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收费上万,大凉山支教逐渐成为一门生意,孩子则成为牺牲品

海绵专栏 2024-06-23 22:28:42
01

7天收费上万,大凉山支教竟然也逐渐成为一门生意。

我印象中的支教,就是一些热心的老师或者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偏远山区去支援教学,传播知识文化。

现在某些研学机构为了自身利益,打着公益旗号的伪支教,推出7天花费上万元的大凉山研学营,贵的甚至要三四万。

他们的宣传视频里常有大凉山孩子光着脚做家务的镜头,极力渲染孩子们"家徒四壁、生活艰辛"的景象,虚假宣传大凉山贫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报名参加的人七天就能得到一张到过梁山支教的证书,在校大学生拿去评优评先进畅通无阻,可以用于参与者的评优及申请国外大学的履历证明。

甚至住的还是星级酒店

有支教女生曝光自己也没有想到,网上报名支教竟然变成了交钱旅游,举办几次活动就结束了。

甚至有的“支教老师”就是小学生,妈妈专门带着孩子过去镀金。

有当地的网友就揭露研学机构的形式主义。

拉着十几二十个“支教人员”到学校待一两节课就走了。

在这些研学项目的渲染下,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而在这种情况下山里的孩子无疑是最受影响的。

02

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大凉山孩子则成为各类“公益课堂”的牺牲品。

经查询所谓的支教活动为期7天,抛去来回路上的时间,真正算的上教学活动的不过三五天。

对于山里的孩子才七天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不就是游山玩水而已。

到最后成了一个“公益秀场“,让大凉山这个地方沦为了一些人圈钱的工具,三五天孩子们还没有熟悉所谓的新老师,就要换人了

那些被动参与的孩子,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应付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

有些干脆给孩子们发个礼物合个影,就算完事了。

空有支教的名头,却没有为山区孩子带来知识的洗礼。

这种所谓的支教,对支教的水平没有明确的要求,且时间短流动性大,不仅使受助的孩子难以系统性真正学到知识,而且这种弄虚作假的支教行动也给当地社会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

活动过于商业化,让孩子们配合上课拍摄,几天后自己匆匆离开,这样对孩子们更多的是打扰。

其中的孩子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是又有谁在乎呢?

莫让公益支教沦为盈利工具。

0 阅读:148

海绵专栏

简介:发布精彩内容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