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越南制造、中美科技“三国杀”

寄翠谈商业 2024-03-28 22:43:31

中国制造会不会被越南替代,这个争论一直存在。

都想搞清楚到底哪些产业被替代了;如果真的有,又到了什么程度?

越南制衣厂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两年我已经写了不少文章,几乎把产业链相关的问题说透了,对原材料、半成品、机电机械设备、电力供应、人工、土地和受教育程度等不同涉及面,挨个剖析,而且在分析教育程度的时候,还引用了不少论文和智库研究。

但一直有读者在问:中国产业会不会转移到越南?有的人问得盛气凌人,有种是我把中国制造业给转移到越南的错觉。

那就再聊一下越南制造,后面再说一下我们是怎么挖美国科技墙脚的。

美国挑起中美对抗后,两边差不多老死不相往来了,中国政府为啥还会兴师动众地接待马斯克,背后是中美科技较量的不同打法。

中国人担心制造业流出到越南;美帝也在担心美国高科技产业流出到中国。

担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搞制造业不是抱着缝纫机说走就走的,很多人把制造业想得过于简单,也没有在制造业企业工作的经历,所以也就谈不上谁对谁错。

举个例子,塑料袋,几毛钱一个,但我要说的是,制造塑料袋其实也是一项高科技,你信不信?

制造塑料袋的原材料是乙烯,一种从石油提炼出来的产品,它是合成塑料、纤维、橡胶和乙醇的化工原料。但是,想要把石油当中75%含量的乙烯提炼出来,就需要具备全套乙烯化工设备,能完全独立自主拥有乙烯化工技术的国家,只有中美法德4个国家。

其他国家想要制造塑料袋、合成橡胶和酒精,只能向这4个国家购买。

内裤也是一种极其普通又不可或缺的商品,布料弹性十足,摸起来很柔软,它是用“对二甲苯”的化工原料制造出来的,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叫PX,仅中国就消耗了全球40%的“对二甲苯”原料,2014年以前,每年光进口这种原料就超过600亿人民币。

2015年前后,宁波、山东、新疆、辽宁、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咬着牙要扩建、投建PX厂房,其实环保问题早已妥善解决了,但舆论被不怀好意的人带偏,打着环保的名义死活不让建厂,政府组织居民去实地考察,反复沟通都没用,有些地方差点闹出人命,死活不让建厂。

现在回头看,那些年顶着压力建成的PX工厂,都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们也没听到什么环保和安全生产的问题。

实际上PX技术比乙烯还要高一个等级,全球拥有全套PX技术,并且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制造PX的国家,只有中美法3个国家。

攻克乙烯、PX技术的正是中石油、中石化这两桶油,投入无数巨资,研发30多年才搞定的。

指望美国、法国出售PX的技术和设备?做梦吧!

乙烯、PX衍生的下游产品,不管是化工品,还是轻工业品,多达上万种类......创造出数不清的下游企业。

如果没有重工业提供设备、重化工业提供基础原材料,想要发展制造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像服装加工厂这样的产业算是最末端的制造业,对工人的文化水平几乎没啥要求,稍微培训一下就能上岗。

一个地方人工成本高了,大不了抱着缝纫机跑隔壁省去干,这没问题,可布料、拉链、纽扣、模板、物流等供应链怎么解决?

越南组装流水线

产业链的打造是需要二三十年不断迭代、磨合、淘汰和升级才能形成的,不要说越南了,全中国想要复制义乌小商品城都做不到。

上游产业绝不是靠简单培训就能胜任,也不是买几套设备就能转移的。

比如,巨化股份历年招聘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化工、化学专业,新招的大学生还要经过长达半年以上的磨炼,才能走上独立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

所以说,能够轻易转移的一定是拧螺丝、组装流水线这样低技术水平的产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被工业机器人替代,只要不停电,机器就不会停。

能不能转移成功,还得看电力供应的能力,越南每年都要从中国、老挝购买几十亿度的电,印度更缺的厉害,这就没办法吸纳产业转移,甚至还保障不了现有的制造业。

中国能够完全实现“用电自由”,那也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蜡烛才退出历史舞台,可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停电,几乎每天都要点蜡烛。

所以,接收产业转移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并不是越南想要就能得到的,首先得解决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2019年贸易战开始以后,确实有很多制造业搬去了越南,那是因为产品改变产地贴牌以后,可以规避关税和制裁。

比如,谁都知道东南亚能制造太阳板光伏面板的,只有中国。这两三年怎么会突然冒出一堆越南、马来西亚,甚至菲律宾产的太阳能光伏板的呢?

