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离开延安去苏联前,徐海东请她吃饭:大姐,我只承认你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6-20 13:22:55

“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例外:一是我听不得穷苦百姓的哭声,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

1937年,毛主席对即将离开延安的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我舍不得换掉。”

“三是,”毛主席顿了顿:“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可是,毛主席的真情流露并未挡住贺子珍离开的脚步。

贺子珍临走前,正在延安疗养的徐海东特地请她吃了顿饭。

徐海东郑重地说:“大姐,我只认你。”

贺子珍与毛主席相识于井冈山,风雨同舟数十年,还生了6个孩子。

苦尽甘来,已经怀有身孕的贺子珍为何要离开?而徐海东的那番话,又有何深意?

“不要离开!”毛主席三劝贺子珍

1935年,贵州六盘水,贺子珍所在的卫生队,遭遇了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

贺子珍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受伤的战友,竟然受了17处弹伤。

“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贺子珍昏死过去。

毛主席飞奔而来,捧着贺子珍的头不停地抽泣。

贺子珍不想拖累大家,执意要留下来。

毛主席知道,倘若如此,贺子珍必死无疑,于是,毛主席让出了他自己的担架,抬着贺子珍一路前行。

本以为到了延安,好日子就来了,不过贺子珍因为那17处伤口疼痛欲裂,此时,小女儿娇娇(李敏)刚出生不久,贺子珍又怀上了身孕。

向来温柔的贺子珍脾气变得很差,毛主席日理万机,每天忙得焦头烂额。

贺子珍愈发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毛主席的脚步。

于是两人经常发生争执,用毛主席的话说:“你(贺子珍)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响叮当。”

贺子珍决定,南下西安,再去上海治病,这样一来,她跟毛主席都能冷静冷静。

毛主席的态度宽容又克制,他理性的劝贺子珍,时局复杂,暂时不要离开,考虑一段时间再说。

而贺子珍去意已决,她把娇娇托付给奶妈,收拾好了行李。

听说贺子珍要走,许多将领及其家属都来送行,而徐海东还专门请贺子珍吃了顿饭。

徐海东向贺子珍“大姐”承诺,以后不论怎样,他只认贺子珍。

贺子珍感动得落了泪,可还是孤身去了西安。

刚准备往上海赶,就听说爆发了淞沪会战。

上海去不成了,贺子珍就住在八路军办事处。

毛主席派人捎来口信,请贺子珍再回陕北,并说:“以后,延安的医疗条件也会好起来的,你的病可以在这里治好!”

细心的毛主席,又让人给贺子珍送来一个小木盒,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贺子珍平常经常使用的,有没带走的小物件,比如小水果刀、梳子等。

贺子珍人在西安,心却飞回了延安。

想到已经入冬,毛主席还盖着那床“千疮百孔”的薄被子,贺子珍用她的津贴,上街买了棉花、布料,一针一线的缝制好,托人捎回延安。

贺子珍的心是暖的,性格却是倔强的。

听说共产国际的人来接伤员,去苏联治病,贺子珍当即报名。

于是,贺子珍历经辗转,从西安来到了乌鲁木齐,等待乘坐飞往莫斯科的专机。

毛主席又一次托人捎了口信来,请她不要去苏联,返回延安来。

然而,贺子珍依旧没有同意。

接着共产国际表示情况有变,请中国的同志先回延安,但贺子珍依旧没有走。

在贺子珍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去了莫斯科,这一走,她与毛主席就彻底断了联系。

在苏联

1938年,莫斯科国际儿童院,一位神秘的中国女人突然造访,点名要见毛主席的两个儿子。

岸英、岸青用惊讶的目光,打量着眼前挺着大肚子的“阿姨”,他们心想:异国他乡,怎么会有人专程探望呢?

儿童院的老师介绍:“这是你们的贺妈妈:贺子珍,刚从中国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来学习的!”

原来,贺子珍到了苏联后,未能如愿治好那17处创伤,因为弹片已经跟肉长在了一起,痛苦可想而知。

贺子珍一直想提高自己的水平,于是去了东方大学学习。

听说岸英和岸青也在莫斯科,便特地来照顾他们。

此后,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贺子珍就把兄弟俩接回自己的住处。

贺子珍省吃俭用,把节约出来的经费都花在了这对兄弟身上。从小没有母亲的岸英、岸青对贺子珍也十分亲近,以“贺妈妈”相称。

4个多月后,贺子珍分娩,生下了个男孩。

“唉呀, 这小弟弟多像我爸爸呀!”岸英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毛主席的伟岸形象。

“因为他和你们是同一个爸爸呀!”贺子珍补充着。

岸英、岸青随声应答:“同一个爸爸。”

但天有不测风云,贺子珍的小宝宝,突患肺炎,不治身亡。

丧子之痛和思乡之情,让贺子珍备受打击。

懂事的岸英、岸青便劝她:“贺妈妈,您别难过了,你要保重身体。小弟弟不在了,还有我们呢,我们也是你的儿子呀!”

