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再得这4种癌的概率很高!怎样才能远离?

凌觅健 2024-03-21 15:46:09

肿瘤患者最怕的,无非是“复发、转移”。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还有一个“定时炸弹”叫做「第二原发癌」,下述简称“二次癌”。

“二次癌”是指同一位癌症患者治愈后,又再次患上一个“全新”的肿瘤[1]。例如,胃癌患者治愈数年后,又检查出患了结直肠癌。

一、胃癌患者更易合并哪些癌症?

在一些研究中,与一般人群比较,胃癌患者发生其他肿瘤的风险升高,特别是合并消化系统其他器官的癌症风险最高。最常合并的是结直肠癌,占所有胃癌合并多原发癌18.8%-51.8%,且两者常为同时性发生[2]。

在东亚地区的研究中,胃癌还常常合并食管癌和肝癌这两种东亚高发的恶性肿瘤,其中食管癌在胃癌患者新发第二原发癌中占5%-15%,肝癌占8%-13%。除了消化系统肿瘤,胃癌还常合并肺癌[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二、结节、息肉,是早期癌吗?

胃癌患者如果发现自己有结节、息肉等,总是免不了担心,这会不会是早期癌症的提示?先别焦虑,其实大部分都是良性,多以随访为主!

1.肠息肉

80%的息肉发生在胃肠道,尤其是结直肠部位。息肉是良性肿瘤一种,但有些存在恶变的倾向。

一般来说,带蒂、直径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的息肉是良性的;黏膜下扁平、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有出血或溃疡的,往往提示息肉恶变。

2.肺结节

大部分肺结节都是良性的,一般都是随访观察。根据《中国2022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指南》中推荐:

①对于<5mm的(部分)实性结节或<8mm的非实性结节(无钙化),推荐下年度高分辨率胸部CT检查;

②对于≥5mm的(部分)实性结节或≥8mm的非实性结节,推荐3个月后高分辨率胸部CT 复查;

③对于新发、无法排除非肿瘤的结节,推荐先进行抗炎治疗后复查胸部CT;之后具体随访间隔,应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

一般大于8毫米的结节则应按3个月、9个月、24个月的时间段进行复查,如果两年内结节无变化,则良性可能性大,之后可每隔一年或每隔两年复查。两年内无变化仍只能说明结节良性可能性大,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可能。因为有些原位癌能蛰伏多年不发展,之后在某些因素的触发下才会发展。

3.肝结节

彩超检查时会在肝区发现小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可能是肝脏血管瘤、肝囊肿、肝细胞腺瘤等,恶性结节则是肝细胞癌。

4.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定期随访,像下面这几种情况,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①肿瘤性息肉;

②行胆囊切除手术;

③胆囊息肉大小≥10 mm;

④没有蒂的息肉;

⑤合并胆囊炎及胆囊结石,有疼痛等症状,反复发作;

⑥胆囊息肉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

5.甲状腺结节

临床上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恶性结节只占很小一部分(5%)。

根据《中国版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的分级标准对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进行分层,级别越高,说明结节恶性的可能性越大。

简单来说:C-TIRADS 1 ~ 2 类绝对安全,C-TIRADS 3 类基本安全,C-TIRADS 4 类的结节恶性风险相对较高。C-TIRADS 5 类高度可疑恶性。

6.乳腺结节

乳腺结节类型不同,疾病不同,大部分以良性疾病为主。通过乳腺BI-RADS分级法,我们可以判断结节的性质。若乳腺结节BI-RADS分级为1~2级,患者需1~2年接受1次乳腺常规体检,若为3级则建议在3~6个月内接受乳腺短期复查(乳腺触诊、彩超检查、乳腺X线检查)。

但若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结节生长迅速、BI-RADS分级升高,则应遵医嘱接受手术切除治疗。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如何远离二次癌?这几点请注意

难道面对“二次癌”,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吗?遗传因素、全身性的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激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很难控制、不可改变。

但我们也并非无计可施,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改掉嗜烟、酗酒的不良习惯,避免久坐不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保持合理运动、控制体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二次癌”的发生风险[3]。

其次,定期体检、筛查+复查是防“二次癌”不可疏忽的一道大关。当然,不同的癌种所重视的体检项也有所差别。

01结直肠癌筛查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4]:

