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茅”牧原研究系列(一):“学士猪倌”秦林英的长期主义

司马光爱商业 2024-04-18 06:51:14

每个企业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性,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创始人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的存亡。所以要想真正了解猪“茅”牧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那其创始人的创业经历则是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的。要像猪一样做人,像猪一样做事。这个人就是如今的河南首富、牧原集团公司创始人秦林英。

一、拒绝保送,致力养猪。

1965年,秦英林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一户农民家庭。因为家庭的贫困,秦英林在小时候吃了不少苦。等他上高二时,改革春风已经吹进了河西村,但秦家依然过着拮据的生活。看着父母一天天逐渐变得佝偻的身影,懂事的秦英林满是心酸。有一天,秦英林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靠养猪致富的万元户。他很是激动,回到家中便鼓动父亲也去养猪。但经验与技术的缺失还是让秦家父子在首次创业时摔了一个重重的跟头。20头小猪,经过大半年的养殖,最后仅仅存活了一头小猪。其他的小猪,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早早夭折在猪圈里。经过这次失败,秦英林并没有灰心,毅然决定考入河南农业大学,深入地学习专业养殖知识,完成自己的养猪梦。

二、辞职下海,白手起家

1992年11月,秦英林辞去国企的工作,带着妻子钱瑛回到了老家马山口镇河西村,立志要用科学化的管理来规模化养猪。,养猪的第一步,就是要盖一个现代化猪场,正常需要耗资几十万元,这对于口袋只有500元的秦林英夫妇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为此,在外面借了一圈后,好在秦家兄弟感情深厚,最后大哥拿出压箱底的存款,弟弟拿出准备结婚的彩礼钱,一起凑了3万元借给秦英林,他才勉强开始启动猪场的建设。为了省钱,秦英林自己搬砖、打井、架电线、建水塔,承担起了建设猪场的大部分工作。在各种精打细算后,1993年6月,秦英林终于把猪场盖好。在从郑州和南阳引进22头猪仔后,便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养猪之旅。

三、科学养猪,不惧险阻

在猪饲料上,用自己学过的营养学理论精心配制饲料。猪一天能长一公斤肉。为了让猪保持愉快的心情,秦英林还让猪睡上了钢丝床,并扩大了每间猪舍,让它们吃饱后还能转悠两圈,这样肉质能更结实。为了保证猪舍的干净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秦英林更是通过沉淀池和固液粪便处理机,将猪排泄的粪便进行处理。秦英林还注重自主创新。亲自研发双曲砖拱结构猪舍、液体供料系统、自动化养猪饲喂设备技术、猪舍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其用心经营下,到了1999年,猪场的存栏规模已经达到了10万头。2014年,牧原股份登陆深交所,成功上市。秦英林夫妇共同持有50.2%的牧原股份,价值达到45亿元,成为河南首富。

四、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

中国的养猪行业大概每四年就会经历一次价格波动的周期。这这种周期轮回,让人见证了许多一夜暴富的故事,也目睹了破产倒闭的悲剧。秦英林就曾说过:每一次猪周期波动都是行业的一次升级,周期低谷和疫情会让弱势企业和农户彻底退出,但对优势企业来说是盈利和发展的机会。有太多的企业家和资本在看到猪周期顶部的暴利后,内心开始骚动,纷纷跨界养殖,然而仅仅过了两三年后,最终在猪周期的底部被残酷淘汰。早年牧原刚成为河南名企时,就有不少人鼓动秦英林多元化发展。在那些时间点,也确实有不少业务比养猪赚钱。但秦英林不为所动,他只想把养猪这件事做好,就一生足矣。正是他的这种常人难以比拟的专注和执着,牧原才得以成为今天市值近3000亿的养猪帝国。

0 阅读:3

司马光爱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