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父亲为女儿找女婿,女儿非嫁乞丐,女儿:就爱这一口

硫磺之握 2024-06-10 14:10:35

罗县有个女子名叫刘凤兰,出生在大户人家,家中藏书众多。在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女子大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然而,刘凤兰酷爱读书,且天资聪颖,十三岁便读完了家中所有藏书。她于是恳求父亲刘邦去苏府借些新书回来。刘邦训斥道:“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你一个女孩子,只需懂得三从四德,多练习女工即可,读那么多书有何用?你又不能去考取功名,女人太有才反而不好找婆家。别整天想着读书了,有空多练习女工才是正道。”

刘凤兰不赞同父亲的说法,反驳道:“爹,古人的话未必句句都对。有才无才与有德无德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显然是狭隘的男人所说。说这话的人肯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认为女人无需有才,顺从丈夫就是德,这大错特错。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如果女子无才,丈夫犯错却不能劝谏,又怎能算是一个贤内助呢?唐太宗还需要魏征在侧,女子多读书才能明辨是非,趋利避害,才能更好地相夫教子,成为有德的贤内助。”

刘邦听后,虽觉得有些道理,但仍不愿去借书。最终,刘凤兰天天烦着父亲,刘邦才不得不去苏府借书。苏家祖上曾官至吏部侍郎,因得罪权贵被罢官,回无县经商,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万贯家财。刘家与苏家在生意上有往来,刘邦与苏老爷算是熟人。当刘邦来到苏府借书时,苏老爷感到好奇,询问借书的原因。刘邦告知实情,并叹道:“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何用?我怎么劝她都不听,怕她以后不好找婆家。”

苏老爷倒是个明事理的人,捋须说道:“我赞成凤兰侄女的说法。读书不是坏事。我家那混小子整天舞刀弄棒,想当大侠,劝他好好读书也不听。他若有凤兰侄女一半懂事,我就不愁了。”

刘邦说道:“文轩贤侄有仁义之心,是好事。男孩子好动,娶了媳妇就会稳重些。”

苏老爷闻言,突然灵光一闪,说道:“我儿与令媛年龄相仿,不如我们结成儿女亲家,刘老弟意下如何?”

刘邦想了想,觉得苏家的生意比自己家大多了,两家联姻对刘家有利,于是欣然同意。不久,便为刘凤兰与苏文轩举办了订婚酒宴,待两人十八岁再正式成亲。

两年后,苏老爷因病去世。苏文轩只会舞刀弄棒,不懂得打理生意,被黄家打压,买卖接连亏损,最后赔光家产,只剩一座老宅。后来与人比武打赌,输了当三年乞丐。一天,小翠在刘家花园里气愤地对刘凤兰说:“小姐,黄家太可恶了,把苏家吃得连骨头都不剩。姑爷现在每天要饭,晚上睡在破庙里,有家不能回。”

刘凤兰平静说道:“只要他平安无事就好。钱没了可以再挣,商场如战场,让他摔跟头也不坏。谁让他不听苏伯父劝好好读书,现在他应该知道自己的缺点了。小翠,你拿三本书去破庙,告诉文轩,只要读透这三本书,一定能重振家业。”

小翠问:“哪三本?”

刘凤兰答:“就是我注解最多的那三本。”

小翠点头:“我明白了,这就去办。”

两年后,凤兰与小翠在房间闲聊。小翠高兴道:“小姐,姑爷现在每天晚上都悬梁刺股,苦读你送他的书。”

刘凤兰也很高兴:“他不笨,只要肯用心,日后定有成就。”

两人正聊着,丫鬟小陶进来说:“小姐,老爷叫你去书房。”

刘凤兰赶往书房,行礼问道:“父亲,有事吗?”

刘邦说道:“女儿,你前天是不是去庙里烧香了?”

