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敌后游击武装只有八路军吗?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历史小松 2024-06-20 22:26:52

在抗战时期,提到敌后抗日武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我党领导下的游击队、武工队之类。

不过,国民党军不仅在正面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在敌后战场同样也建立了游击区和游击武装,但是战绩却令人痛心。

那么,同样都是游击武装,为何国民党百万游击大军最终或败或降,而我军游击队就靠着简陋的武器装备,消灭日伪军几十万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抗战时期的敌后抗日游击武装!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行营召开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议的主题便是“往后作战采取游击战和正面作战相配合的战术”(由副总长白崇禧提出),而后被高层蒋氏全部采纳。

随即,国府军委会便下达最高命令,让所有战区建立敌后游击武装,开辟游击区,加强对日寇的游击作战,配合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

当时,担任第二战区司令的阎锡山,便将全山西省划分为7个游击区,并在中条山、太行山、吕梁山等地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武装斗争。

1937年10月,山东省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山东西北各地的保安队,以及各种零散的抗日武装集结起来,共计整编为36个游击支队,共计5万人马,成为当时华北最大的敌后抗日武装。

在南京保卫战失利后,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开始实行战略性迂回撤退。国府便将苏北地区的保安团,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以此在苏北敌后战场开展游击作战。

随后,国府高层在南岳军事会议上,一致通过“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战略部署,并将全国30%左右的正规军兵力,调集到抗日游击根据地,执行游击作战任务。

1939年1月,国府军事委员会,又在冀察(以鹿钟麟为总司令,下辖兵力10万)、苏鲁(以于学忠为总司令,下辖兵力10万,包括海军陆战队)等地设置抗日游击战区,该游击战区全权负责战区内的一切对日游击作战行动。

在国府游击作战的高峰时期,其敌后直属的抗日武装力量,已经达到60个师的庞大规模,总兵力近100万人,超过当时全球很多国家的常备军队人数。

同时,国府还专门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从全国各战区选派了一批校级军官,尤其是以黄埔学子为主,进入训练班进行游击战学习。

当时,因为我党在游击战上取得辉煌战果。在国府的邀约之下,我党便派出30余人的代表团,到岳阳参与训练班的授课事宜,叶剑英也被聘任为“训练班副教育长”,负责对游击战术的系统讲解。

在训练班开班的同时,国府军事委员会为推动国民革命军的游击战方略,相继出台了《游击战纲要》,以及《游击战整顿办法》等军事文件,推动全国军队进行游击作战。

在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陈峰此前便是在国军冀察决死一纵队任职(按照史料来说,这支部队是接受鹿钟麟的领导),并表明是在沦陷区作战,就说明这支国军部队,属于一支敌后游击武装。

不过,奈何沦陷区作战危险太大,剧中的这支部队,最终被日军偷袭全军覆没。但是,历史上不少沦陷区的游击武装,也是遭到日军毁灭性的打击!

再来说说,国民党军建立的敌后游击武装,当时给日军造成了多大的伤亡。

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山西地区的国军游击武装,使用游击战术给日军造成不小伤亡,迫使日军第20师团撤出运城等地,遏制了华北日军的南下进攻势头。

1942年2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乘飞机飞往武汉,在进入太湖县境内时,遭到高炮射击,最终机毁人亡。

其实,这支执行高空射击的中国军队,便是驻防在大别山区,进行游击战的国军第138师高炮部队。

但是,国府在后期对日军政策上,始终是摇摆不定(1938年,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大本营对华作战理念,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导致沦陷区的国军敌后武装作战十分被动。

中条山战役后,国民党军在华北精心经营的抗日敌后根据地,几乎全被日军攻陷破坏,国府高层开始对于游击作战也提出质疑。

但是,同样是进行游击作战,为何我党领导下的游击武装屡次胜利,并扩大敌后根据地,而国民党军的敌后武装,却败绩趋多,根据地还被日军悉数占领呢?

作为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叶剑英,直接指出,我党领导下的游击武装之所以强大,那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游击战争,未来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当时,很多敌后的国民党游击武装,在补给中断,又缺乏统一领导指挥的情况下,不少军队投降或者被日军消灭。

甚至,在叛将的带领下(如陆军中将孙殿英之流,公开投日后被任命为伪第六方面军总司令),数十万国民党军敌后武装,成建制地向日军投降,并被收编为伪军,转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

游击战的精髓,国民党高层从未掌握到。

比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16字方针,核心的支撑便是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战争的支持下,游击战才能获得成功。

但是,国民党军从一开始,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十分被动。我党领导下的军队,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队伍不仅是负责打仗,而且还需要维护群众关系,发展群众路线,帮助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建立人民政权。

我党领导下的游击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自然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包括钱粮、布匹、兵员等方面,便有着充足的供应。

同时,我军的敌后抗日游击队,也发扬官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官兵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这一点在等级森严、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队里很难做到。

当时,很多国民党军官,甚至都不敢相信我军的统帅朱德,和普通士兵一样,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住在简陋不堪的屋子里指挥作战,至少在国民党军官内部很难做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在沦陷区的国军抗日游击队,和日军相比较,名声和作为还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军纪松弛,肆意劫掠百姓,强征兵役,一度遭到老百姓的忌惮和痛恨。

当时,担任四省边区总司令的汤恩伯,收编各地零散武装,麾下扩充近40万兵力,拥兵自重,在辖区内无节制搜刮普通百姓,以至于老百姓将汤恩伯当做四大灾害之一(其他三大自然灾害是水、蝗、旱),可见老百姓对汤恩伯的痛恨。

如此,这样没有群众百姓支持的军队,怎么可能在沦陷区建立敌后根据地,没有群众的粮食支持,也就无法站稳脚跟,最终只能是孤军奋战,自生自灭。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沦陷区的很多国民党游击部队,要么逃命到大后方,要么直接投降成了伪军,要么被彻底消灭。

1943年,国民党军的敌后游击武装力量,几乎被日军完全消灭,而我军的敌后游击队,凭借着人民群众的支持,部队和敌后根据地不断扩大,成为日后战略大反攻的关键力量。

我想,一切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战争,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这才是教员所倡导的“游击战”的真正奥义!

3 阅读:1343

历史小松

简介: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