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雷公献药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6-16 01:32:31

寿宁县当地百姓虽有牛羊甚至是人被雷电击过,但对雷公雷婆却从未憎恨过,甚至还以“崇孝惜粮”为内涵的雷神文化,长期在民间受到祭拜与传承!

相传寿宁的先民,在“北宋南移”时期,大多数来自中原一带。他们带着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与冶炼技术,为逃避战乱,一路披荆斩棘、携儿带女、几经周折,最后选择在洞宫山这块风水宝地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南阳的龚氏祖先,最早落户在长溪乾头。这里是林海茫茫,山兽出没的地方,他们以耕种放牧为生,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生活过得极为艰难。其他中原过来的先民也一样苦不堪言。

都说上帝管着八路诸神,诸神又按辖区管理人间。雷公雷婆按分工就管洞宫山、武夷山、戴云山等带雷区的山脉。

一次,雷公雷婆化作一对叫花子,来到长溪一带作民情调查,当行讨到长溪乾头后就走进一家名叫龚载的草堂。龚载是个爱惜粮食的当家人,他的儿子吃饭时,不小心将一小团饭掉到地下,已不能吃了,此时,他好像就听到有小的雷鸣声传来,龚载立马就训诫:“快捡起,吃下去,不然雷公雷婆看见就晚了。”幼儿听完后,擦着泪眼,就把脏饭吃了。雷公雷婆看在眼里,更是感动在心。

龚载一见两个叫花子进来,不但不嫌弃,还热情让坐,热水招待。已是响午,接着又将热在锅里留给自己与妻儿吃的两碗饭,都给叫花子吃。雷公雷婆也不客气,火急火燎一下就吃完了。叫花子还发现,里间有一病怏怏的老太婆在病床上咳得很厉害,这就是龚载的母亲,患病多年,四处投医问药也不见好转,孝顺的儿媳苏氏在耐心地给公婆擦着口痰,一勺一勺地喂着草药。

|前几天,雷公雷婆在戴云山巡视时,见不珍惜粮食者与不孝子时,就狠狠地下过两次雷雨,打过两次响雷。今天,在洞宫山却见到的是相反的景象、这一家人虽穿着补丁的衣袋,因病母拖累,困难重重,但妻贤子孝又爱惜粮食,值得扶持,只要生活有了出路,就一定能致富一方。雷公雷蔡一样想着,相互交换眼色,决定设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辞行时,龚载怕叫花子走错路,还为他俩指路,亲自送到山的转弯处就在这转弯处,男的叫花子含着感激的泪花,对龚载说:“你母亲的病拖累了你一家,我虽是要饭的,但我熟悉一种药,你一采到这种药,就一定能治好你母亲的病。地点在西北面约四十华里的一座山里,你去找时,只能一个人去,看到一棵冒烟的树时,就到树下,先砍下焦树看心,若有两个纹路,就在这棵树下挖进去,即可挖到此药。”说完,俩人告别龚载,才走出二十多米远,传回低沉的响声后,就消失不见了。龚载意识到,此人非叫花子,还好没有怠慢。

龚载是个孝顺儿,第二天清晨就带着工具,依着奇人所指的方向出发。西北方靠近浙江方向,山越走越高,路越走越荒,到了下午未时,还没找到目标,而且天气闷热,黑云密布,快要下雨了。心想,这叫花子的话能信吗?正当迷茫之际,一声炸雷,震得山摇地动。突然间,对面山的山地,一棵大树果然在冒着浓浓青烟。龚载兴高采烈,快速朝着冒烟的方向攀登而去。

他冒着大雨一来到这棵树下,雨就停了,树身被雷火烧焦后露出一大截黑炭。龚载先锯开树心看纹理,一看果是双纹,就拿起锄头在这棵树下拼命挖掘。还没挖出一米深,就露出一整块奇妙的石头。这时太阳斜照,石头经反射,闪耀出白银银的光亮,让人双眼无法睁开。龚载意识到,这一定是传说中的宝石!他激动得嗓子都要干了,便小心翼翼地挖出一块,用衣服包着回家。经测定,果然就是银石,一就炼出三两纯银。

龚载知道,金属含量高的山头,都是雷区,银为金属能导电,树有水分能传电,两极相碰,即为炸雷。这天,树被雷电所击经燃烧后,就冒起了青烟。祖辈告诉过他,早期的金、银、铜、铁、锡等矿石也就是这样被发现的。金、银等矿的发现因与雷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当地人对树的年轮就以“雷”为统计单位,双雷极少,才显得珍贵,多数为无银的地方,所以成千上万的树,其“雷”只有一个,有神仙相助的人,才能找到“双雷”的树。“树雷”与人的指纹很相似,看相先生就用来看人的指纹来测穷富。雷公设单、双雷的目的,是告诉人类,只有爱惜粮食、孝顺父母者,才有概率得到财富,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容易得到的。龚载原不名载,这次是“满载而归”,才改名龚载。寿宁的“一雷穷,二雷富,三雷无布裤……”的民谣就源于此。

此后,这座被雷劈过的银山,被命名为“大宝坑”。最先由当地宋朝的先民在小规模地开采;接着处州、括州等地来了一帮又一帮的强盗,相续占山为王,强行开采;到了明朝中期,官府派兵镇压山寨王郑怀茂后,就由官方接管开采。官方接管后,改称为官台山。

龚载经雷公“献药”后发家致富,母亲的病经远程请来了良医,很快就治愈。看到家的变化,龚载大彻大悟,银就是钱,银子就是好药。作为南阳龚氏始祖,有了第一桶“银”,为后来人丁兴旺、商埠发达的“寿宁好南阳”发挥了传神的作用。无论是南阳、鳌阳,还是西浦、泮阳等富裕的地方,有多少“财主厝”,壮观气派,都是官台山之银给寿宁带来的财富!

为了纪念雷公的大恩大德,龚载吩咐子孙不能忘恩负义。龚氏后人就在先祖龚载与两个叫花子话别的转弯处,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雷公亭”,亭子至今尚在。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