贺子珍把他们搂在怀里,哭着喊道:“儿呀,儿呀!”

毛主席听说了贺子珍的境遇后,把女儿娇娇从延安送到了莫斯科贺子珍的身边。

于是,贺子珍、岸英、岸青、娇娇四个人,组成了“临时家庭”。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贺子珍每天承担织一件毛衣,三双袜子的任务。

为了弥补岸英、岸青不足的口粮,她还要挤出时间开荒,种胡萝卜、土豆、蔬菜。

她还从自己的口粮和娇娇的口粮中节省一部分,留到周末,待岸英、岸青从学校归来时食用。

1946年,毛岸英回国支援前线,毛岸青也考入了莫斯科东方文化大学。

于是,贺子珍的身边只剩下了娇娇。

屋漏偏逢连夜雨,娇娇忽然患上重病,好不容易治好,却又被儿童院强行带走,此后,母子俩天各一方。

当然,毛主席从未忘记过她。

1947年,王稼祥等人去莫斯科时,毛主席特地吩咐他们,打听贺子珍的下落。

经过王稼祥他们的百般努力,终于见到了贺子珍。

“你今后有什么打算?”王稼祥问道。

贺子珍坚定地说:“我要回到祖国去!”

当年秋天,贺子珍带着毛岸青和娇娇,回到了阔别10年的中国。

负气出走,贺子珍后悔了吗?

1948年,李敏在沈阳用俄文给毛主席写信道:“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亲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娇娇。”

不久,李敏收到了一封电报:“娇娇:看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大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欢迎你来,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

李敏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的喊道:“乌拉!我有爸爸了,我要见到爸爸了!”

很快,毛主席就派警卫员去沈阳找贺子珍谈话:“主席想念娇娇和岸青,想把他们接到身边,让他们在那里读书,征求你的意见。”

贺子珍爽快答应道:“既然主席想念孩子,希望他们到他身边去,我完全同意,没有意见。”

于是,李敏去了北京,而贺子珍搬到了上海。

李敏变成了父母之间的“鹊桥”,来回捎信、捎物件。而贺子珍有个愿望——见毛主席一面。

1959年7月,在贺子珍回国12年后,老朋友曾志、水静找上门来,表示要带她去山上度假。

当月9日,贺子珍跟着两人上了山。她被带进了一处别墅,工作人员引着她进了一间小屋。

贺子珍抬头一看,眼前之人竟然是毛主席。

此时,距离她上次与毛主席见面已过去了整整22年。这个场景,贺子珍连做梦都不敢相信。她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哭,有委屈,有悔恨。

毛主席温和的安慰:“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等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在贺子珍冷静些之后,毛主席问道:“你这几年怎么样,身体好不好?”

贺子珍边哭边说:“我好多了,我看你身体不如从前了。”

两人聊了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又谈到了李敏即将举行婚礼。

临别时,毛主席终于问出了埋藏已久的疑惑:“你当初,为什么要走呢?”

贺子珍再次抽泣起来:“都是我不好,我太不懂事了!”

贺子珍说的是实话,每当谈起那段历史,她总是自责道:“我不怨毛主席,一切都怨我。我当时太年轻,不懂事。我一心只想出去把身体养好,再学习几年,就回来。我还想为党做点儿工作,没想到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这次见面,是贺子珍离开延安后与毛主席首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贺子珍再次听说毛主席的消息时,已是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

1979年9月8日,毛主席逝世三周年纪念日,纪念堂里来了一位70多岁神秘的瞻仰者。

这次北京之行,老人家足足等待了30年。

已经中风的老人家,望着毛主席的遗体,泪水不停翻滚。

缓慢地环绕遗体一周过去了,这十分钟显得那样漫长。

而她,就是贺子珍。

贺子珍始终没有忘记毛主席,也始终没有原谅自己当初的负气出走。

参考文献:

孙磊.贺子珍一次秘密的瞻仰[J].共产党员,2009(20):21.

吴升辉.毛泽东庐山密会贺子珍[J].党史文苑,1999(06):8-10.

黄卫东.贺子珍在沈阳的日子[J].党史纵横,2008(12):21-22.

金南.一个处在异国他乡充满悲欢离合的家——记贺子珍、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在苏联[J].湘潮,2001(06):34-36.

王行娟.倔强的贺子珍[J].学问,2000(09):51-53.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最后一面[J].中国地名,2005(04):22-23.

4 阅读:33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