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授衔期间,上将名单中没陕北代表,毛主席:把此人调回来授上将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6-22 16:47:01

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这样的开国元勋,为什么没有军衔?

评衔之初,已经确定了要授予毛主席大元帅军衔,不过毛主席坚辞不受。

而另外几位,认为自己已经不在军中任职,所以也与毛主席一样主动退出。

不过,有这样一人,1955年授衔时,他也脱下了戎装,担任四川省副省长兼重庆第一书记、西南局书记。

论名气、资历、声望,此人都在周、邓、刘之下,最后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他就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阎红彦。

授衔之前,毛主席亲自下令,给阎红彦评上将衔。

那么,阎红彦有什么出众的贡献,以至于毛主席都能为他“破例”?

中央与共产国际失联,谁来搭桥牵线?

红军长征,为什么会选择陕北为落脚点?

长征开始,中央曾设想过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川西根据地、川陕甘根据地。

但由于蒋介石的追兵死咬住不放,而这些地方又有大量国民党势力和军阀囤聚,群众基础也相对薄弱。

左思右想,唯有陕北才是最佳去处。

国民党对陕北的控制相对薄弱,同时,开辟陕北根据地,还能直接进行对日作战。

更重要的是,已经有人在那里举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翘首以盼大部队的到来。

是谁最早开发了陕北这片红色沃土?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等。

1909年,阎红彦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瓦窑堡的一户贫农家庭。

15岁时,阎红彦抱着“当兵吃粮”的朴素想法,成为陕北军阀井岳秀手下的一名勤务兵。

在这里,阎红彦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连队的李象九,就是陕北最早接触红色革命的先驱之一。

在李象九的熏陶下,阎红彦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带领劳苦大众翻身作主。

八七会议后的1927年10月,阎红彦参加了谢子长、唐澍、李象九领导的“清涧暴动”,打响了我党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阎红彦一鸣惊人,竟然擒获了敌清涧县长张友之。

奈何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在国民党军警的镇压下,清涧暴动以失败告终。

此后,阎红彦转战山西绛州,创立了晋西游击队,又在中央特委的命令下,西渡黄河,进入陕北。

1931年10月,阎红彦的晋西游击队与刘志丹的南梁游击队在甘肃合水县灵锦庙顺利会师。

两支游击队,兵合一处,整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

谢子长任总指挥,阎红彦是第一大队大队长;刘志丹为第二大队大队长。

次年,谢、阎、刘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成立,他们积极维护部队的团结统一,创建陕甘工农红军、开辟了陕甘苏区,绝对是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正因为他们开辟了陕甘革命根据地,转战多地的中央红军,才有了绝佳的去处。

当然,阎红彦的贡献不止于此。

1934年7月,上海中央局向阎红彦下达命令:远赴苏联首都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会议。

阎红彦从上海出发,渡渤海湾,越辽宁、吉林、黑龙江,闯过几十道封锁线,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三个月后抵达莫斯科,先后进入国际马列学院和苏联红军大学学习。

正当阎红彦埋头苦学之际,噩耗传来——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失去了无线电通讯联系。

共产国际和为了尽快恢复与我党的电讯联系,特派阎红彦带着密电码回国。密电码由英文字母编排,阎红彦不懂英语。

为了工作的需要,他废寝忘食,用极大的力气,背熟组编的电码。

由于提前回国,阎红彦未能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年4月下旬,阎红彦从苏联起程,进入我国新疆后,又乔装打扮成富商,穿着灯芯绒,骑着骆驼,经伊犁、乌鲁木齐辗转来到兰州、宁夏、绥远,最后回了陕北。

在瓦窑堡,阎红彦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阎红彦:红军不是我的部队,是党的部队!

“阎红彦是一位好同志,东渡黄河的时候,渡船的解决,主要是靠他。阎红彦同志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他解决的很好,解决的很快。”

即使时隔多年,毛主席依旧对阎红彦的贡献,记忆犹新。

1936 年,是阎红彦军事生涯中引以自豪的一年;这一年,他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东征北战。

