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研究系列一:行为金融学概述

司马光爱商业 2024-05-11 02:49:02

一、行为金融学的定义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现代新兴的学科,作为金融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的交叉性学科,力图解释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异象,发掘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背后的一般规律。行为金融学最适用的领域是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如今,常见的所谓“量化交易策略”,大多数都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

二、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市场应满足有效市场假说,即假设投资者完全理性,金融产品价格反映全部信息且迅速调整到位,不可预测,即使存在非理性投资者,其行为将相互抵消。而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不同之处在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市场参与者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即市场参与者是非理性的。在这种假设下,股票价格不止由内在价值决定,很大程度上还受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因素影响。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三人,其中之一是强调人是非理性的罗伯特·席勒。到了2017年,行为金融学的另一个领军人物,心理账户理论的奠基人塞勒教授,再次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足以凸显出行为金融学在交易中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招聘、领导力和团队建设。商业和技术概念。Human resource

三、行为金融学三大理论假设

一是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的预期并非完全理性、会出现诸如过度自信等预期偏差。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由于拥有私人信息而过分相信和夸大自己判断准确性的现象。这就如同男人对自己的时间、司机对于自己的驾驶水平一样自信,90%以上都认为自己会超过平均水平。过度自信可以让个体显得比实际上更聪明强壮,增加传宗接代的机会。在金融市场里,自信能够放大市场交易量(交易是意见分歧的体现,自信是意见分歧的根源),提高市场流动性。但过度自信也可能使人忽视风险,失去理智,过度交易(低卖高买),并因此付出高昂代价。

二是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的风险偏好是非完全理性的。表现为面对不同情形时人们常常会呈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面对收益时常常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面对亏损时则会表现为风险偏好。大多数人在处于盈利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将正在盈利的头寸卖出,倾向于获利了结,经常错失后面可能迎来的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相反,当投资者处于亏损时,往往倾向于将亏损的头寸继续持有,却不愿意及时止损,而是选择赌一赌搏一搏,等着涨回来时在卖掉,结果被深套,损失惨重。因此同一个人的不同风险偏好,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实是不一样的。

三是行为金融学认为大部分投资者存在认知失调。一方面,由于投资者的注意力存在滞后,人们对新的基本面信息反应不足,造成价格无法迅速对其反应到位,而是在业绩公告后继续漂移。一些研究发现,如果业绩公告出现在星期五,投资者的注意力比平时更不足,无法对业绩信息做出足够的反应,造成显著的价格漂移。另一方面,由于有限注意力效应的存在,投资者无法处理同时涌现的多家公司的大量新信息,在面临多重任务和多种信息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进行分配,而这种有限注意力的特征在金融市场上就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扭曲。

0 阅读:2

司马光爱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