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修行方法才能更快的开悟?一念幻相生,有悟佛性灭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5-29 05:51:06

修行之人大都是以“开悟”为初始目标的,至于悟后之境到底如何,是否能拥有无上智慧、是否能化解万千烦恼则是后话了,先“悟”了再说!

因此,怎么修行才能开悟,是修行之人首先关注的问题,把精力都放在修行之法上,这也是仅次于“如何是佛法大意”,被问起最多的一个问题了。

但是,禅师们的回答却往往给修行者们当头泼下了一盆冷水。这不,当水潦和尚被问及此事时就是这样回答的。

问:“如何是沙门行?”师曰:“动则影现,觉则冰生。”

——《五灯会元》第三卷 水潦和尚

白话直译:

问:“如何修行才能开悟?”

水潦和尚说:“一旦生起如何修行、如何是开悟的念头,幻影就出现了。当认为已经觉悟时,就如同进入极寒之地,被冰冻住了。”

鉴赏评说:

“沙门”,指僧侣,泛指修行者、学者。“行”,则是行为、如何做。“沙门行”的字面就是:修行者应该如何做?

但这句话并没有说完,如何做是为了什么啊?因此,“如何是沙门行”这一问,暗含两重意思:修行是为了什么,应该如何修行才最有效率。

水潦和尚的回答极其精简,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有“如何修行才能开悟”这一念头时,就有了“修”与“悟”的概念,就有了“修之道”、“悟之法”的分别,必然有道可修、有法可悟啰!然而,道也好,法也罢,都是“妄心”、“幻影”而已,都是有别的“二元对立”,已经不是“禅”了。

禅,又被称之为“无门关”。禅是无门可入的,要想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而得到什么,已经是“外道”了。

动机就已经是“有为”,那就更不要说自以为的“开悟”了,当然也不是真的“悟”。当认为自己开悟时,本自清静无为的佛性已经被束缚,这不但不是“悟”,反而成为禁锢佛性的枷锁,杀死了佛性。

所以,水潦和尚说“动则影现,觉则冰生”,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一念幻相生,有悟佛性灭。

修行、开悟都是有别的概念,悟与未悟都是个人的见解。禅是“无门”的,因为没有内外,拿“门”来又有何用?

既然没有“内外”,那当然就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了,则“悟与不悟”都不是。

1、离相离念

那怎么办呢?难道修行就不能有想法,不能有动机,不能有目标了?是不是就应该放下这些念头呢?

人是有情众生,也就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能主动去与外在世界互动,去探寻、感受、认知、适应、改造,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应对。

这个“本性”是人人皆有,本自具足的,无有分别,没有高下。有分别的、有高下的是认知外界的能力。因此,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必然“生念”。

如果要放弃这些念头,达到“空无”境界是不可能的,因为“空无”本身也是一种念,就好像“不执着”本身也是执着,“不争”也是一种争的方式。

那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必然生起的无数念头呢?慧能说:无念。无念不是不生起念头、不是放下那些念头,而是不执于那些念头。

所以,六祖慧能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要知道,对于人而言存在两个世界:外在的客观世界,内在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以“相”展现的,主观世界是以“念”生成的。

慧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应对自身以外的客观世界时,不要执于相;应对自身以内的主观世界时,不要执于念。

对外“离相”,对内“离念”,这就是“应无所住”了。

《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没有说“内,不生起念”、“外,不存在相”,关键是做到“应无所住”。“应”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对外,二是对内,也就是上述慧能所说的“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慧能就是听这句而有所悟的,后来他把这句话进一步应用于“禅定”,这也对“应无所住”有了更具体的阐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了“相”的遮蔽,才能展现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没有了“念”的迷惑,方见本心。

2、不修之修、无悟之悟

以上在说该如何应对“念”,可如何应对“修”和“悟”呢?难道就真的不修,不悟?其实有道可修、有法可悟是幻影,不修不悟也同样是妄心。

先说该不该修和如何修的问题。

有这样的观点:既然佛性人人皆有、本自具足,那还“修”个什么劲啊!

听起来是那么回事,可仔细想想也不对啊!如果道不用修,本来现成,岂不是芸芸众生都“得道”了,可为何大家仍被烦恼所困呢?

