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权倾朝野,为啥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

星洲看历史 2023-07-02 02:25:00

自古以来,忠臣与奸臣相互交错,这是历史的铁律。而其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奸臣佞相尤为令人痛心。他就是魏忠贤,堪称大明王朝国运的罪魁祸首。

在天启时期,魏忠贤以司礼太监的身份出生,虽然身份卑微,但却获得了皇帝的宠信。他权倾朝野,被人们尊称为"九千岁"。如果没有后来的崇祯帝出现,魏忠贤的势力和名声将更加扩大。然而,这个城府极深、势力庞大的人物,却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初被彻底清除出朝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一个辽阔的王朝中,有一位名叫魏忠贤的太监。他天生机智聪慧,却也隐藏着一颗胆小怯懦的心。

魏忠贤从小就被送入皇宫,成为太监。他虽然没有高贵的出身,但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逐渐得到了皇帝的青睐。然而,他始终怀揣着对皇权的畏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当时的光宗皇帝是一个沉迷于享乐的君主,对政务漠不关心。正是在这个机缘巧合下,魏忠贤得以快速升迁,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权力。

然而,魏忠贤与其他历史上的奸臣不同,他没有那种狡诈狠毒的本性。他不善于运筹帷幄,缺乏为自己制定长远计划的智谋。他的权力似乎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而非他的巧妙谋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忠贤的恐惧心理逐渐凸显。他多次面对皇帝崇祯的指责时,总是畏缩不前,不敢为自己辩解。他内心深处对皇帝和皇权的恐惧逐渐侵蚀着他的勇气,使他渐渐失去了权力的支撑。

崇祯帝察觉到了魏忠贤内心的软弱,开始积极反击。他利用魏忠贤的胆怯心理,发起了一系列打击。面对皇帝的强大压力,魏忠贤无法坚守自己的地位,最终被推下了权力的高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性格的差异会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魏忠贤的胆小和缺乏狡诈,使得他无法真正利用手中的权力,实现自己的野心。他的能力或许不足以与其他奸臣相比,但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性格使然,让他无法超越自己的枷锁,最终走向了失败的命运。

大明朝的皇帝崇祯帝坐镇中央,其手中握有无比强大的皇权。在这个朝代中,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对于那些奸臣而言,无论他们多么聪明狡诈,最终都无法逃脱皇权的掌控。

他在皇宫中以勤奋和才智获得了皇帝的宠爱,逐渐崭露头角。然而,他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也对皇权心存敬畏。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明史》

宦官干预朝政,是很多国家最终灭亡的一大原因,所以历朝历代都会限制宦官的权利,但真正做到干预朝政,掌管整个国家的其实只有一个太监,那就是魏忠贤。

魏忠贤权力巅峰时期,对外号称九千岁,国家上下无孔不入,还直接决定了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可谁能想到,当时年仅17岁的崇祯,刚上位不久便轻松结果了魏忠贤,世人无不惊叹,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权力滔天

作为一个太监,魏忠贤当时究竟有多大的权力,仅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那就是:世人只知魏忠贤,却不知皇上,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魏忠贤的确达到了很大的权力,九千岁的名号不是说说而已。

在当时除了军队外,魏忠贤的权力遍布了明朝的每一个角落,从官员任命到国家财政,没有魏忠贤不能插手的地方,借助这个优势,魏忠贤把所有的关键部门都换成了自己人,很多事情还没有来到皇帝的面前,就已经被魏忠贤所决定,可见其实力,后世号称天下第一贪官的和珅,和魏忠贤一比相差的太远。

不过魏忠贤权力最大的表现并不在此,而是他可以直接决定谁可以成为下一个皇帝,在《绣春刀》中,崇祯皇帝就是忍辱负重获得魏忠贤的支持,才有机会获得大明的皇位,虽然这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魏忠贤当时的权力确实可以如此,权力、地位、财富,他无一不缺,可遗憾的是,他出生在明朝。

