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6岁成皇后,15岁成太皇太后,在位47年,和她有关的亲人全被杀

河山明志 2024-06-21 22:07:41

说起大汉王朝的辉煌历程,就不得不提汉武大帝。这位伟大的皇帝一生励精图治,发展文教、抗击匈奴,为中华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着传奇色彩,堪称一代明君。

然而,汉武帝的前半生过于杀伐果决,使得他在后半生选择继承家业之人时,却发现无人可用。

唯一勉强可堪大任的幼子,因担心后宫干政,汉武帝狠下心来处死了幼子生母钩弋夫人。他选择霍光、桑弘羊等人为辅政大臣,考虑到了后宫干政的问题,却未意识到大臣的强势可能会压过新君。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昭帝的处境颇为尴尬。他在很多具体事物的处理上无法做主,甚至连立后之事,也需听从大臣安排。

而他的皇后上官凤儿,虽然贵为皇后,却一生低调行事,以免招致更多纷争。然而,她却在6岁时成为皇后,15岁时成为太皇太后,期间父母亲人族人被全数诛杀。如果不是她在后宫行事谨慎,恐怕又是大汉后宫的一条冤魂。

上官凤儿的一生可谓充满了无奈和悲哀。她身为皇后,却不能为自己做主,只能在后宫中默默承受着一切。

她的命运,也成为了大汉王朝历史中的一段悲歌。

01

汉昭帝刘弗陵幼年登基—上官凤儿成为历史最年轻的皇后

在历史的烟云中,刘弗陵,这位汉武帝的小儿子,宛若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西汉的天空。他的母亲赵婕妤,以"奇女子气"得宠,居住在钩弋宫中,如同春天的花朵在静谧的深宫中绽放。

太始三年,赵婕妤诞下刘弗陵,被称为"钩弋子"。他的降生如同一个神秘的预言,据说他与上古的尧帝一样,怀胎十四月才呱呱坠地。于是,他所诞生的门被荣耀地称为"尧母门",成为了历史的佳话。

然而,历史的篇章并非始终风平浪静。征和二年,巫蛊之祸犹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因受到苏文、江充、韩说等人的诬陷而无法自明,无奈之下起兵反抗,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二人相继自杀。

这场悲剧使得汉武帝在之后的几年中都未曾再立太子,国家的命运悬于一线。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刘弗陵的哥哥们纷纷展现出各自的风采。皇三子刘旦上书父皇,自愿担任皇宫保卫,以期获得太子的宝座。

然而,汉武帝的愤怒如狂风骤雨般猛烈,他立杀了刘旦派来的使者,并削其三县。

而皇四子刘胥则是个喜好奢侈、游乐的人,他的行为举止毫无法度,因此并未被立为储君。

至于皇五子刘髆,他是李夫人的儿子,李广利的外甥。然而,征和三年,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密谋立刘髆为太子的事情败露,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氂被腰斩。

而后元元年,即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刘髆突然去世,使得储君之位再次变得悬而未决。在这历史的转角处,年仅五六岁的刘弗陵以其健壮的体格、聪慧的头脑吸引了汉武帝的目光。他对刘弗陵的宠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对其抱有巨大的期望。

为了防止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汉武帝毅然将刘弗陵的生母赐死。

后元二年二月,汉武帝病重,他果断地将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立为皇太子。在病榻前,他召集近臣托孤,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政。同时加封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

而汉昭帝继位之后,立后一事马上被摆上台面。

面对那滔天的权势,人们往往会感到无力和困惑。在这个朝堂之中,各大家族纷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波,不停地寻找各种机会,试图将自己的适龄女子送入宫中。

在这个大潮中,上官家族最终脱颖而出,他们选择了将年仅6岁的上官凤儿送入宫中。

上官凤儿,作为上官家族的嫡女,同时也是霍光的外孙女,她的身份无疑使她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

起初,霍光对于这个荒唐的建议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深知权力的威力,也明白这股力量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然而,上官家族却如同被权势迷住了眼,他们选择了走长公主情人丁外人的路子,最终在长公主情人丁外人帮助下,成功地将上官凤儿送入了宫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

02

上官凤儿15岁成为太皇太后

上官凤儿受封皇后以后,上官父子的野心如同狂风骤雨,席卷而来。他们感恩丁外人的援手,为之心生敬意,于是决心为他求取封赏。然而,霍光的拒绝,如同一道冷峻的铁壁,挡在了他们前进的路上。上官父子心中怒火熊熊,恨意滔天。

长公主闻知霍光的决定,她的心中也泛起了涟漪。她怨恨霍光的坚决,联合了桑弘羊、燕王等人,准备向霍光发起挑战。

他们搜集霍光的罪状,精心编织着阴谋。燕王刘旦挺身而出,遣人上疏,以弹劾霍光的名义,向昭帝发起进攻。

“霍光妄自尊大,擅自调动校尉,其权势滔天,已至顶峰。他用人唯亲,使无才无功之杨敞,封为搜粟都尉。此贼子之心,昭然若揭。臣愿归王玺,保卫京师,以防不测。”燕王的奏疏言辞激烈,昭帝却洞悉其中的阴谋,将奏疏留中不下。

