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预测行为?态度并非唯一标准

正坤智慧心理 2024-06-21 18:36:08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态度能够预测行为,但是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指出,有证据表明改变人们的态度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

我们可以把态度界定为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性反应,比如说我们对吸烟有害健康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对运动健身持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是我们对我们的邻居持什么样的态度。

假如说你对吸烟有害健康抱有肯定的态度,那么你停止吸烟了吗?假如说你对运动健身抱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一直在坚持健身吗?假如说你觉得你的邻居很讨厌,你会见了面就不给他好脸色就会骂他吗?你的回答可能都是否定的,可见我们所抱持的态度,未必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许多人相信,从他人的态度上就可以预测出他们的行为。但是显然这种预测并不准确。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有一台自动贩卖机,在这台自动贩卖机的周边并没有任何的监控措施,也没有人员去管控,那么让你去采访10个人,你问问他们会不会自觉的付钱。我想这10个人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但是事实就未必是这样了,也许就出现了不付钱的人,那么你能从这10个人里面找出来,是哪一个人,或者是哪些人没有付钱吗?这一定是很难做到的。

那么从态度上就真的不能预测行为吗?也不是完全不能,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情况下,以态度来预测行为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性。

第一个条件就是,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一定是要一致的。有些人针对某些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并不相同。当然这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不相同,也许是无意识的偏差。认为自己一向公正无私的人也可能在某些时刻会有内隐的偏见。因此行为的产生很可能会跟随内隐态度。

第二个条件就是,他人的行为和态度是否具有一贯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这个人多次表达出的态度和行为都是一致的。

第三个条件就是,态度要是强有力的。什么叫作强有力的态度呢?就是这种态度是由于某种经验而建立的,而不是由道听途说得来的。比如说两个人同样认为开车超速是不对的。一个人是因为开车超速发生过事故,因此有亲身经历,而另一个人,并没有开车超速发生事故的经验,他们只是听他人说过,或者在视频上看到过超速引发的事故。那么对第一个人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预测,就会比对第二个人的预测准确。

那么满足上面所说的三个条件,就肯定能够依据态度预测出行为吗?不能,因为我们还要考虑情境、社会压力、个人价值观等等其它的因素。人们虽然会抱持坚定的态度,但是很有可能因为这些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一致的行为。

所以,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态度来预测他们的行为,那么反过来说也成立,也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态度。

0 阅读:2

正坤智慧心理

简介:专注传播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