由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是我国历史中皇权最集中的时代,明朝所有的事情,皇帝都有一票否决权,就是这一点直接决定了魏忠贤的结局,也让崇祯有了足够的机会,那么崇祯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崇祯的方式,在一些影视剧中,崇祯刚上位就绊倒了魏忠贤,其实真相要复杂得多,为了绊倒魏忠贤,崇祯思考了很长时间,或者说,从他决定利用魏忠贤的时候,就想好了如何除掉这个麻烦。

俗话说,亲近之人最易击败你,崇祯很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十分敏锐地察觉到,魏忠贤其实并没有一个亲近之人,他的亲信、他的下属甚至他的义子,都是为了获得他的帮助而已,利益至上,真正能够走进他内心的人还是很少的。

了解到这一点后,崇祯就有了办法,当时的崇祯只是一个王爷,虽然没有兵权,但是和魏忠贤可以轻松平起平坐,即使他当面辱骂魏忠贤,魏忠贤依旧不敢得罪他,于是他选择主动亲近魏忠贤,不敢说唯命是从,但却将他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争权夺利一生的魏忠贤对这点非常受用,很快就将崇祯当成了自己的亲信。

接下来,就是崇祯聪明的地方了,在成为皇帝前,他从未和魏忠贤要求过什么,还一心去照顾魏忠贤,这让崇祯和魏忠贤身边的人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也让魏忠贤有了一个错觉:一旦崇祯上位,自己就相当于皇上皇的身份,正是这种错觉,让魏忠贤走向了末路。

得到魏忠贤完全信任后,崇祯如愿以偿地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这个时候是最考验人的时候,一旦崇祯有了反对魏忠贤的想法,立刻会被察觉,还会被剥夺权力成为一个傀儡,好在崇祯冷静了下来,因为他明白此时还没有能力推翻魏忠贤,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让魏忠贤放心,崇祯做了两件事,首先,每次获得弹劾魏忠贤的奏折,他都会将魏忠贤叫来面前,让他自行决定如何处置这些人,这种做法立刻获得了魏忠贤的欢心,常年被弹劾的魏忠贤也懒得和这些官员计较。

不仅如此,崇祯还经常在早朝的时候公开为魏忠贤说话,做完这两步,魏忠贤彻底放下了戒心,崇祯的行动也正式开始。

釜底抽薪,明朝是一个皇权非常集中的国家,只要皇帝上位,他对于国内发生的所有事都有直接否决的权力,这让他十分简单的就获得了军队的控制权,不过这还不够,想要扳倒魏忠贤,必须有足够的力量将他连根拔起。

于是崇祯开始不停的对朝内进行大换血,官员、将军,乃至宫内的太监和宫女,都在不停的更换,魏忠贤平时根本不会去在意这些事,只要崇祯不换掉他身边最重要的几个人,他基本不会察觉,就算是崇祯发现,魏忠贤也不会在意。

接下来,崇祯开始不停提拔那些和魏忠贤有矛盾的人,多年下来,反对魏忠贤的人多如牛毛,当这些人聚集起来后,崇祯下令让他们在朝堂之上集体弹劾魏忠贤,这一次魏忠贤慌了,他突然发现,平时一直在为自己辩解的崇祯皇帝,此刻闭口不言,那一瞬间,他明白了一切。

一般来说,一个皇帝想要让国内势力达到平衡,必须平衡军队和文臣间的平衡,而平衡的桥梁就是宦官,崇祯选择除掉魏忠贤看似大快人心,实际上却狠狠的捅了自己一刀,因为再也没有人帮助他了,到了崇祯皇帝晚期,他成为了孤家寡人,以至于圣旨都无人执行的尴尬处境,着实令人惋惜。

有资料表明,其实魏忠贤虽然有多方面的弊端,但是就稳定国家来说,魏忠贤的确是一个人才,起码他掌权时期,明朝对外还能获胜,国内也十分安稳,可到了崇祯后期,明朝的实力却进一步衰退,让人大跌眼镜。

作为一个皇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用人,这点崇祯显然是不合格的,按照魏忠贤对他的信任来说,只要他继续相信魏忠贤,国家说不定还会有更好的发展,等到魏忠贤一死,魏忠贤的势力就会成为崇祯的势力,掌控国家易如反掌。