刘凤兰点头。

刘邦继续说道:“黄家的黄亚山看见你了,今天来提亲,说想娶你为妻。爹觉得黄家现在势大,两家联姻对我们刘家好处多。”

刘凤兰不悦道:“爹,做人怎能这样势利?再说一女不嫁二夫,我与文轩有婚约,怎能再嫁黄公子?”

刘邦说道:“有婚约可以解除。苏文轩现在是乞丐,黄亚山是富家公子,孰强孰弱,还用我教你吗?”

刘凤兰说道:“爹,我喜欢苏文轩,不管他是不是乞丐,我认定他了。”

刘邦不悦,板脸说道:“我不赞成。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说了算。”

刘凤兰见状,知道只能讲道理,不能硬碰硬,便说道:“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日富有的人,不代表明日也富有;今日贫穷的人,不代表明日也贫。世事无常,人生如棋,一朝不慎,满盘皆输。爹,你觉得苏家与黄家谁能笑到最后?你可得想清楚了,若嫁错了人,可会连累我们刘家。”

刘邦不假思索道:“当然是黄家啦,黄家有县令撑腰,苏家还能东山再起?”

刘凤兰说道:“爹,你错了。笑到最后的肯定是苏家。苏家有三胜,黄家有三败。黄亚山是纨绔子弟,文不成武不就,只会吃喝玩乐。黄家靠黄老爷撑着,一旦黄老爷不在,黄亚山撑不起黄家。而且他流连烟花之地,身体弱不堪受,受重大打击情况堪忧。反观苏文轩,常年练武,身体强健,虽遭巨变,但能挺过去。他以前有缺点,不听劝,但经此一劫,已变得成熟。现在苦读,日后必有作为。黄老爷将女儿嫁给县令徐大人,短期内获利,但徐大人是户部尚书的侄子,皇上年事已高,太子登基后,户部尚书必辞官,县令徐大人也难保好日子。黄家在生意场上霸道,得罪不少人,黄家一败,众人推墙,苏家素以仁义传家,平日行善积德,这次败落,其他人未为难苏家,日后黄家败落,苏家东山再起时,会有不少人伸出援手。”

刘邦听罢,觉得女儿说的有道理,但仍有一问题,问道:“女儿,可是现在黄亚山看上你了,不同意的话,肯定会得罪黄家,刘家没有实力与之抗衡,怎么办?”

刘凤兰说道:“简单。黄亚山无非是看上我的容貌,只要我变得丑了,他就不会提亲。我在一本奇书中看到一个药方,只要服用,身体会发臭,脸上会有黄斑,我与黄亚山见一面,说我生了怪病,他自会打退堂鼓。其实这是一个养颜方,主要是排出人体毒素,十天后恢复正常。”

刘邦闻言,按女儿说的办。第二天,黄亚山见过变丑的刘凤兰,果然另寻新欢去了。一年后,苏文轩与刘凤兰都十八岁,苏文轩当乞丐期限已满,回到老宅,两人顺利成亲。成亲次日,老管家拿了一封信给苏文轩,说是老爷临终前交给他的,等少爷成亲后再交。夫妻俩拆开信,只见信中写道:“儿呀,爹

临终前托一朋友将这封信转给我好友黄崇达。信中说,如果苏家渡不过此劫,婚事就算了;如果你能渡过此劫,请他给予你们帮助。刘家乃书香门第,若娶凤兰为妻,请她带着嫁妆、护着你们苏家东山再起。”

苏文轩感动之余,仔细看完信,知晓黄崇达乃黄家黄亚山的父亲。这才知道,父亲与黄老爷乃至交好友,两家一直和睦,父亲临终前托黄老爷帮忙。几日后,苏文轩与刘凤兰携带信件去黄府拜见黄崇达。黄老爷早知苏文轩大难不死,恢复如初,见面后唏嘘不已,表示愿意兑现诺言,从各方面扶持苏家。三年后,苏文轩重振家业,成为无县最大的富商。

刘邦感慨地说:“女儿,你果然料事如神,黄家没落,苏家崛起。看来,嫁个贤妻确实比金银财宝重要啊!”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