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如果你处于弱势,要有这三点认知

张横聊情感 2024-05-09 09:03:09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两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

从这些名篇佳作中,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智慧。

尤其是在读先秦部分的文章时,那些说理严密、推论严谨的谏词,把读者带回了那个战乱迭起、诸侯争霸的年代,看大国如何崛起,看小国如何自保,对当下的生活仍不乏借鉴和参考。

01

身处弱势,“自保”是头等大事,永远不要心存幻想依附于他人。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统治力急剧衰弱,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从前,统一受制于“周天子”的治理格局逐渐被打破,国力强盛的诸侯国止不住地兼并小国,开始称霸,并力图完成新的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这段历史,大家耳熟能详。

然而,历史的长河里,也曾经闪烁过小国弱国拼死挣扎的身影,他们要么善于左右制衡,得以苟延残喘了一些时日,要么因为心存侥幸,而被灭于无形中,令人叹息不已。

《宫之奇谏假道》便讲述了虞国假道以晋国伐虢国,最后反被晋国灭亡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警示。

虞国和虢国是当时的小国弱国,两个诸侯国紧挨在一起,本应相互依靠、相互救援才能在强国环伺的形势下存在下去。

然而,鲁僖公二年(前658),当时的大国晋国以宝玉、骏马为赂,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贪而愚的虞公不仅答应借道,而且还要同去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但听不进去。这次战役晋国拿下了虢国的下阳。

事过三年,即僖公五年(前655),晋献公又向虞公借道,再次去攻打虢国,昏愦的虞公又满口答应了。

这件事关系到虞国的存亡,善于料事的宫之奇不得不向虞公再次进谏。他指出: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晋国借路一次已经过分,怎么可以再借一次呢?

并且用俗谚“面颊与牙床互相依存,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受寒”来比喻虞国和虢国,但虞公却以“晋国与我同宗,怎会害我”“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而拒绝了宫之奇的谏言。

果然,晋国假道伐灭虢国后,返回的途中,顺手就把虞国灭掉了。好在,这位有胆有识、直言敢谏的臣子,在虞国被灭之前,毅然出走,应该说也是一种智慧和果敢的表现。

虞公贪图小便宜,而葬送了整个国家,这等耻辱,令人警醒。

所以,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干工作,当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更不要妄图依附于他人,千好万好都敌不过自己好,唯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真正立足。

02

身处弱势,没有“仁义”可讲,成王败寇拼的是硬实力。

同样,实力并不强大的宋国,在面对强敌进攻时,既不懂得让自己尽可能置身事外、免于卷入战争,也不懂得抓住有利战机,赢得胜利。反倒以所谓讲“仁义”而吃败仗,导致了被兼并的结局。

《子鱼论战》便记叙了宋襄公按照老教条在作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而导致战败的愚蠢行径,

当时宋国弱小,楚国强大,双方力量悬殊。宋国大司马子鱼清楚当时的形势,力劝宋襄公休战,但襄公热衷于称霸,不听子鱼劝阻。

临战时,由于对当时的形势认识不够,宋襄公不但丧失了多次良机,而且还摆出一副迂阔的假仁假义的样子,想以此来获取人心,最终也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子鱼在分析中阐述了战争的本质:

让士兵们认识战败的耻辱,教给他们作战的方法,本来就是为了杀伤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呢?如果不忍心再杀伤,就不如原来就不杀伤;如果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就不如早一点服输。

军队本来就是凭借有利时机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壮大军威和鼓舞士气的。

既然作战要利用时机,那就应该在敌人遇阻时发动进攻;既然响亮的鼓声可以鼓舞战士的斗志,那就应该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这段话放下当下来理解,便是只要有竞争,定然就会高低胜负之分,㘝身处弱势,还顾及种种“仁义”,并以此来束缚自己敢于竞争、勇于表现,无异于自己将自己置于死地。

就如同,有的学生对很多问题搞不清楚,想要去请教老师,却时常以“打扰老师了”为由而退却,最后不懂的还是不懂。

也如同,在工作中,明明被中层处处打压,还顶着“不能越级汇报”的包袱,任人摆布,以至于被排挤出局。

想要立足,拼的是硬实力。所以,只有自己深谙竞争规则,并且成为占上风的人,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03

身处弱势,善于“制衡”,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诸侯争霸,以强大自己、削弱他国为目的。小国和弱国想要避免被灭,就要学会“制衡”之术,才能得以平息一个又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

《烛之武退秦师》讲述的就是秦晋两个大国联合攻打小国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谁都惹不起,国家危在旦夕之际,郑公邀请老迈的烛之武帮助退敌。

为了这次“关键对话”能成功,郑国于深夜用绳子把烛之武吊下城关,进入秦军大营,与秦穆公开展了一番“生死”对话。

烛之武深知,此番围攻郑国,晋国的目的并非惩罚郑国对自己不忠诚,而是郑国。烛之武抓住了牛鼻子,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是如果灭了郑国对秦国有益处,那么就请大王灭掉郑国吧。

接着从四个方面来瓦解秦国对郑国的攻伐:

首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就是灭掉郑国,秦国并不能分得一寸土地,因为中间还隔着别的国家。这是秦退兵的关键要害。

其次,“邻之厚,君之薄也。”既然这场战争真正的受益者是晋国,那么对秦国就是削弱。

再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国与国之间盟约存在虚伪性,晋文公曾靠秦国支持成为国君,答应以五座城池为谢,但并未履约。此次联合伐郑,即便有越,定然也不会兑现。

其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场战争中秦国出兵,得利的却是晋国,最终削弱是秦国,真有那么划算吗?

如此鞭辟入里的说辞,让秦穆公很快就退兵了。

而眼见占不到便宜,晋国也退兵了。

一场大战、恶战就这样被烛之武“轻而易举”的化解了,不得不令人佩服至极。

其实,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学会这种“制衡”之术:竞争对手固然个个强大,但我们要善于“借力打力”,以化解对自己构成的威胁。并在这难得的喘息机会中,虚怀若谷,扬长避短,奋发图强,最终赢得胜利。

04

结束语: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远离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即便如此,这一生,也无时无刻不处在“竞争”中。

没有谁是天生的赢家,也没有谁是注定的弱者。

由弱变强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侥幸、不要愚蠢、不要莽撞,要强大自己、要驾驭规则、要善于借力,在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危机事件后,就会愈发从容,愈加加强。

这便是古人流传给我们的智慧。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0 阅读:2

张横聊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