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要一个人,熬过一段不为人知的时光

张横聊情感 2024-05-08 08:58:46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只能一个人走的路。

如同产妇上了产床,不管家人多么呵护,助产士多么给力,分娩的过程却无人可替,那份十指连心的疼,只能咬牙忍受。

于是,再柔弱的女子,自打成为母亲,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力量。

所以,你总要一个人,熬过一段不为人知的时光,在经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后,给世界一个华丽的转身。

01

少年需勤学,为一生的幸福奠基。

为学,是古往今来,人生走向幸福的起点。

明朝第一文臣宋濂出身贫寒之家,自幼多病,但他一心向学,终于成为一代大家,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与信赖。

为了鼓励同乡晚生马君则,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历数他“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等求学经历。

其中很多场景,放在当下,仍极具教育意义。

比如,文中第二段所讲的自己求学与纨绔子弟求学的鲜明对比: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宋濂的这番回顾,其实,便是天下读书人的共同心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真正“读进去”了的人,只要有书读,便顾不得条件有多简陋、环境有多糟糕,他们愿意忍饥挨饿、愿意顶风冒雪、愿意虚心求教,只为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时光越千年,当下的孩子,读书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却唯独不懂得珍惜。

他们责怪父母、老师苦逼自己读书,却不明白,读书的苦,是世上最轻的苦。但凡早一点醒悟,在该读书的年纪,拼尽全力,人生便有了千万种可能,就能通达精彩的世界。

反之,光是活着就将耗尽所有的运气,重复且看不到头的日子,是多么可怕的煎熬。

如同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赠农人》:

劝尔勤耕田,盈尔仓中粟。

劝尔伐桑株,减尔身上服。

清霜一委地,万草色不绿。

狂飙一入林,万叶不著木。

青春如不耕,何以自结束?

02

青年须苦干,用行动成就梦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人的辛勤耕作,适用于每一个行业。

青年,最要紧的事情,便是苦干、实干、巧干,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赚钱养家,一方面实现梦想。

“诗仙”李白,一生最大的梦想大概就是“入仕”。可惜,出生富商家庭的他,连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好在,那时候,还可以靠人举荐做官,名为“干谒”,于是,他便四处交朋结友,斗酒写诗。

才华横溢的他,洒脱不羁的他,思虑纯真的他,凭借玉真公主等人的举荐,终于在四十多岁时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遂任“供奉翰林”一职。

但供奉翰林不同于“翰林学士”,并无官阶一说,主要负责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在此期间,李白写下了称赞杨贵妃美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然而,两年后,唐玄宗对这个爱喝酒、口无遮拦的大才子心生反感,将李白逐出长安。

至于为何在职场摔跟头,李白或许反省过,或许反省也反省不到点子上。他写下了一首记录梦境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梦中仙境天姥山的奇绝壮丽,让人心驰神往。

然而,所有的美好都是一种铺垫,都是为了表达他对职场受挫的不满和反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虽然发牢骚,但李白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入仕”的打算,他有着极高的才华与心气,总盼望着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于是,在安史之乱中,他积极报名参军,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他丝毫不去考虑自己是否“站队”正确。永王叛乱被平定之后,李白因这一次参军且给永王写下了11首“赞美诗”而被流放,幸而后来遇到“大赦”,他才重得自由。

于是,他又写下了一首表达畅快心境的诗歌《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对于进入暮年的李白来说,他这一生,孜孜以求,虽然梦想总还未实现,但总归有一种“我奋斗、我快乐;我付出、我收获”的喜悦。

当下的职场人,绝大多数人都认定,自己在为“碎银几两”而奔波忙碌。其实,何妨让自己跳出这种思维的“窠臼”呢?

工作岗位给了我们安身立命之所,也给我们“建功立业”的平台,我们无须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一辈子兢兢业业,也能获得理解、尊重与支持,也能让自己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所以,对工作多一份热爱,多一份努力,踏踏实实干下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3

老年须虚静,用淡泊以释怀。

杨绛先生说过: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改变,不断修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不辜负毕生理想,也能接纳多变的人生,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当我们憧憬过,闯荡过、成功过、失败过,回头再看看那跌宕起伏的人生,是否还会有“意难平”呢?

千古词人苏东坡给出了他的解答。

二十岁时,苏轼和弟弟苏辙同时金榜题名,以其文采斐然令当时的文坛政坛首领欧阳修赞叹不已,极力推荐。也因此得宋仁宗厚爱,他亲测两兄弟的才学后,无不感慨地说道,他为大宋觅得了两位相国之才。

开局即巅峰的人生拉开帷幕,结局却与之大相径庭:他既不是纯粹的旧党,也不是纯粹的新党,所以,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经历了种种诽谤、打击、污蔑,差一点在“乌台诗案”中丧失性命。然而,他只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攻击他的人那么多,他却说:“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没办法,他就是喜欢交友,心无城府,很多后来甚至成为他的政敌,他也能不计前嫌化敌为友。更不要说上至皇帝、贵族、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渔樵耕者。

他一生辗转他乡,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所以,历经了起起落落的人生,那些荣光,那些颓唐;都成为淡然一笑的寻常。他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感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最后,如此淡定、从容、释然、洒脱,是何等幸福。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人,年老之后,最好的模样吧:倾尽全力去过好这一生,没有虚度年华,没有懈怠梦想,有往事可追忆,有遗憾可叹息,最后,都化为一种经历,为自己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04

结束语: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写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

意思就是说:大道的作用是那样的广大而普遍,可以说无处不在。万物依靠它才能生存,而它从不限制万物,大功告成也不去求名,不去占有,护养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者,永远没有什么欲望。

是呀,生而为人,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适应“大道”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都要能够适应成长、发展的规律,遵从规律,从而打磨自己,成就自己,才不会在浑浑噩噩中迷失方向、乱了分寸。

所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是一生都要坚守的修行。那些需要你独自熬过的艰苦岁月,也正是成就你的“黄金期”。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0 阅读:1

张横聊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