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书的祖师—三皇的传说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6-16 01:26:52

三弦书艺人在旧社会里都敬三皇,把三皇供为自己的祖师爷。三皇就是伏羲、女娲、神农,又叫天皇、地皇、人皇。

相传在上古时代,伏羲、神农、女娲造天、造地、造人,在华夏这块地方建立了一片乐土。天上飞鸟金凤,地上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讲究礼仪,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后来伏羲、女娲、神农功成业就,各归神位,到九天皇宫享受祭祀去了。可是,人间慢慢地又出了不贤不孝的子孙,世道大变,礼坏乐崩,到处是战乱不宁,人们开始受灾受难了。三皇在天庭看不下去了,就又回到了人间,想劝说大家改邪归正,友好相处,共享太平。可他们都是神灵仙体,不能和人们直接交谈啊。怎么办呢?三皇就想在世上找个知书达理的人来替他们劝说劝说大家。

这一天,三皇正在四处查访,见前面路边上有个人正拿着竹制的书简,大声地诵读。过往行人,有几个站下来听他念书。书上讲的都是劝说人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和善待人的话。可就是一般人听不大懂,再加上他们有事要赶路,所以,那人念了半天,嗓子都念哑了,也没几个人听他的。三皇看了,个个心中纳闷,这个人是谁呀?伏羲耐不住性子,向过路人打听:“哎,请问大哥,那个念书的人是谁呀?”

过路人说:“哎呀,你怎么连他都不认得?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嘛!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教化四方人民,在这儿宣讲了三天了。”

“噢,那怎么没人听他的呀?”

“嗨,他念的书太深了,老百姓听不懂呀!”

“那咋着能叫老百姓听懂呢?”

“老百姓爱听唱,要是能让他唱唱,再讲讲,这书就有人听了。”

“噢,好好好!”

说完,那过路人走了。伏羲回来跟神农、女娲一讲,三皇都觉得,孔夫子这人愿意教化黎民百姓,倒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不如就托他来办理这劝世救民的事。可是,他虽有苦心,不能招徕听众,也是无济于事呀!怎么办呢?三皇想了一会儿,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各自从自己的神服上抽了一根丝线,向孔子走去。

这时,太阳已经偏西了,眼看着路上的行人已经稀稀落落,孔子也念得筋疲力尽、乏困不堪了。于是他就动手收拾竹简,准备回去。可是竹简散乱得很,他好不容易收拾在一起,两手一抱,又“哗啦”撒了一地。一连抱了几次,都抱不起来,急得他满头大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三皇走了过来,对他说:“辛苦了,先生。”

孔子一抬头,认得是天皇、地皇、人皇,晓得连忙跪下叩头,口中不住地说:“不知先祖到此,有失恭敬,恕罪恕罪!”

三皇说:“既是相遇,定有缘分,不必客气。你这样不辞劳苦,教化四方,真是太难为你了。我们三个没有别的送你,各自送你一根丝线,你拿去捆竹简用吧。你要记住,念书没有讲书明,说的没有唱的清。”说完,三皇就踪迹不见了。

孔子抬起头来,不见了三皇,奇怪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可再往竹简堆上一看,果然放着三根丝线,又不由不信。愣了片刻,才开始动手。他先用三根丝线捆竹简,缠缠绕绕,把竹简编排成一整篇,然后一卷,卷了起来。果然好拿多了。可是三根丝线都没用完,各自剩下一截来。孔子就顺手绑在了一根竹简上。他无意中用手一拨弄,竟然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响声。这使他又想起了三皇说的话:“念书没有讲书明,说的没有唱的清。”不由心中豁然开朗起来,终于明白了三皇留下三根丝线的用意。

从那以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到处讲学说教,就改用三弦制曲,连说带唱了。念诵一会儿,拆讲拆讲;说一会儿书,拨弄拨弄弦子。后来,干脆把书编成了唱词,在竹简制的三弦下边又安上一个用蛇皮做的小圆鼓,声音就更响亮、更优美了。到了后来,子弟传子弟,越传越多,就成了专门演唱说书的三弦书艺人了。直到现在群众称演唱三弦书的都还叫“说书”,称三弦书艺人都还叫“先生”,因为他们是孔门弟子。他们说的书对乡俗的改进、民风的教化都大有好好。经他们一说,不贤惠的贤惠了,不孝顺的孝顺了,兄弟们分家时也不争不吵了,公婆儿媳之间不和气的也解开疙瘩了,听听真是不错。不过,三弦书艺人自己心里明白,要论起他们的祖师爷来,那还得说是天皇、地皇、人皇这三皇。正像一首三弦书《西江月》开场诗所说的那样:

普日三皇为先,他是万民之祖,开天辟地立耕读,治下乾坤后土。

孔子出外访贤,这才留下说书,怀抱三弦道今古,解劝老幼民妇。

0 阅读:1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