排便习惯改变

粪便性状改变(变细、 血便、 黏液便等)

腹痛或腹部不适

腹部肿块

肠梗阻相关症状

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晚期可以出现腰骶部疼痛、黄疸、腹水等

目前,《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主要是危险度评估和粪便潜血,若为阳性,再进行结肠镜检查[4]。

对50岁以上的胃癌患者或者具有遗传性危险因素的年轻胃癌患者,推荐术前结肠镜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同时性结直肠癌[3]。

图片来源:摄图网

02食管癌筛查

食管癌典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进食后梗噎感、异物感、烧灼感、停滞感或饱胀感等,伴或不伴有胸骨后疼痛、反酸、胃灼热、嗳气,起初为进普通饮食困难,随后逐渐恶化为仅可进半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可伴或不伴有进食后随即出现食糜或黏液反流、咳黄脓痰、 发热、胸闷、喘憋、呕吐、呕血、黑便、胸背部疼痛、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等[5]。

《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 年版)》中建议,食管普通光镜是食管癌临床诊断的必要检查项目之一,兼顾食管癌原发病灶大体分型与活检病理学确诊。

《中国食管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建议[6]:

1.初筛方案:目前尚无公认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和分子标志物可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

2.内镜筛查:内镜筛查是发现食管早期病变的有效手段。

03肝癌筛查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的症状。

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7]:

1.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

包括 HBV 感染(乙肝病毒)、HCV(丙肝病毒)感染、ALD(酒精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导致的肝硬化患者;

2.年龄大于30岁的慢性乙肝患者有肝癌家族史

3.长期酗酒、吸烟

4.明确接触致癌毒物史

5.合并糖尿病或肥胖的人群

《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建议,超声检查(US)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仍是最广泛采用的肝癌筛查技术,CT 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增强 CT 等手段是筛查异常人群进行进一步诊断的首选技术[8]。

04肺癌筛查

咳嗽是肺癌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其他体征还包括咯血(痰中带血丝)、呼吸困难、发热、喘鸣等[9]。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指出,目前全球发布的肺癌筛查指南均推荐采用低剂量螺旋CT(LDCT)用于肺癌筛查。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与胸部 X 线比较,LDCT 可显著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对于可疑的气道病变,建议采用支气管镜进一 步检查[10]。

图片来源:摄图网

05胃癌患者的复查

对于初诊的胃癌患者,需要评估其他器官是否存在同时性多原发癌,这对整体治疗策略的制定尤为重要。

详尽的胃镜检查可以一次性发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上段的病灶,同期发现上消化道肿瘤同时性肿瘤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2]。

对于已经接受根治性治疗的胃癌患者,在治疗后2年内每3-4个月、2年后每6个月原则上进行复查,在监测肿瘤复发的同时也可及时发现第二原发癌;5年之后在确认胃癌治愈后,也还需每年定期复查[2]。

总结

“二次癌”虽然听起来可怕,但是只要我们在抗癌治疗和康复期间遵医嘱、定期复查;生活方面做到戒烟酒、作息规律、饮食健康、合理运动等,是可以将再发“二次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的!

喜欢的觅友可以点个“赞”和“转发”!记得点个关注,我们一起抗癌!

内容制作

封面图片: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参考来源:

[1] 杨韵,朱大江,朱婧,刘海燕,王宁霞.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J].名医,2020(09):104-105.

[2]雷奇,等. 胃癌合并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21,28(4):410-415.

[3] 赵洁敏,吴昌平.多原发癌症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6,14(12):1195-1198.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J]. 协和医学杂志,2023,14(4):706-7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J]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2, 21(10) : 1247-1268. DOI: 10.3760/cma.j.cn115610-20220726-00433.

[6]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 中国食管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J] . 中华肿瘤杂志, 2022, 44(10) : 1066-1075.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20220-00114.

[7]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 肿瘤防治研究,2022,49(03):251-276.

[8]赫捷,等.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 2022,北京)

[9]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 (2022年版) [J].协和医学杂志,2022,13(4):549-570

[10]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 医学杂志, 2023, 103(27): 2037-2074.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0510-00767.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0 阅读:0

凌觅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