这还不好办?

在东南亚国家注册一个公司和商标,租个场地,或者自建厂房,然后从国内发来电池片、涂锡铜带、EVA胶膜、背板、钢化玻璃、铝边框、硅胶、接线盒、光伏玻璃,招一批当地工人,培训几天就能上流水线组装。

即使欧美客户来实地考察也不怕,管理层是当地人,合同也是和所在国签的,还非常乐意接受产品定制。

从头到尾,老外看不到任何中国的影子,业绩都算越南的,资金早就通过购买原材料的方式转移回中国。

不要说上百种的手机元器件能不能生产,光伏板这些主材和辅材当中,我认为东南亚各国,没有谁能造得出来,哪怕是其中一类。

这些元器件、配件都只有中国厂家才有,因为中国是唯一能把工业91个大类、151个中类、531个小类玩明白的国家,几千万个企业组成了产业链的汪洋大海。

而且成本可以秒杀任何一国制造业,把组装厂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去那边贴个牌,然后打上当地的外包装,再堂而皇之地卖到美国市场,核心工厂还是在大陆,无非也是规避贸易战关税、流氓制裁的一种做法。

相信美国人也心知肚明,但凡他们能找到完美的替代品,都不至于装不知道这回事。

产业从来没有轻易转移一说的,还是拿最基础的产业来说吧。

就拿水泥厂来说,这个技术早就成熟了,根本不需要研发升级,设备也是成熟的,但新建一个水泥厂,取决于当地的矿石储量、道路河流运输条件、电力供应和雄厚的资金投入,缺一样都做不起来。

想要新建一个钢铁厂,比新建一座城市还复杂;新建一个棉纺厂那也不太容易。不管是哪种基础工业,光是原材料、电力供应就足够东南亚倾全国之力,还不一定搞得定。

但在中国,这些产业的新建、扩建项目,几乎连区委书记都不需要出面,就能全部搞定。

即使是投产了,它的生产成本也拼不过中国制造业的系统性优势。工业体系一旦成型,所有的产品都变成了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外力很难拉扯出去。

唯一能转移的只有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组装厂和鞋帽服装厂,不用消耗大量电力,靠人就能堆出来,这也就是为啥孟加拉的服装厂、越南的鞋厂能做出名堂来的原因。

谁也不可能把一条鱼吃干净,从鱼头吃到鱼尾,我们的目标是吃到最有营养的那部分,总归有一部分是不想吃的鸡肋,但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却是营养。

中国的巨大体量,本身就不是东南亚国家能学会的。富士康大陆员工最多的时候超过100万人,比亚迪员工就有60多万人,宁德时代也有8.3万员工,号称外资企业的蓝思科技在长沙、泰州等地也有20多万人。

仅这几个制造业企业,差不多就有200万人,至少一半人是技工,按照组织架构来推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师和工程师起码也有10万。那么,东南亚国家,他们能凑出10万理工科工程师,以及100万熟练技工吗?

之前我做过这方面学历研究,想要凑齐这么一支技术骨干队伍,几乎没可能实现,何况还有其他更需要科技含量的工业门类。

在国际贸易竞争方面,日韩都被我们打败了,不用操心越南拿了多少制造业订单,这不就是一个代理人的角色吗?

