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向雁普陀山 2024-04-08 07:28:32

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我心中的巴金”主题征文活动

小时候,祖父常常说起一个名人,那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巴金老人。祖父是华西医科大学第一批学生,与巴金五弟李济生是同龄人,也是要好的挚友,李济生是著名的翻译家,也经常到家里来走动串门。后来祖父多次给我说起,喜爱巴金的读者粉丝有很多,写给老人的信件也数量太多,忙不过来之时,也会让老人弟弟李济生帮助写一部分回信。说起巴金几兄弟全是认真读书,勤奋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希望要向他们学习。从此时起,巴金深深的印在了儿时的脑海里,想去看看巴金的书,有种热情想知道那是怎样的生活与故事。

每当说起当代文学巨人巴金,脑海里会浮现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具有坚持讲真话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让文学后辈非常的尊敬。从老人的人生经历来说,文学界同仁给予的中肯评价,毫不为过,他就是平常人,做的就是平常事,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作为小小的后辈,幸运的生活在巴金老人故居旁,压马路散步时,会路过那段不长,平凡且简朴,却是十分著名卫民巷,总会抬头瞄一眼,看看墙上张贴的巴金的故事。

《春蚕》是八十年代读小学,念过的巴金老人的文章。一个平凡的故事,却有通俗易懂的哲理,一段容易记住的经历,难以忘记的片段,一篇终身受益的好文章。春天,母亲就开始了养蚕,一路日以继夜辛苦的喂养,蚕儿顺利结茧……母亲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的不易……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些银丝。这是老人写的记叙文,用朴实的文笔,描写了母亲辛苦养蚕,只为了儿女赚取学费的故事,发自内心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其实老人撰写的记叙文、散文有很多,大多来源于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小事情,通过善于观察的双眼,充分反映了爱与恨,悲哀和欢乐,希望和挣扎,让普通生活也充满美的东西。我们热爱生活,只要静下心来,未来美好一定会发生,通过观察分析,也定会找到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美是无处不在的。文学艺术创造的平凡美,真实美,很多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美是一门艺术,也是哲学的范畴,追求美必须有向往真理,勇于前行的勇气。

巴金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和散文,为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家》《春》《秋》组成的《激流三部曲》的成为了代表作品,通过描写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潮流在青年一代思想形成的冲击。可是怎么也想不到,他也是童心未泯,非常怀旧的平凡老人。许多年以后,重游出生与成长地的故居,梦回童年时光,不断徜徉街道,找回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寻找逝去的快乐时光。物是人非,境物变迁,李家大院消失,彷徨难以分辨东西,那一口双眼井跃入眼帘,让老人终于找到了儿时的记忆,找到了家乡的归属感。老人曾说,“只要双眼井在,我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如今的双眼井,只剩下静静的铁链加盖锁闭的两眼井口,一块文物保护红岩石碑,碑文简要记述了双眼井的故事。

人生就像潘多拉宝盒,一本打开后再也合不拢的书,为了你自己,为了身旁的美景,怎样书写精彩美丽的画卷,也许巴金老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好好思考。读书让我们获得知识,敲开智慧的大门,懂得人生的真谛,满怀希望去开拓未来,因为一个读书的人才是充满希望的人。读书可以让民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走进科技文明时代,拓展全新的视野,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因为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会充满希望。

巴金老人已逝,李家故居也没了踪影,仅余的双眼井,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热爱生活,珍视美好的事物,珍惜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因为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我们要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2024年2月于成都

0 阅读:0

向雁普陀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