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青海|谁在守护消失的古村落?

人民资讯 2024-06-26 17:45:41

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行进中国”调研行

活力青海 | 谁在守护消失的古村落?

人民网“行进中国”青海调研采访团

保安古城风貌。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保安古城风貌。人民网 马可欣摄

村内保留的明清时期的军营。人民网 马可欣摄

古城内的住宅样貌。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古城的巷道。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古城内仍然保留的都司衙门。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古城内老宅一角。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古城内一户老宅的村民正在烧水。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古城的非遗剪纸。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古城一角。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散落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留下的遗产。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冲击,自然和人为的损毁让不少年代久远的传统村落危在旦夕。这些濒临消失的古村,还有人在默默守护。

一盏古铜灯,一对绿釉陶瓶,一个个汉代陶俑……这里不是省级博物馆,而是小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这里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镇城内村。

早在西汉时期,保安这方土地屯垦戍边、军事要塞的角色就已上演,陵谷变迁,至今铁城山城墙、明清驻军营房、烽火台等尚存的遗迹,虽为夯土,却依然坚固如初。

对于保安这座古城的守护和传承,在看得见历史的人身上。“我们村前后有2000多年的历史,村子里的非遗中心,全是村民自发捐赠的老物件儿,去那里看看,就能看到我们这里的历史。”保安镇政府干部李金霞说。

2021年,镇党委、政府前往西宁市湟中区卡阳村村史馆、苏尔吉村党史馆等地观摩。回来后,决定将古城的历史延续‘’传承,向外界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由此建立。

展馆建起来了,展品怎么办?

“我看街坊邻居咋干的,有人带头,我就跟着捐了。”一双粗糙的手抓了抓头发,中等个头,脸庞消瘦,这是城内村的村民王西平。

2021年11月,王西平向展馆捐赠了第一件物品。那是一个新中国建国前的枕盒。“这东西是我爷爷的爷爷置办的。”今年34岁的他以前常年在外务工。

跟着大家一起捐物品的,还有56岁的金维国。这位老大哥现在还记得自己捐赠的小石磨,“我想为村里的展馆添点儿老物件,看到自己的东西摆在那儿还挺自豪。”金维国笑起来。

村民高涨的积极性,离不开村两委的努力。“我们天天跟村民聊天,主要是想让每一个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守住这份历史。”城内村党支部书记贾有林回忆着,今年58岁的他,已经在村子里当了20年的带头人。

藏品收集工作持续了近两年,900多件藏品承载着岁月,蕴含着乡情,背后更是保安人的凝心聚力。

保安古城的变迁,贾有林历历在目。“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现在是越来越强了。”据贾有林介绍,如今城内村世代居住的居民仍有180余户。

户厕改造、农房提升、道路硬化……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保安还成立古城文化旅游合作社,让村民不再出远门便能挣到钱。

以保安古城为代表,目前同仁市72个行政村中有36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仁也是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地。

山、水、林、田、村、城自然而和谐地结合,在同仁,城镇化不是消除乡村,而要以更新的方式延续这里的文脉。

近年来,黄南州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确立“一带两区一中心”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扎实推进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高原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等项目落地见效。“村城融合,城村并进”,黄南州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深植和美共荣理念,让古村落舒适宜居、与时俱进,复活古村落的经济活力。(万世成、熊旭、白波、马可欣、霍雨佳、甘海琼、陈明菊、马天翼、赵敬菡、许维娜、李依环)

0 阅读:2

人民资讯

简介: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