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痛到愤怒:中北大学请假风波背后的心理解读

心理咨询师陈实 2024-05-30 11:56:45

情绪风暴的源起:学生面对至亲离世的悲痛,向学校申请假期,本是希望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安葬亲人和处理家庭事务。这一请求的出发点,是基于个人在面对重大丧失事件时,所需的情感支持和时间空间。可是当这一合理请求遭到老师的冷酷拒绝时,这一决定引发了广大学生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也在校园内外引发了一场情绪风暴。后续学校一句轻飘飘的官方回应“相关李老师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只因学业紧张,马上考试”,更是彰显了高高在上的官僚行政作风,观感甚差。

家人离世是一种极其重大的丧失事件,通常会引发个体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包括悲伤、痛苦、愤怒、否认和接受等。这些情绪反应是人们应对丧失的重要部分,允许个体逐渐适应失去亲人的现实。因此当学校只批准3天的假期时,甚至不考虑来回路途所花费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学生充分哀悼和处理丧失的时间,这无疑会加重其个体心理负担。

我们在丧失亲人后,个体是急需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担起提供情感支持的责任。然而我们的学校在处理学生请假请求时表现出的冷酷态度,实际上是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忽视和拒绝,导致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失望和无助。

当学校当事老师在拒绝学生请假请求时表现出的官僚主义态度,完全欠缺人文关怀和考量,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们的情绪反应。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自身权利和控制感的丧失,而这种无力感常常会转化为愤怒和反抗情绪。

而我们校方在事件发酵后的回应,即“相关李老师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只因学业紧张,马上考试”,不仅未能平息学生的愤怒,反而进一步激化了与学生,社会大众期待的矛盾。这一回应被学生和大众视为对其情感需求的再次忽视,并且将学业压力凌驾于人道关怀之上。

校方简单的将学业压力作为当事老师拒绝学生请假请求的理由,实际上是在忽视人道关怀的重要性。虽然学业紧张和考试临近确实是学校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在面对学生至亲离世的重大事件时,人道关怀应当优先。

我们从校方的回应可以感受到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同理心,未能理解学生在经历重大丧失后的痛苦和需求。同理心是情感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个体感受到理解和安慰。然而,校方的回应显得机械和冷漠,如果一个学校从上至下都是这个风格,也无怪乎一开始当事老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在这里我真诚的呼吁: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同理心教育,提升他们在处理学生情感需求时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通过培训和教育,使学校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务。

其次学校应当建立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请假制度,尤其是在面对学生重大丧失事件时,应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家庭事务和情感需求。灵活的请假制度能够缓解学生的情绪压力,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信任和满意度。

同时学校应当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促进学生与校方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不要高高在上,应当主动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其真实需求和情感状态,避免因沟通不畅引发的误解和矛盾。

最后鼓励学校应当加强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尤其是在学生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提供及时和专业的心理支持。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和热线电话,帮助学生应对情感上的挑战,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请我们的高校老师和行政人员不要再高高在上,不问世事,躲在云端!你们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决定,可能会影响一个年轻人的三观,多换位思考,多些同理心吧!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也欢迎您的随时联系,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您对这次请假风波,怎么看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希望能看到您的看法。

1 阅读:128

心理咨询师陈实

简介:资深督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知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