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结硬寨,打呆仗”,湘军为什么能屡败机动灵活的太平军?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6-21 12:38:40

“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国藩的重要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常常使机动灵活的太平军无计可施,很有效果。

因此,到了现代,许多专家、领导、朋友,很推崇“结硬寨,打呆仗”的思想,并广泛运用于日常工作中。

既然如此,咱们不如回到“结硬寨,打呆仗”开始的地方,看看这个思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他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结硬寨,打呆仗

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 ,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此臣之所短也。——《曾文正公全集》

上面的话,是曾国藩在1866年十月时上奏的时候说的。在这份奏折中,曾国藩还说自己身体、精力都已经不行了,没有办法像以前一般工作,“请开各缺,仍留军中效力”,也就是逐步结束军事生涯了。

所以,“结硬寨,打呆仗”,不用奇谋,可以看成是曾国藩对自己军事指挥的最后总结。

这确实是一个客观的自我总结。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曾国藩基本上没有什么“神来之笔”,少有所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基本上是一路“明牌”。

从湘潭到武昌,再到九江、安庆、天京,湘军沿着长江一路从西向东推了过去。

每一次,都是长围久困,如蟒蛇一般活活勒死对手。

而在湘军内部的文件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慎”、“缓”二字。

相反,曾国藩对面的太平军,倒是机动灵活的。

太平军打仗,无论石达开还是李秀成,总是喜欢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强调运动。

太平军内部的文书中,总是强调“放胆”、“灵变”。

所以,总体看下来,湘军打太平军,是“以静打动”、“以慢打快”、“以谨慎对大胆”。

观战争史,往往是快速打败缓慢、灵活打败呆板。

这一次,为何是慢、慎的湘军取胜了呢?

唯一务实的方略

快也好,慢也好;出奇也好,守正也罢,首先要务实。

有可能的话,谁不想要像韩信连灭魏赵齐、李靖平东突厥吐谷浑一般,风驰电掣,速战速决,一战而定呢?

但是,湘军办不到!

“结硬寨,打呆仗”,是适合湘军的,甚至是唯一适合湘军的。

湘军不是没有“灵变”过,但“灵变”的结果都很悲催。

曾国藩听说靖刚太平据你麻痹疏防,亲率大军奔袭,企图侥幸取胜。

结果,被石祥祯防守反击所大败!

九江湖口之战,趁着连胜之势,曾国藩企图“舍坚攻暇”,到处找空子钻,结果中石达开之计,再遭惨败!

后来,李续宾拿下九江后,又趁胜“放胆而进”,结果在三河镇被人家打了个歼灭战!

这些都表明:比“灵变”,曾国藩、李续宾是玩不过石达开、陈玉成的。

湘军将帅,多为书生,“应变将略”确实不是他们的长处(左宗棠例外)。

你跟石达开、陈玉成比“快”,比“灵变”,是比不过的。

但是,以经世派知识分子为主的湘军将帅,普遍有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的洞察,“谋定而后动”是他们的长处!

“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这与我们今天也是类似的。

有些领域,我们可以拼灵活,拼模式,甚至可能“弯道超车”,但是,有些“卡脖子”的领域,你绕不过去的,就得下苦工夫,“结硬寨打呆仗”,不能总指望“弯道超车”,就得拼了命的干下来。

“结硬寨,打呆仗”的得胜条件1:上下一体的坚忍

“结硬寨,打呆仗”,说起来容易,但可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尤其对当时的湘军来说,十分不容易。

后来老蒋学曾国藩,在第五次围剿中,采取堡垒紧逼的战术。

但是,老蒋的步步紧逼,建立在兵力、火力的绝对优势基础上。

而湘军则不具备这些优势。

湘军的兵力远远不及太平军,火力的优势也不明显。

所以,在“结硬寨,打呆仗”的过程中,湘军往往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猛攻。在武昌、九江、安庆、雨花台,皆是如此。

所以,这就要求湘军有上下一心的坚忍之气!

而湘军自建军起,就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湘军的建立,是“将必亲选,兵必自招”。

曾国藩选择的知识分子将领,大多是不具备军事经验的。因此,曾国藩选择的标准是:血性忠义、不怕死、不急功近利、耐受辛苦、“廉明为用者”。

而湘军将领选兵,标准则是“朴拙少心窍”的山乡农民,以宗族、同乡为纽带建立的。

如此,“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赴火同行,捣汤同往”。

配上湖南人特有的霸蛮气质,湘军成了上下一体的坚韧队伍!

因此,在多次惊险万分的血战中,湘军没有出现过临阵溃散的情况,总是死打硬拼,坚持到底。

“结硬寨,打呆仗”的得胜条件2:相对优势

即便你想要“结硬寨,打呆仗”,敌人把你补给线一断绝,你就成了瓮中之鳖了,那就是“打死仗”,找死的死!

孤军无助,粮饷不继,乃必败之道!

湘军能够“结硬寨,打呆仗”,在于他有着自己的相对优势:水军。

即便兵力不如敌人,甚至远远不如敌人,但是,由于有航道控制权,湘军就不必担心补给断绝,就有坚持打下去的物质条件!