上官桀一伙密谋之后,定下诡计。长公主作为诱饵,设下鸿门宴,欲伏杀霍光,同时除掉燕王刘旦,废除昭帝,拥立上官桀为帝。

然而,稻田使者燕仓却意外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他毫不犹豫地奏告了昭帝与霍光。

霍光闻讯后立即发兵,将上官父子、丁外人一网打尽。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在绝望中自杀身亡。

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斗争中,上官皇后年仅八岁,她懵懂无知,并未参与祖父的阴谋。由于她是霍光的外孙女,她得以保全性命,皇后的凤冠也未被摘下。

政变过后,朝政逐渐安定。上官皇后在这场政治漩涡中得以幸存,她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在父系被暗杀后,上官皇后犹如落单的孤雁,却意外得到了权臣霍光的青睐。霍光,一代权臣,手握重权,操纵着宫廷的命运。他急切地期盼外孙女生下皇储,继承大统,把宫廷中的一切大权,都紧握在他的手中。

那些朝中大臣和御医们,深知霍光的意愿,他们纷纷上书昭帝,建议皇帝除了皇后外,应尽量远离女色,以确保龙体安康。皇后顺应时势,颁下了一道命令:为了皇上的龙体安康,后宫的宫女不得侍宿皇上。如此一来,除了上官皇后外,后宫的佳丽们再无机会亲近昭帝。

尽管上官皇后在宫中独占鳌头,专宠于一身,却始终未能为昭帝诞下子嗣。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由于昭帝无子嗣,霍光与众大臣商议后,决定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而尊上官氏为皇太后。

然而,刘贺荒淫无道,仅仅在位二十七天,便被霍光废黜。

随后,霍光另立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汉宣帝。刘病已改名为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

而上官氏,论辈分乃是汉宣帝的祖母,她年仅十五岁,依旧稳坐皇太后之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太后。

03

汉宣帝铲除霍光势力,失去全部亲人,一生小心翼翼落幕

在汉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地节二年,一个震撼的消息传遍了宫廷内外。那位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霍光大人,悄然离世。

汉宣帝与上官太后亲自出席丧礼,以皇帝的规格厚葬霍光,彰显其无上的尊荣。同时,汉宣帝提拔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并任命他为领尚书事,肩负重任。

汉宣帝深知,霍光的离世并未带走所有的权势。霍家的亲属和亲信依旧在朝中盘踞,尤其是兵权仍掌握在他们手中。为了收回权力,汉宣帝果断采取行动。

他先解除霍光女婿的卫尉职务,剥夺了禁卫军的兵权。同时,他调离霍家的其他亲戚在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收回了他们的官印。

汉宣帝的亲信许、史两家子弟接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从而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进一步削弱霍家的实权,汉宣帝提拔霍光之子霍禹为大司马,但明升暗降,巧妙地剥夺了他掌握右将军屯兵的实权。

此外,汉宣帝还改革了上书制度,令吏民可以直接呈递奏折给皇帝,无需经过尚书,使霍山、霍云的职务形同虚设。

面对汉宣帝的全面夺权行动,霍家集团内部开始惶恐不安。霍家人知晓了霍显毒杀许皇后的真相后,邪谋四起。霍云之舅李竟的好友张赦建议李竟通过霍显告诉上官太后,先杀死当权的丞相魏相和平恩侯许广汉,进而罢黜皇帝。

然而,这个阴谋被一个叫做张章的男子揭露。汉宣帝对此事极为重视,交给廷尉处理。尽管执金吾拘捕了张赦、石夏等人,但汉宣帝顾及上官太后的颜面,下令制止并未深究。

霍山等人愈发恐慌,他们害怕被追查问罪,决定先下手为强。然而,他们的叛乱在严阵以待的汉宣帝面前迅速土崩瓦解。

汉宣帝迅速任命霍云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为代郡太守。霍山又因抄写宫禁秘书犯法被发现,霍显为此上书愿献出城西宅第和一千匹马来赎霍山的罪。汉宣帝对此只批复知道了。

不久,他们的密谋被揭露,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身亡,霍显、霍禹、邓广汉等人被捕获。霍禹被腰斩,霍显及她的几个女儿兄弟都被处死。

与霍氏相连的数千户人家被诛灭。汉宣帝随即下诏公开此事,所有被霍氏所连累的人,如果事情发生在丙申日以前,还没有发觉报官在押的,一律赦免。

在汉宣帝的铁腕之下,霍氏势力彻底覆灭。自此,官凤儿继失去父族全部亲人之后,又失去了母族全部的亲人,彻底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纵观上官凤儿的一生,一个在皇宫中历经风雨的女子,从她六岁那年成为大汉的皇后开始,她的一生便注定了不会平静。十年皇后生涯,让她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变成了权力中心的女王。然而,一切的光鲜亮丽背后,却是一颗被深深困在宫墙之内的孤苦心灵。

仅做了27天皇太后,就再次荣升为太皇太后,权高位重,但在宫中,她依然小心翼翼,不敢得罪任何人。

她如同一只孤独的小鸟,在宫廷的丛林中觅食,却总是无法找到安全的栖息之地。宫门对她来说已经不再是自由的大门,而是一道深深的围墙。她只有在长乐宫中养老,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

直到52岁那年,她与世长辞,结束了在宫廷中沉浮的一生。

回望她的一生,从皇后到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她的身份不断变化,但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捉弄,被困在宫墙之内,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们只能感叹一句命运弄人。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5

河山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