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首诗为何被认为冥想法?还称之为“山之禅”

卫昌国学说说 2024-06-13 13:32:30

李白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其狂放自我、追求自由、不惧权贵的形象征服了国人一千多年。

然而,一个国际上公认的正念冥想大师卡巴金却认为,李白是冥想大师,甚至认为李白的诗歌表达其冥想思想。

要知道,说李白是诗人可以,说李白是剑客可以,说李白是道家修行者可以,可说他是冥想大师,理由何在?

卡巴金举例的诗歌是这首: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关于冥想练习的美好寓意之“胜解”

很多朋友,会以为冥想是朦胧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并非如此。

冥想也好,禅修也好,修习时恰恰是清醒地觉知。

唯识学中说修行的五次第:资粮、胜解行、悟道、修道、究竟道。

如果说,冥想或禅观属于悟道的练习,那么资粮相当于心理和现实准备,胜解则是对于原理的通达。

因此,简单冥想两字也需要对于冥想对象的理解。

卡巴金认为,李白诗中以“山”为冥想对象,那么首先需要对“山”的寓意和精神指引通达理解。

如:

1.山象征着世界之轴(如须弥山);

2.山是众神的居住之所(如奥林匹斯山);

3.山充满威严、神圣,令人膜拜、敬畏,让人沉静;

4.山屹立一切事物之上;

5.山粗犷,坚强和稳定;

6.山是梦幻之地,大自然千变万化,生命川流不息;

7.山是守护的精神。

就其本质而言:山,象征着永恒和宁静。

在冥想练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山的这些美好寓意,

支撑我们的意志,

坚定我们的决心,

训练我们能以最澄净简单的心体会当下此刻。

身处山中或者面对山景有助于我们建立观想形象,然而,内心中的高山形象才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面对山景时,认真观察山的形象,这有助于在心中勾勒出独特寓意的,最美丽的山。

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心中这座山的形象上或放在被它引发的感觉上:

留意它的整体形状,关注它的雄伟、沉稳和美丽。

这种美,正从它独特形状中不断散发出来;这种美又是超越其形状,是所有“山”的共性。

二、冥想的实践——静坐的“山之禅”

当你对山的形象有了通达的直观,并且确定山的形象后,就可以运用到冥想的实践。

只管静坐,只需心中有山,凝神呼吸,观察它,体会它的品质。

慢慢地,端坐的你和心中的山就融为一体了:头成山巅,肩和臂为侧翼,臀和腿变坚固的山基,深植于坐垫中。

在身体中体验向上的提升;

在脊柱中体验如山般挺拔;

将自己幻化为一座呼吸的山,岿然不动,沉静无声,进入坐化境界,超越一切语言和思想,内敛、稳定、不动。

寒暑往来,光影挪移,时间流逝,山岿然不动,然而其宁静中蕴含万变。

山矗立在那里,不为季节变换所动,不随山表万物而变,也不为世间万象所动。

三、正念冥想的延续——现实应用

“山禅”的训练是一个工具,最终可以运用到生活上。

静坐之时,如果做到心中有山,坚定的内心,我们就能在生活中各种变迁面前做到稳如磐石,不受扰动。

在冥想中将自己幻化为高山,我们就能与山的力量相通,并且吸纳它的精神,进而壮大自我。

我们可以利用山的能量支撑自己,使自己能够以觉悟、宁静之心对待每一时刻。这种力量也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思想和感觉,看清自己的执念,看清自己的情感风暴和危机,看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

然而人类远比山更耐人寻味,更错综复杂。

我们是会呼吸、会行动、会舞动的山。

我们一方面可以坚如磐石、坚定不移、岿然不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温和柔软、轻柔和缓。

如果我们学会抓住山的意象,学会不畏艰险,倾听万事万物中蕴含的和谐,我们就有丰富的潜能可以为己所用。

不但如此,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自己心中的山,还能容许看到他人的“山”,容许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卫昌国学

2024年6月

0 阅读:2

卫昌国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