如此,湘军虽然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并不必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结硬寨,打呆仗“的得胜条件3:战略正确

“结硬寨,打呆仗”的又一必要条件是:找准点!

您得找到在那里结寨,才可能卡住对手的脖子,才能置对手于死地。

否则,寨子再硬,别人也不必去打你;想要打呆仗,人家也不必去跟你打!

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曾国藩家书.致沅弟》

湘军将领军事经验不算丰富,但对全局是把握得很精准的,总能找到关键点。

湘军攻安庆时,太平军在江苏、浙江攻势很盛。

朝廷要湘军解围安庆,分兵去救江浙。

曾国藩顶住压力,认定安庆为关键点!

而攻安庆,曾国藩又认定枞阳为关键点。

湘军攻天京,又把雨花台认为关键点。

如此,湘军每每能卡住对手脖子,“以主待客”、“反客为主”,通过“结硬寨,打呆仗”来牢牢掌握战略主动!

同时,不但要能卡准点,还要扛得住压力,识得破敌谋,坚持正确战略!

比如,攻安庆时,“结硬寨,打呆仗”就面临过两次重大挑战。

第一次,是太平军攻江苏、浙江时

当时,朝廷要求曾国藩暂撤安庆之围,救援江苏。

曾国藩顶住压力,坚持以先攻安庆为目标,继续“结硬寨,打呆仗”。

第二次,是陈玉成、李秀成“围魏救赵”,攻打武汉,企图迫使曾国藩撤安庆之围而回救武汉。

至于这一次,很多朋友认为是陈玉成与李秀成配合不好,才未能的手。

其实不然。

曾国藩一眼看出太平军“其意无非援救安庆”。

一面奏请朝廷不要再抽调湖北兵勇,以确保湖北支撑,一面派部分水师和李续宜等部回救湖北。

同时,曾国藩叮嘱安庆前线的曾国荃时表示:无论武汉之保或否,总以狗逆回扑安庆时,官军之能守不能守以定乾坤之能转不能转。

也就是说,即便陈玉成、李秀成真的攻打武昌,曾国藩仍然会坚持把安庆打下来!

同时,湘军也非常清楚:很多情况下,是不适合“结硬寨,打呆仗”的。

比如,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中就提到:浙江的一些太平军,主要就是避实击虚的,“甚无道理”,没有什么规律,不适合“结硬寨,打呆仗”。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要“结硬寨,打规律”,前提是要知道敌人的“道理”,也就是把握住规律,否则,那就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结硬寨,打呆仗”得胜的原因4:多用活兵,少用呆兵

即便战略正确,即便考虑周全,然而···战局千变万化,不出意外的话,就一定会有意外!

因此,曾国藩一直强调“多用活兵,少用呆兵”。

曾国藩将湘军分为三部分:围城、守点和游击。

通常,游击之师由鲍超所部担任。

鲍超很猛,“为贼所惮”。李秀成曾率十余万人却不敢与鲍军门3000军交战···

鲍超的部队,随时派去最紧急的地方。

安庆之战,鲍超时而进攻宁国,时而配合左宗棠围攻景德镇,曾国藩在祁门有危时他祁门附近救护曾国藩,攻安庆前线需要增援时他又参与对赤冈岭营垒的攻势···

金陵之战,鲍超又在秣陵关、宁国府、句容等处转战,或保障曾国荃的侧翼,或断太平军通道···

如果没有如此强有力的“活兵”,湘军的“硬寨”,恐怕早已经千疮百孔了!

“结硬寨,打呆仗”得胜的原因5:持续进化

对手不是草包,再好的战法,被人摸透了,总是会找到漏洞的。

所以,无论什么战法,总是要持续进化的。

“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在不断进化的。

最初,曾国藩的思想是“深沟高垒”、“以主待客”,通过坚守防御达到挫败敌人进攻的目的。

此后,又发展为“深沟高垒,坚壁不出,使贼之锐气不得得逞,待其饥疲惰归,而后击之”。

也就是说,从单纯防御,发展成了“防守反击”。

再后,又提出:“嗣后每立一军,则修碉二十座,以为老营,环老营之四面方三百里,皆可往来穿梭,庶几可战可守,可奇可正”。(以上变化,见于《曾国藩全集.家书一》中不同时间的交代)

到这个时候,“结硬寨,打呆仗”,已经是攻防结合,以攻为主了。

唯有不断进化,才可能使战法保持有效!

作为奋斗中的个人,我们往往没有韩信白起李靖一般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物的天赋。

所以,我们总是要下苦功夫,“结硬寨,打死仗”的。

作为追赶中的国家,我们不可能总是能“弯道超车”,很多被“卡脖子”的地方是绕不过去的。

所以,我们也要下苦功夫,“结硬寨,打死仗”。

既然如此,常常一起看一看曾国藩,或许会有一些帮助吧!

祝君胜利!

0 阅读:7

喝下历史的鸡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