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视野,解读央视龙年春晚logo“龘”,意蕴竟然如此丰富

正梧说历史 2023-12-09 14:01:00

癸卯兔年临近尾声,甲辰龙年即将到来。2024龙年春晚正在彩排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并且发布了这台春晚的主标识——“龘”字logo。

这个“龘”字logo,让古老的九叠篆书法艺术跃入了21世纪新时代国人的眼界中。

九叠篆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用于官印之篆刻。宋仁宗时,还创造性的将其运用于钱币面文。九叠篆皇宋通宝,因其钱文独特,传世量极少,如今已然成为古钱收藏界追捧的大珍品。

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九叠篆皇宋通宝

九叠篆的缠绕盘叠,与龙的蜿蜒盘旋,极富神似之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最早创造九叠篆字体的那位古人,是神龙腾空的状貌激发了他的艺术的灵感。

因此,要表现“龙行龘龘”的壮美景象,非九叠篆莫属!

由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的设计者顾永江,操刀设计的2024龙年春晚logo “龘”字视觉符号,通过富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再加工,赋予了传统九叠篆以现代芯片的意象。这无疑是现代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的结合。

龘,作为2024龙年央视春晚的汉字logo,其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诠释。

龙,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炎黄子孙因此被称“作龙的传人”。在华夏古代文化中,龙是变幻莫测、刚健有力、昂扬奋进的象征。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如是描绘龙——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龙,更是中华民族智慧源头、 “群经之首”的《易经》 “天字第一卦”——“乾卦”中的主要意象。

在“乾卦”的六爻中,龙出现了五次: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

儒家圣人孔子解释乾卦的卦象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龙在《易经》中是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象征。

乾卦前三龙的爻辞都非常吉祥,唯有第四龙的爻辞为“亢龙有悔”,这大概是“龘”字由三“龍”,而不是由四“龍”构成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三”也是一个神秘而奇妙的数字,被赋予“生生不息”的非凡意蕴。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龙则孤立无援,二龙则相争互斗,群龙则无首;唯有三龙相聚,象征生生不息。不得不佩服古人创造“龘”字时智慧的微妙精深!

三龙组合的形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在艺术作品里。

1977年,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国1号墓地,发掘出土一件三龙环形玉佩。

这件战国三龙环形玉佩,中心为圆环,圆环上饰刻绳纹,圆环外廓等距镂雕三条姿态相同的夔龙。三条夔龙曲项回首,弓身张口,龙身饰刻鳞羽纹、卷云纹,龙尾为扭丝纹。

这件战国三龙环形玉佩,构思巧妙,纹饰布局对称却不呆板,三条玉龙的神态鲜活,富有动感,雕刻精细,符合战国诸侯王的等级,应为中山王的随身之物。

战国中山王的三龙环形玉佩

如果从时间的维度展开大胆联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正好经历了三个龙年:2000年庚辰龙年、2012壬辰龙年、2024甲辰龙年。

在中国的老黄历中,龙年每12载循环一次,被称作“一纪”。对应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奇妙的发现:

2000年至2012年这“一纪”,中国可谓“潜龙勿用”,韬光养晦;2012年至2024年这“一纪”,中国可谓“见龙在田”,日渐崛起;由此类推,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到2036年这“一纪”,中华民族,定会“飞龙在天”,伟大复兴。

再看由2024龙年春晚由三龍组成的“龘”字logo,若右下方的小龍象征着“潜龙勿用”,左下方的小龍象征着“见龙在田”,那么,正上方的大龍则象征着“飞龙在天”。因此,这个“龘”字logo,上符天时、下合人愿,非常吉祥,前景光明灿烂。

飞龙在天,中华复兴,未来可期!

如果从空间的维度展开大胆联想,三个龍组成的“龘”字logo,可以诠释为象征着两岸三地——大陆、港澳、台湾:正上方的大龍象征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土,下方的两条小龍则分别象征港澳和台湾;上方大龍与下方两个小龍之间的分界线,是不是更像“一湾浅浅的海峡”?上北下南,奇妙的是,这个“龘”字logo图案,与大中华的版图相吻合。

喜迎甲辰龙年,两岸三地同欢庆!

飞龙在天,中华复兴,怎么能离开港澳和台湾? “欣欣家国”,自然包括港澳和台湾的欣欣向荣和繁荣富强。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飞龙在天”、伟大复兴之日,必将是宝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之时!

当然,央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标识和主题词,并非完美无缺。特别是主题词“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如果将词序稍作调整为“龙行龘龘,家国欣欣”就更完美了!这样一来, “龙行”对“家国”、“龘龘”对“欣欣”,对仗工整,而且更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协调。

类似于“龙行龘龘,家国欣欣”的句式,在《诗经》中其实是很常见的,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不过,我的这点小小建议,央视春晚导演能听到吗?能听进去吗?也许终将是“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0 阅读:0

正梧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