当年2月,毛主席点将阎红彦为红军沿河游击队司令员。

为了及早的东征山西,阎红彦积极发动清涧等地党和群众,日夜赶造渡船,还制作了一些羊皮筏子。

根据军委后方工作计划,前后方大力收集各种造船材料,征调造船和划船工人 300 名,加速建造渡河器材。

至 2 月上旬,制成羊皮筏子100只、大木船4只,陆续运往沿河集结地域;选调了 100 名船工组成工兵连,准备随军行动。

为配合主力东征,阎红彦指挥仅仅600之众的红30军强渡黄河,一路迭挫强敌,毙俘晋军近1000人。

随着俘虏越来越多,毛主席愈发重视优待战俘问题。

毛主席亲自给阎红彦发电:“必须向全体红色战士指战员说明优待俘虏,特别优待官长的用意何在,一经解除武装,一律不得剥衣,不得搜身,不得打骂,不得捆绑,不得讥笑,而以热烈欢迎诚恳招待的态度向着他们,用此策略以瓦解白军。”

阎红彦对此印象极为深刻,他说:“毛主席的一纸电报,影响我军甚大。后来学习主席著作时,有一句我感触最深:‘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不久后,沿河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军,宋时轮为军长,阎红彦为政委。

从山西回师陕北,西渡黄河时,红三十军遭遇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刘志丹壮烈牺牲。

1936年5月13日,红三十军完成阻击任务后,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部队转移到晋西南吉县平头关渡口,找到了 9 只木船,准备渡河。

然而,天刚亮敌人就出动飞机轰炸,接着步兵也逼近我军阵地。

千钧一发之际,宋时轮说:“阎政委!你带着司令部、政治部先撤,我掩护!”

阎红彦坚持道:“你才来,对这个部队还不太熟悉,还是我留下掩护。”

宋时轮说:“你不放心吗?相信我,不会把你的部队丢掉的!”

“这不是我的部队,这是党的部队。”阎红彦坚持要留守阵地。

宋时轮只得以命令的口吻说:“你赶快走!”

“好!好!我先走!”

宋时轮带着263团,与敌军继续鏖战。

当他们甩开了国民党追兵,西渡黄河后,却发现阎红彦正在岸边等候。

“阎政委,你怎么还呆在这里?”宋时轮的眼眶,已经红了一半。

“我在等你们!”情真意切的战友情,不言自明。

阎红彦的话,让宋时轮的心中,暖流涌动。

副省长如何当上将?

1945年9月,阎红彦调任晋冀鲁豫军区,成为刘邓大军的一员。

他率部先后参加了汤山、定陶、民权、汤阴等多长战役,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刘邓大军就接到了挺进大别山的命令。

经过千余里路的长途跋涉,刘邓大军终于开进大别山区。

不过,远征前,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部队都是轻装简行,不但丢下了重武器,甚至棉衣、棉被都没来得及筹措。

大别山的秋天,冷若冰窟。刘邓大军十几万人,就穿着单衣与严寒抗争。棉衣,成了摆在刘邓首长面前的头等大事。

其实,中央曾计划,抽调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棉衣运来,不过,山高水远,困难重重。等棉衣运来,或许都已是春天了。

刘、邓谢绝了首长的好意,表示自己设法克服困难。

三纵领导开会研究,陈锡联问阎红彦:“你能不能和资本家打个交道,不管白布、花布,只要能穿,有个夹衣也好。”

阎红彦一口答应下来,他马不停蹄的找到六安地方党组织负责人。

在他们的协助下,用银元和物资,从当地商人那里收购了大量布匹和棉花。

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把竹鞭、树条作成弹棉花的弹弓,再用稻草灰染成灰布,全军上下,自己动手,很快,指战员都穿上了新棉衣。

陈锡联感慨地说:“穿衣是当时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仗打不好,站不住脚,没有棉衣,过不 了冬。阎政委为部队作了件大好事。”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作为刘邓大军的一员,阎红彦自然也要参战。

战役结束后,阎红彦憔悴了不少。

邓公风趣地说:“老阎头发白了一片,像伍子胥一样啦!没关系,以后还会变黑的!”

此后,阎红彦随大部队进军川黔。

1951年,阎红彦离开军队,成为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5年,阎红彦又被选为四川省副省长。

授衔仪式前,毛主席看着名单,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上将,出身陕北红军。

“这次上将名单中一定要有陕北红军的代表!”

选谁当上将呢?毛主席自有答案:“我看阎红彦就是陕北红军的代表!”

因此,已经调任地方的阎红彦,也有了上将军衔。

参考文献:

小卫.上将阎红彦的无畏人生[J].党史天地,2008,(10):14-17+22.

何立波.刚烈虎将阎红彦的传奇人生(上)[J].党史纵览,2004,(10):34-39.

夏明星.开国上将阎红彦军旅生涯[J].世纪桥,2010,(22):25-30.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0.22.007.



2 阅读:440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