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为什么唐僧总撵孙悟空走

蓝小妖 2024-02-01 19:23:36

都说取经路上,师徒四个齐心协力斩妖斗魔,千难万险才到灵山。

可在去往灵山途中,唐僧和悟空之间矛盾丛丛,一个觉得我是师傅,你得听我的;一个认为,西天路上没有我,你根本走不到。

两人的矛盾直到取经归来也无法调和,只是爆发一次后,平静段时间,矛盾再度累积,再爆发。

循环罔替,直到两人分开。

网络截图 侵删

一、性格不和,对经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在往大雷音寺去的路上,唐僧几度赶走悟空。

最著名的“三打白骨精”中,因为悟空几次打死妖怪,而唐僧既不识妖怪,又迂腐不化,还觉得悟空不听他的话,坚决要赶走悟空。

表面上看,是因为悟空总是“错杀好人”,杀戮心太重,其实内里,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由来已久。

唐僧的性格是善良、仁慈、坚定、豁达,缺点是固执、迂腐、高傲、软弱等;

而悟空呢?则是耿直、坦荡、不畏强暴、任劳任怨、知恩图报;

可他还有致命的缺点,如孤傲不逊、言辞激烈且不管不顾、处事果断但暴躁易怒、待人实心实意却行事粗鲁……。

两人性格的缺点正是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

唐僧是师傅,悟空说话从不顾忌身份,还以一种教训的口吻和他讲话,这让唐僧怎么受得了?

一来二去,两人的矛盾积压甚深。

比如在《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中,唐僧师徒四人离开灭法国,又遇一高山阻路。

唐僧跟孙悟空说,你看前面山势高大,咱们要当心些。孙悟空笑着说,有我在,师傅放心,保你啥事没有。

唐僧越看高山峻岭,越觉得有妖怪。让孙悟空别说大话,说看那山峰挺立,远看着像有妖气,自己害怕。

行者就笑话他,把乌巢禅师送的《多心经》都忘了。唐僧反驳说当然记得。

悟空却说唐僧只记得心经,却忘了还有四句颂子。

唐僧问他,哪四句?

悟空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可接下来悟空又一番说教“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儿些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赤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慌,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在这里,还是悟空以教训的口吻和唐僧说话。

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以教训的口吻和咱们说话,一次两次你不在乎,时间长了,哪个家长受得了?本是该我管你,你这是什么口气?

十四年的光景,任谁也无法忍受。

何况两人还不只这一方面,是三个方面都有矛盾,唐僧总想驯服孙悟空,而悟空总是不服。

二、师傅就是师傅,生活上你得听我的

在西天路上,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不论遇山还是逢水,两个人总会争吵。

在生活问题上,因为唐僧是师傅,悟空每次都败下阵来。

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写到,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初。

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

行者赔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

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届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懈惰之心!”

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

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初化斋去。”

在这,因为悟空化斋不及时,唐僧就对他一番说教,悟空虽也回嘴,但无可奈何,还是得乖乖听话。

两人争吵过后,唐僧生气,悟空憋气,长此以往,更待如何?

三、我是捉妖专家,就得听我的

西行路上,妖魔无数。在安全问题方面,悟空是专家,享有绝对的发言权。

如果两人争吵,唐僧一般是事前固执,坚持己见,事后觉悟,后悔不已。

哎呀,还是悟空说的对。

在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中,第一次红孩儿叫救命,悟空说是深山里没有人,师父听错了。

走不多远,悟空仰面回观,识得是妖怪,又把唐僧撮着脚推下马来,道:“兄弟们,仔细!仔细!那妖精又来也!”慌的众人连忙拿兵器,围住唐僧。

可红孩儿看见悟空认出自己,又往前行,到山头等他们去。

却说孙悟空再抬头看,那红云又散了。复请师父上马前行。

几次三番,唐僧恼了。

道:“你说妖精又来如何又请走路?”行者道:“这还是个过路的妖精,不敢惹我们。”

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撮着脚,捽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

行者道:“师父莫怪。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三藏大怒。

在这里,唐僧不相信悟空,只以为他是戏弄自己。

待到悟空把他从火云洞中救出后,三藏谢道:“贤徒啊,多累你等。怎生降得妖魔也?”那长老得性命全亏孙大圣,取真经只靠美猴精。

唐僧虽然开始有气,可经历一番生死磨难,就又知道了悟空的好处。

这几样矛盾,唯有两人对真经的理解这一样上,无法调和。

其他方面,他们是只要自己不对,都会低头。

大乘佛教重在修行度人,小乘佛教重在修心度己。

而悟空对《多心经》的理解,恰好是偏小乘佛教的,强调修心。

比如,在万寿山前,唐僧问悟空何时可到灵山。

悟空这样答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而唐僧对悟空悟道的思想是不认同的,他从一开始就是大乘佛教的信徒。

在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中有这样一段,却说那伯钦的父亲之灵,超荐得脱沉沦,鬼魂儿早来到东家宅内,托一梦与合宅长幼道:“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

如果唐僧不是大乘佛法的信徒,刘伯钦父亲的鬼魂怎么能够超脱沉沦?

在“水陆大会”上,菩萨点化唐僧时,就说过小乘佛法超不得亡,度不得脱。

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做到超亡度脱,因此才有唐王取大乘真经一说。

因为取经,唐僧和悟空才聚到一起。

又因为对经文的理解不同,两人总有争吵,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于,身份的认知和性格的不同。

《奇葩说》中黄执中曾说:“每个人脑中既有的看法,想法,已然存在的观念或立场,都是无数他过去生活经验当中的偏好煜选择的结果。”

就像两个人爬山,你在山顶看到的是海;而他抬头却只看到了一棵树。

经历不同,观点也无法相同。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必争辩。

就像唐僧和悟空,一个是人,一个是妖仙。生平经历天差地别,对同一个经文理解当然也不同。

古语有云: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个懂这句话,俩人也不会矛盾丛生。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 2024-02-02 13:34

    师父与师傅都不分,还在此献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