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要抓大方向,万病不出阴阳!

凌翠评健康 2024-02-28 10:30:43
辨证要抓大方向,万病不出阴阳!

原创 张存悌 中医出版 2023-02-17 11:00 北京

■ 头痛案 

厉某,男,49 岁。头痛反复发作已20年。每年春秋两季多发,本次发作已半月。每次发作先觉头面发热,随之头痛,以颠顶为重,头沉势如带箍,颈部酸痛,嗜困,“迷迷糊糊”,口和,无恶寒。舌淡胖润,略有齿痕,脉滑无力。曾在多家大医院诊治,血管神经性疼痛用药,反复发作不能根治,且苦于西药副作用太大而来求治。

分析此案,长期头痛,并无表证,当属内伤引致。患者“嗜困,迷迷糊糊,口和”,结合舌脉,一派阴象,其头痛发作前先觉头面发热,乃系阴盛逼阳上浮,属阳虚之阴火,不可视为阳热。

因辨为阳虚头痛,以潜阳封髓丹加吴茱萸、葛根治之:

附子20g,砂仁15g,龟甲10g,炙甘草15g,吴茱萸 10g,黄柏10g,葛根15g,生姜10片。

3剂后各症显减,再5剂诸症悉除。随访5年,迄未复发。(张存悌治案)

张按:这是接受火神派后实践的第一个案例,至今印象深刻。该患系老病号,多次头痛发作,余用活血祛风、虫蚁通络之剂,亦能控制,唯不能“除根”。自忖未离套方套药,苦于无手段“除根”。

适值学习阴阳辨诀,遂从阴证着眼,不在头痛名目上寻枝叶,只在阳虚上求根本,开手即收佳效,益发坚定了学习 火神派的信念。

“万病不出阴阳。”

过去学医,总是费尽力气寻求治病效方,收集了许许多多的名医验方、偏方,结果“方愈多而旨愈乱”,实际应用起来扑朔迷离,疗效差强人意,而且那么些方剂委实也记不过来,难免顾此失彼。

现在“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阳证用清,阴证用温,主要用方不过几十个,所谓以三阴方治三阴证,虽失不远。由于方向对头,疗效虽然不敢说郑钦安那样“百发百中”,但确实较前有大幅度提高。

《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阴阳篇》)

郑钦安遵守经旨:“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

“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 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 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郑序》)

“万病不出阴阳”“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突出阴阳作为总纲的地位,这是郑氏临床辨证最基本的学术思想,这一观点他称之为“阴阳至理”。

由此,临床上“认证只分阴阳……病有千端,漫云易为窥测,苟能识得阴阳二字,而万变万化之机,亦可由此而推也……总之, 病情变化,非一二端能尽,其实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二法。若欲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医法 圆通·卷一》)。

套用一句《内经》的话说,就是“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通俗地说,就是辨证要抓大方向,阴阳二分法执简驭繁。

敬云樵注云:“认证只分阴阳,活人直在反掌,高而不高,使人有门可入。”(《医法圆通·卷二》)

吴佩衡说:“识别阴阳为治病之定法,守约之功或在乎是。”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各科病证均以分型辨证为主,其毛病在于分散。

“然分类以治之,未始不当,但方愈多而旨愈乱,若不再行推醒,拈出旨归,将来后学无从下手。”(《医法圆 通·卷二》)

分型辨证也置“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经旨及景岳、 陈修园等名贤之论于不顾。

例如头痛一症,《内科学》分为外感、肝阳、血虚、气虚、痰浊、肾虚、瘀血等多个证型,“名目愈多, 旨归即晦”,令人难以掌握,“今为之总其大纲,括以阴阳二字为主,余不足录”(《医法圆通·卷二》)。

给大家推荐《经典火神派临床心悟》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火神派专家张存悌教授及其团队在多年探讨基础上所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特点:专注火神派学术特色,着重介绍火神派四大纲领及处方三大特色;突出临床应用,列举大量案例以广开眼界,丰富火神派的方药套路;提出新认识、新观点,构建其现代学术框架;博观约取,广泛吸收扶阳各家的丰富经验;语言更通俗,论述更明白,是作者诸多火神派专著中的精华版。

END

0 阅读:43

凌翠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