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风云录——十二烈士山

追寻一下历史 2024-05-23 03:19:36

被轰炸了一天一宿的小孤山,此时一片寂静。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这是抗联五军三师八团一连一支十六人的小分队同日本侵略军、伪兴安军三百多人的骑兵队进行的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激烈遭遇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抗联十多名战士顽强搏斗,消灭日伪军百余名,打死军马90多匹。为保卫密营,抗联12名勇士,永久长眠在他们坚守的阵地小孤山上。他们是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排长朱雨亭、战士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奎武、王仁志、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

小孤山位于宝清县城西部山区,距宝清镇25公里,地处完达山脉头道蓝棒山麓大尖山子北侧三四里地的位置上,山高约百米,山顶长约50米,宽约三米,山上岩石裸露、凌厉,山坡上林木密集。当年发生过激烈战斗的痕迹如今还依稀可见树下、石后仍能找到锈迹斑驳的子弹壳和弹头。这座小孤山是抗联12烈士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1938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艰苦的阶段。敌人欲将三江地区的抗联部队聚而歼之,军事讨伐连连不断,抗联部队及山里的密营不断遭到袭击和破坏。在大尖山子南侧的深山密林里隐蔽着抗联五军的后方密营,那里有被服厂、医院和秘书处机关,保卫这座密营的任务落在了三师八团一连的肩上。头道卡子设在尖山子北侧的一个炭窑处,这里地势险要,是进出山的必经之路。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带领16名战士日夜坚守在这里。

三月中旬,日军和伪蒙古兴安军骑兵数百人开始向五军后方密营方向进发。18日清晨,哨兵发现敌人向头道卡子奔来,立即报告连长李海峰。李连长带领12名战士向小孤山方向引退。这时一支伪兴安骑兵向一连扑来,李连长向战士们下达命令:“跑步占领小孤山!”

战士们爬上小孤山,利用岩石、树木筑起“雪垒”做好了战斗准备。

伪兴安军是经过特别训练的蒙古骑兵队,每个士兵都配有马枪、马刀、手枪、套马杆子,冬季还配有滑雪板。当他们发现一连战士占领小孤山时,竟在千米之外纵马鸣枪,气焰十分嚣张。与伪兴安军同时上来的还有100多名日本守备队骑兵:日伪军互相配合,疯狂地向小孤山扑来。

面对数十倍于我之敌,连长、指导员和战士们都清楚事态严重,只有决一死战别无退路。大家盯着在山腰上蠕动的敌人等待着连长的命令。敌人爬到手榴弹射程内,李连长一声令下,小孤山阵地立刻沸腾起来,机枪、步枪、连珠枪同时开火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敌人顿时人仰马翻,伤亡惨重。日伪军连续组织三次进攻都被抗联战士猛烈的火力打了下去。

午后,敌人又重新组织力量,并调来炮火配合发动了更为猛烈的第四次进攻。战斗中指导员班路遗和排长朱雨亭及部分战士先后伤亡。号称神枪手的李海峰连长打红了眼,端着机枪跑前跑后,“轰”的一声,一发炮弹在李连长身边爆炸了两个战士奔过去呼叫着“连长!”“连长!”李海峰睁开眼睛想翻身爬起来,可双腿一点不听使唤,他惊愕地发现两条腿被打断了。抬眼往山下一看,敌人正一步步逼近,他发疯般地吼叫!“快把我抬起来!”李连长抱着机枪由两名战士抬着射击,敌人从哪个方向上来,就把他抬到哪个方向去打。

太阳快要落山了,小孤山阵地上的人越来越少,敌我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双方只隔一壁石砬子,敌人的手榴弹投上来,未及爆炸,又被甩回去。残酷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夜晚,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李海峰命令仅剩下的四名战士在夜暮掩护下撤出阵地。这时他的子弹已全部打光了,他握着最后一颗手榴弹等待着蜂拥而上的敌人。阵地上死一般的寂静敌人战战兢兢地爬上来了,日伪军越聚越多,李海峰突地坐起,用尽全身力气,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一阵地动山摇,片硝烟弥漫,勇敢的“射手之王”壮烈地牺牲在小孤山阵地上。

12烈士,为了祖国,为了民族,甘洒热血,英勇献身。为纪念12位烈士,抗联五军三师党委决定,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同志为悼念12烈士,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蓝棒山顶云雾垂,宝石河边雪花飞。

寇贼凶焰犹未尽,十二烈士陷重围。

神枪纵横扫射处,倭奴伪狗血肉堆。

竟日鏖战惊天地,胆壮气豪动神鬼。

不惜捐躯为革命,但愿失土早日归。

他年民族全解放,指点沙场吊忠魂。

0 阅读:7

追寻一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