那是不是道就必须要通过修方能证得呢?

如果说佛道是通过修证得来的,那么修证就是“因”、佛道就是“果”。

显然这个“果”是基于一定前因条件而存在的,佛学上称之为“缘起”之物。所谓“缘起性空”,就是指任何缘起之物都不是恒常不变的,无常变化就是“空”性。

正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么这个“果”当然也是会随着缘尽而灭的,可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显然修证得来的“果”并不是真正的“佛道”、“佛性”。

既然佛道不是本来现成,应该“修”,可通过“修”所得又不是,这不是两难了吗?

可以这样来解决这个两难:

佛道本来是现成的,但被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那些“自以为是”遮蔽了,虽然本自具足,但不得显现。

越是有自我观念、越是有坚定的认知,就越是有“我执”和“业障”在,这也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吧!

修证不是为了从某些固定的行为中得到“佛道”、证得“佛性”,而仅仅是擦去那些遮蔽本心的“妄见”、“灰尘”,让本来就在的那颗明珠重新光照大地。

老子倡导“绝圣弃智”,也不失为摒弃“聪明”的“返璞归真”,与佛家的“除尘去避”是相通的。

修证不是借假修真,以为真的有个东西可以修,有个“真”可以得,那是执于“有”;也不是弃幻即真,以为放下眼前幻相就是真,那是执于“无”。

所谓的“修”是通过修证抹去覆盖在本心上的原有之物,修证不是得到而是失去,这就是“不修之修”!

慧能法嗣,开启南岳系的祖师爷,南岳怀让就说了一句话,不但道尽“不修之修”,还参透“无悟之悟”。

“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

佛道、佛性是人人皆有、本自具足,是不坠因果的自性存在,本来就在,不是通过任何手段从外而得的。

另一方面,佛性虽然本自具足,但却需要修证以“拨云见日”,露出“庐山真面目”!所以,南岳怀让说“修证则不无”,这就是“不修之修”。

“不修”是因为修证并无所得。“修”是因为人的“我执”、“业障”在,不修则不能明心。

可这个“本心”本来清净、本无染污、本来成就、不假修添,如果有“悟”与“未悟”的想法,“明”与“未明”的分别,就已经将它“污染” 了。

所以,“污染即不得”!

正如水潦和尚所说:觉则冰生,正是觉得已经开悟这一想法,又让本自清净的佛性躲入了“乌云”之中,犹如坠入冰窖,佛性不但不能显现,还会被“冻”住了。

禅宗的修行就是行的“不修之修、无悟之悟”!没有什么是修来的,悟到的,本自现成。如果说修有所得、悟有所见,则都不是本来面目了。

那这“不修之修”又该如何修呢?

3、如何修行

当下展现无不是“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自然而然都已经在“道”中了,所以“道”仅仅对有“我执”的人而言才有意义。

《道德经》是老子说给“人”听的,《金刚经》是佛陀说给“人”听的,只有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才存在于“道”之外,恰恰就是因为他们自以为傲的“灵”把人挡在了门外。

“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御花绿蕊间”,无一不是遵循道的,既然已在“道”中,“道”对它们来说当然就再无意义。

花鸟鱼虫,尽在“道”中,所以它们不知道“道”为何物。人,以自我认知为“道”,所以在“道”外而无门能入。

犹如:富豪不知道自己是“有钱人”,因为他不缺钱;智者不知道自己“有智慧”,因为本就不愚痴;所以,开悟的人不知道自己已开悟,因为他没有悟与不悟的分别。

既然行“不修之修”,那就不用拘泥形式,也不在乎何为道场。生活就是道场,还需要到哪里去修行呢?

修行不过就是“穿衣吃饭睡觉”,有何难的?

心安住于当下的时时处处,就是修行,这就是“不修之修”!万千禅理,化为一句话:当下即是。除此以外,都是在打妄想了。

5 阅读:340
评论列表
  • 2024-05-31 09:54

    佛教有谁能解释何为善恶么?

    用户16xxx66 回复:
    利己利他为善。损人利己为恶。可局细可大观。
  • 2024-06-15 22:49

    小悟寻“开悟”。大悟在常边。佛说无“说法”。佛法指“方便”。因人因事因时因境…。灵活活法是“佛法”。佛本活泼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