也许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魏忠贤之所以选择崇祯,就是因为他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一定会继续相信自己,但他没有想到崇祯翻脸不认人,葬送了自己同时也葬送了明朝,有的时候,宦官不一定会误国,皇帝才会误国。

大明朝的政治体制极其严格,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各种制度和规矩被建立起来。魏忠贤虽然掌握了一部分权力,但他始终明白自己只是皇权的延伸,随时可能被剥夺。

然而,魏忠贤的晋升并非凭借狡诈和权谋,而是依靠了一股幸运之风。崇祯帝对政务漠不关心,这为魏忠贤的崛起创造了机会。他在皇帝的漠视下,迅速攀升到权力的巅峰。

然而,与其他历史上的奸臣不同,魏忠贤并非一个狡猾狠毒的人。他缺乏制定长远计划和谋略的能力,无法像曹操那样胆大妄为。他心中对皇权充满恐惧,从未真正渴望夺取皇位。

崇祯帝察觉到了魏忠贤内心的软弱,开始积极反击。他利用魏忠贤的胆怯心理,逐渐削弱了他的影响力。面对皇帝的压力,魏忠贤再也无法坚守自己的地位,最终被赶下了权力的高峰。

在大明朝的宫廷中,一个惊人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太监魏忠贤曾一度权倾朝野,但现在他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官员们开始察觉到魏忠贤的薄弱点,并暗地里集结力量。他们知道,魏忠贤的势力并非根深蒂固,而是依赖于一批不那么忠诚的党羽。当崇祯帝表露出对魏忠贤的清算意图时,这些官员们纷纷离他远去,并搜集了魏忠贤的罪行准备向皇帝举报。

魏忠贤最得力的助手崔呈秀被革职后,朝廷气氛迅速变化。官员们看到形势的变化,纷纷将矛头指向了魏忠贤。

天启四年,一位名叫杨涟的官员公开指责魏忠贤犯下了二十四项重罪。这是首次有人如此公然地对魏忠贤进行弹劾。随着崇祯帝释放出对魏忠贤打击的明确信号,讨伐魏忠贤的奏章不断增加。魏忠贤从曾经受人称赞的“九千岁”变成了全朝上下共同讨伐的奸臣。

曾经叱咤风云的魏忠贤再也无法享受昔日的荣耀,他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崇祯帝决定对魏忠贤进行彻底清算,魏忠贤的时代终结了。

宫廷中的这场政治斗争展示了权力的脆弱和变幻莫测。魏忠贤虽然曾经凭借幸运和机智登上权力之巅,但他缺乏真正的忠诚和信任,最终被内外势力所推翻。

这个故事警示着人们,权力的掌握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谨慎和真诚。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政治斗争充满了阴谋和变数,背叛和倒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曾经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最终选择了自缢而死,这个结局让人唏嘘不已。然而,事实上,他的命运早已注定。作为一个权臣,树大招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他的势力威胁到皇权的时候,结局也注定是悲剧的。

历史上,权臣们的命运多是起起伏伏,受到强烈的关注和批评。皇权是专制的,容不得任何人威胁它的存在。即使是无心之举,一旦显露出野心和无道之德,就成为了原罪。唯有隐藏锋芒,做好本分,才能获得不那么糟糕的结局。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魏忠贤在政治能力方面的确是有所成就的。在他掌权期间,明朝国内没有发生叛乱,也没有受到外部敌人的侵袭。然而,一旦他下台,明朝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这显示出魏忠贤的政治才能,他曾经为明朝守住了一段相对平安的时光。

魏忠贤的命运不仅关乎他个人,也关系到明朝政治斗争的结果。明朝的党派斗争从嘉靖朝开始,而天启年间达到了顶峰。在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阉党获胜,而东林党遭受惨败。

然而,在崇祯年间,随着魏忠贤下台,东林党成功地东山再起。然而,正是这个东林党成为了明朝改革的最大阻力,阻碍了明朝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党派斗争和东林党是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权谋纷争、政治斗争构成了明朝朝廷的精彩剧目,每一个权臣的命运都承载着国家和朝廷的命运。而魏忠贤的起起落落、最终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歌,也是一个时代的倒影。

0 阅读:5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