第五军军长王清瀚,借口出城与新四军谈判,丢下城中七个团的伪军,一去不回。现在城中日伪军军衔最高的,是日军的岩崎大佐。

日本已经投降,这事岩崎是知道的,可他并不打算将这件事通知给手下的士兵。

岩崎整天凶神恶煞一般,手提着他家祖传的武士刀,对手下的日伪军非打即骂。

日军军官的指挥刀都是自费打造的,花费不菲。

可哪怕是冈村宁次这样的高级军官,对岩崎的指挥刀羡慕不已,岩崎的刀称之为“紫云宝刀”,传说是日本天皇赐给岩崎祖先的,具体的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岩崎知道自己已是穷途末路,所以不敢再随便杀死他看着不顺眼的人,但这些年他因杀人太多,落得恶名昭彰,所以岩崎每到一处,无论是日军,还是伪军,都噤若寒蝉。

岩崎十分满意自己余威尚在,他也知道,要想把这种威严保持下去,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就要牢牢封锁住,千万不能被手下知晓。

另外岩崎依仗的,是高邮完备的防御体系。

城墙高大结实,最近又经过二十几万民工加固,主要是在城墙周围,向外筑起百十米长,与城墙同高的夯土外墙,日伪军可以在外墙和城墙上自由机动。

新四军没有炮火,平时攻城主要使用人工爆破。可现在高邮城的防御设计,就是专门对付人工爆破的。

夯土的外墙,用炸药很难炸塌,如果直接对城墙进行爆破,爆破手就会遭到来自于城头和两侧夯土墙上的射击。所以使用人工爆破,根本不可能成功。

新四军唯一能用的攻击方式,就是云梯。

岩崎不知道怎样对付这种古老但非常实用的攻城方式,可高邮历经战火,有自己非常独到的对付云梯的方式—钩镰枪。

钩镰枪的样式更接近影视剧中的方天画戟,装上五六米长的枪杆,云梯搭在城墙上,钩镰枪向外的月牙搭在云梯上,几个人抓住枪杆一用力,就能把云梯捅翻。

即使有人攀着云梯上到城头,也会被钩镰枪锋利的枪头挑下城头。

经过连续几天的攻击,牺牲在钩镰枪下的新四军战士不计其数。

粟裕下令停止攻城,就在这个时候,蒋军的飞机也来凑热闹,向新四军的阵地上,丢下成串的炸弹,并向城里空投大量的补给。

城外的战士们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

警卫员茅志峰发牢骚说:“咱们要是有飞机,就不用这么犯愁了,用飞机往城里把传单一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粟裕召集部队里的能工巧匠,用牛皮纸做了许多瓦片风筝,为了迷惑城里的日伪军,风筝上还绘制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猛禽图案。

风筝下挂满了传单和小型炸弹。吊挂传单和炸弹的绳子上,绑着点燃的线香,风筝飞到高邮城上空,线香烧断绳子,传单纷纷扬扬的落满城里每个角落。

得知真相的日伪军,很快在城头竖起了投降的白旗。新四军兵不血刃,占领高邮城。

但是在清点俘虏时,没有发现岩崎大佐,原来这家伙在二三百个亲信的保护下,躲进了城东一个庭院里。

自从岩崎来到高邮,就一直住在这里,把这里当成了临时指挥部,伪军们都称日军指挥部为“洪部”,至于其中有什么含义,就不得而知了。

岩崎躲进“洪部”,开始是想借此和新四军谈投降条件。可他刚撤进“洪部”,就收到一个足以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

蒋军25军108师,以及日军一个顾问团500多人,还有伪军4000多人,从仙女庙出发,开始向邵伯镇发动进攻。

邵伯镇只有新四军一个团,敌众我寡,能不能守住邵伯镇,谁也不敢保证。

粟裕站在地图前,苦思冥想了七个多小时,最后决定,继续加强对“洪部”的围困和攻击,不用担心敌军攻占邵伯。

虽然邵伯的新四军只有一个团,可战士们士气高涨,并已经修复了防御阵地。

进攻邵伯的敌军有两万多人,这些人就是乌合之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都想让彼此充当炮灰,大大减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守卫邵伯的新四军,逐渐收缩兵力,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一定能打退日伪军的攻击。

战场形势的发展,正如粟裕事先所料,日伪军的援军,受阻于邵伯镇,寸步难行。

而逃进“洪部”的日伪军,活得苦不堪言,他们没有粮食、没有淡水、更没有援军。

粟裕的传单攻势,彻底瓦解了日军的斗志,再加上新四军连绵不断的攻击,“洪堡”的防御阵地,已经千疮百孔。

岩崎审时度势,最终决定向新四军投降。

此时的岩崎还心存幻想,缴枪可以,但前提是新四军要让他体面的离开。

就在岩崎想入非非之际,新四军首长韩念龙英雄虎胆,只身深入敌穴。对岩崎大佐晓以利害,并重申了新四军的俘虏政策。

一个多小时的后,“洪部”的大门洞开,垂头丧气的岩崎大佐,跟在韩念龙身后,宣布无条件投降。

当天夜里,高邮城里张灯结彩,城里的百姓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第二天上午,三架蒋军运输机,飞抵高邮城上空,空投下的给养、武器弹药堆积如山。其中还有蒋介石的一份手谕,勉励岩崎大佐,一定要守住高邮这个战略要地。

12月29日,粟裕在高邮主持受降仪式,890名已经被解除武装的日军,看着曾经不可一世的岩崎大佐,脚步蹒跚的来到粟裕司令员面前,双手将紫云宝刀高举过头顶。

高邮战役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加上在邵伯镇俘获的日军,共俘虏日军1077人(部分日军俘虏因伤病没有参加投降仪式),这也是新四军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斗。

1 阅读:65

乐蓉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