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姜萍:网友心中的疑问终究没有答案

姬鹏 2024-06-15 20:03:30

姜萍,一个学服装设计的17岁中专女生,因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瞬间成为“天才少女”姜萍,同时关于她的故事也被全面赋予超越的意义。

首先说姜萍的故乡江苏涟水县,因为她的“意外”突破,涟水史称“安东”又被人们拿出来咀嚼,当然“自古安东出才子”这种俗套话也是难以避免的,总之在“教育乡”和“贫困县”之间,好像真的会因为姜萍的“意外”突破从此被填平沟壑。

其次说姜萍的老师王闰秋,因为她的“意外”突破,“相遇”、“挖掘”、“栽培”、“点亮”被赋予更多意义。甚至在可能的现实里,他(她)们的师生故事会被当成学校的传奇和当地的佳话。总之,这不只是一个人的逆袭,而是一组关系的再造。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网友心中的疑问了。毫不夸张地讲,舆论层面之所以关注姜萍,并不是因为真的关心姜萍是谁?而是因为姜萍中专生的身份和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的事实形成对冲势头。这种对冲势头下,最直接的反应是一系列“为什么”聚集舆论潮头。

比如:“数学这么牛,才考上中专,是不是偏科特别严重?”这种疑问想必不是一个人的疑问,很可能是一群人的疑问。因为谁都清楚,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单科再牛,只要偏科,想要上好大学是不太有机会的。毕竟要“全面发展”嘛。

可问题是,在报道《村支书否认姜萍因家贫放弃读高中》一文中,姜萍的爸爸回应是:“既不是因为偏科,也不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上学的钱还是有的。”而且姜萍的老师王闰秋也强调:“姜萍报考中专并不是因为总分低,相反,她的各科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但相对于数学的断崖式领先,其他比较平均,跟别人的差距不是很大。”

什么意思呢?就是姜萍数学确实好,但是别的科目成绩只是在中专学校“数一数二”,并不是在高中的时候“数一数二”。这么讲,倒不是刻意遮盖姜萍的光环,而是希望 舆论层面的疑问别动不动上强度。因为很多事情一上强度,连回应都变的不那么清澈了。

就比如在报道《村支书否认姜萍因家贫放弃读高中》一文中,采访的人物挺多,但是回应了一顿,真是看不出什么实质性内容。一言以蔽之,姜萍数学虽然非一般的好,但是最终上了中专学校,原因是啥,没人敢给下结论。就连姜萍父亲也只能说“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上学的钱还是有的”。

你瞧瞧这节奏。满世界都可以为姜萍开心,作为姜萍的父亲却不能说句敞亮话。不得不承认,网友心中的疑问总是充满结构性责难,可问题是,只追问不负责任的话,还是少说为好,否则“意外”突破的姜萍真的会压力很大。

最后说一说,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是个什么水平。在《南开参赛学生看到姜萍成绩非常震撼》一文中,初赛成绩81分,全球排名第59的选手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大二学生曹天予是这么说的:“这次初赛,我花了两个完整的下午做题,感觉比较难。”

根据曹天予的说法:今年初赛是开卷形式,48小时做七道题,包括两道选择题,一道微分方程的题,一道概率论的题,两道高等代数的题,还有一道关于椭球的题。言外之意,初赛已经不是很简单。然而最关键是,决赛和初赛的题目差异非常大。决赛的专业性特别强,从本科课程到博士生课程,涉及范围特别广。

也就是说,以姜萍中专生的学历身份来看,有这样的突破确实挺让人感到“意外”。而外界越是意外,可能越说明姜萍的出现是个异数,可这样的异数的出现,如果不能从反思层面融入日常,而只是结构性的责难,只能说网友心中的疑问终究没有答案,有的只是对失败人生的复调追悔,在不景气时代攻击他(她)者,也攻击自我。

0 阅读:9

姬鹏

简介: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