真正值得我们操心的,是尽快让我们的汽车、高铁、船舶、飞机、芯片、药品、医疗器械、化工品和机电,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去占领欧美高端市场。

什么都想要的,也得先看看自身先天条件,有的国家能抓住一两个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就算完美人生了。

有关中国制造会不会被越南制造替代的争论,我想该到此为止了,人的本能是眼睛向上看,而不是总盯着脚面。

所以,美国的高科技,才是我们要盯的目标。

有时候真不需要解释太多,只需要看我们怎么做的就行——拒绝美国政府通电话、会谈的一再请求;同时派出三位部长亲自接见马斯克。

因为美国政客实在不像话,任何通话、会谈都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仅会谈这件事情就可以被美国政客利用,作为向其盟友和墙头草们宣告:你看,这个世界还是我说了算的嘛,你们还有什么不听我话的?不管我美国怎么打压中国,中国都必须要帮美国的忙,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让我割韭菜?

美国太想利用我们来搞事了。所以,中国坚决不接电话、不接受会谈。

那为啥高规格接见美国的企业家?不怕被美国政客说闲话吗?

我们要的就是这个“闲话”——拉拢美国优秀企业家,向世界展示了在40多年里,中国依然坚定不移地扛着“全球化”这面旗帜。

一个是美国优秀企业家,一个是“全球化”的坚定簇拥,上海超级工厂的发力,才让马斯克的事业突破了产能瓶颈。

中国的开放政策依旧没变,以前苹果CEO库克第一次访华,也受到中国高规格接见的,当时的李克强总理、北京市市长郭金龙都亲自接见了他。

每次接见之后,双方都能务实地推进产业发展,真正体现了什么叫“相互借力,合作共赢”,苹果手机、特斯拉越做越大,我们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世界这么大,容得下中国和美国。

可美国的政客们是怎么做呢?

从2019年开始,美国政客充斥着满满的恶意,无处不在的算计,处心积虑的打压!就没做过一件有利于中美两国关系和经济利益的事情!

现在我们终于看清楚了,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总统拜登说了不算,国务卿布林肯说不算,众议长麦卡锡说了也不算,即使美国国内发生各种天灾人祸,这些人除了降个半旗,发表一下演说,不会做任何有利于美国人民的事情。所以,也就不能指望他们在全球化领域有啥作为。

资本家才是美国的幕后主人,他们通常以行业协会的名义游说、指挥国会、众议院做事情,而苹果、特斯拉等顶尖的美国企业家,才会以个体的形式,直接同各国打交道。

这样的话,事情就简单多了,私下多沟通,有关产业的扩建、升级、落地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双方的事情,就没有谈不拢的。

等到谈差不多了,美国企业家、资本家来中国了,当然要热情接待,以礼相待,一起宣告项目顺利落地,同时也是做给美国政客看的——你看,你们一天到晚尽扯淡,在国会、众议院比谁的邪门歪道更狠?可你们的企业家来一趟中国,项目马上就能推进,当年拿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产能达标,就问你服不服?

美国国会出个法案来制裁美国在华企业试试?那就意味着美国彻底退出全球化,那么美国的高端制造业、科技资本将会蜂拥到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

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其实各国都是有顾虑的,毕竟和美国做生意都心累,啥都能成美国攻击他国的武器,那些被美国制裁的国家,也就不会要美国货了。

但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来中国越多,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全球化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和东盟、南美洲、非洲等多数国家都是签订过自由贸易协定的,根本没有美国设置的那些苛刻条件和不合理关税。

当然,我们也在打消美国科技资本的顾虑——害怕成为中美对抗的牺牲品,又怕融入不到中国市场。

这都不是问题,策略就是高规格接见库克、马斯克这些美国商界顶流,让美国科技大小企业主们看到中国真正簇拥全球化的决心。

这种做法,比喊一千遍都管用。

同样也是做给美光、孟山都这种邪恶的美国公司看的,想吃中国饭,却要砸中国锅的,那我们就会砸掉他们的饭碗。

这正好和苹果、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哪怕是在台湾问题上,人家马斯克位置摆得很正,懂得维护中国主权尊严,这么懂格局的人,中国必厚待他。

对于那些听不懂是非的美国科技公司,用现实教他们做人。

中国高规格接见马斯克,那是有底气的,毕竟一个世界超级大市场,还拥有几千万熟练技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队伍,不仅是制造业的世界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世界中心。

高明的策略,可以吸引更多的美国高科技企业转移过来,也是对美国霸权的釜底抽薪,加快结束这该死的经济通缩。

0 阅读:0

寄翠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